江晓红
慢性骨髓炎是发生于骨骼系统的感染性病变,中医又称该病为附骨疽[1]。该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是由化脓性细菌经血液循环或由外伤的途径直接侵入骨组织,从而引起整个骨组织感染慢性化脓性疾病,该病病程漫长,反复发作,治疗较为困难[2],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上都造成很大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我院于2009年6月~2011年12月共收治慢性骨髓炎病人56例,其中男43例,女13例。年龄15~68岁,平均年龄36岁。病程为1个月~26年。患病部位:胫骨25例、股骨11例、尺骨8例、桡骨6例、肱骨6例。
患者被确诊为慢性骨髓炎后,手术前首先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采用合适的敏感抗菌素进行7~21d的抗炎杀菌。同时可内服五味消毒饮,联合双花、白芷、丹皮、甘草、赤芍、茯苓等组成的止痛经验方对患处进行外洗。手术应行病灶清除+闭式灌洗术根治。术后置管抗生素滴注冲洗引流1~2周,同时服用托里消毒散(其药物组成:白芍、人参、当归、川芍、黄茂、金银花、白术、获等各一钱、皂角刺、甘草、桔梗各五分),可有效地改善病人的机体的免疫力、促进创面的有效愈合、促进局部炎症的消除。拔除引流管、刀口愈合后,采用一号熏洗对患处进行熏洗。
本组56例患者,经中西医联合治疗,54例临床症状消失,功能恢复良好,顺利出院,未发生并发症。治愈率96.4%。
由于慢性骨髓炎患者炎症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病程长达数月甚至数十年,长期的疼痛,常使患者感到恐惧、焦虑,自卑多疑、悲观绝望、对治疗失去信心。因此心理护理对患者来讲十分重要。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及其家属热情接待,对患者尊重、同情、诚恳、耐心。和蔼的向患者进行相关的住院介绍,通过和患者对话,探询患者心理,做到对症护理,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症状,缩短病程,也有利于病灶的恢复愈合。多向患者介绍该病被治愈的例子,以消除患者的顾虑,建立坚定的信心,放心接受治疗,促进疾病的治愈。
手术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重要手段,手术前除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还要保护患肢,防止患肢骨折,控制感染。尽量减少对患者的物理刺激,并使用外固定将患肢固定于功能位。术前使用抗生素7~21d控制感染。对患者病情密切观察,同时加强营养支持,使患者的抵抗力大大增强,减少术后并发症。手术后,应密切关注患肢的情况,使用外固定制动,限制患肢活动。对伤口进行药物灌流、冲洗和负压引流,无菌操作,注意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注意引流输入的流速、流量和引出物的多少、颜色以及气味[3]。
对慢性骨髓炎患者要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饮食结构的调节。饮食结构应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盐饮食为主。多食用五谷杂粮,如芝麻、黑豆等。肉类则以牛、羊、鲜鱼、活禽等熬汤服用。还应食用高维生素的瓜果蔬菜,如胡萝卜、韭菜等。这样能够促使患者摄取足够的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从而达到促使死骨排出、新骨再生和伤口愈合的目的。
康复阶段要使患者调养好心理,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及时合理的功能锻炼,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如可帮助患者多做关节屈伸活动,促进经络血脉流通,防止关节僵硬。还可对患肢进行局部按摩,增强疗效。
护理人员要详细告知病人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并指导病人掌握自我心理平衡调解法,同时注意个人卫生,防止感染。按时服药,嘱咐家属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的清淡饮食,并嘱患者半年内不要用患肢提重物,避免受外伤,每3个月或半年复查1次,以促进康复。
慢性骨髓炎是一种不易根治的骨科疾病,其发病率高、病程长,可持续数月、数年、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缠绵难愈,难以根治,不仅容易造成患者身体上发生病残,而且会给患者心理上和精神上造成很大痛苦,严重损害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针对慢性骨髓炎患者的发病特点,对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同时,在手术前后,严密观察病情,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手术后采取必要的灌注治疗和持续抗生素治疗,增强手术的效果。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康复训练和出院指导,这些都促进了慢性骨髓炎患者的早日康复。总之,采取中西医相结合,医护、医患大力配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慢性骨髓炎的治愈率,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都得以改善。
1 王文政,马斌祥.慢性骨髓炎的中西医治疗现状[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1,28(2):68 -71.
2 陈新春,李秘.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30例临床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25(2):151 -152.
3 朱美玉,徐红,王芳.86例慢性骨髓炎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4,10(12):1110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