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启示

2012-08-15 00:50李洪玲
关键词:系统化理论职业

李洪玲

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启示

李洪玲

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指导下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实施,具有职业性、适应性、实用性、合作性、开放性、实践性及个性化特点。该理论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尊重学生职业成长的客观规律,为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学习到就业、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开辟了绿色通道。借鉴该理论,重新考虑高师音乐教育培养方案、改革途径、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问题,是解决长期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严重脱离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的新探索。

工作过程;课程;高师;音乐教育;改革

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最早由德国人提出并运用于职业教育当中。该理论的运用,为推动德国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并在经济危机时期继续保持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汽车工业甚至整个经济领域的创新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并受到全世界的瞩目。为此,欧美各国以及中国的职业教育也加入到该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中来。音乐教师教育与职业教育虽然在学院(校)归属性质上存在差异,但是,由于音乐教师教育是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服务,是为拟从事音乐教师职业的人而进行的一种专门职业教育。因此,在培养方案的研制、课程的设置、教学的日常管理均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等方面,音乐教师教育与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相似性甚至一致性。借鉴职业教育中已取得巨大成功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严重脱离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的问题,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新探索。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内涵

工作过程是指个体“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始见于1996年德国职业学校“学习领域”中的课程指南。该理论认为,有效的职业教育应以分析职业的整个工作过程为切入点,针对职业中不同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将整体职业工作细分为若干不同任务,再以其不同的任务需求和工作能力要求为出发点,确定该职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以此为依据建构学生学习所需的课程体系,即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这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置,不在盲目或片面追求脱离实际工作需要的学科体系的完整和系统,实践是极富职业性、适应性、实用性的新的课程理念,它标志着以学科为中心的体系的解构和以行动为中心的体系的重构。另外,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强调课程体系的实施必须与供职单位相合作,使学生与职业工作零距离接触,以保证学生在真实、具体的职业情境中消化理论知识,发现个性问题,获得职业体验。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又兼具合作性、开放性、实践性及个性化特点。由此可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从设置到实施,都非常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尊重学生职业成长的客观规律,为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学习到就业、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开辟了绿色通道。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借鉴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明确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设计程序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科学分析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研究该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尤其是2001年以来在基础音乐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新任务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确定适应新任务、新要求的新的课程内容,重视中小学音乐教学情境的创建,合理实施教学评价等,是科学制定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前提和关键。

1.分析工作任务

借鉴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深入中小学,了解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结构,确定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要求。调查表明,中小学音乐教师工作任务主要包括:音乐课堂教学与研究以及课外艺术实践活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主要有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大领域;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主要有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等六大模块。在课外艺术实践活动中,主要有为参加艺术节展演或为兴趣小组组建合唱队、舞蹈队、小乐队等工作任务。以上工作任务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音乐专业基础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声乐、钢琴、舞蹈、欣赏及常见乐器演奏等方面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合唱队、舞蹈队、小乐队等的组织排练能力及思想品德教育能力等等。

2.确定课程结构和内容

基于上述中小学音乐教师工作过程和任务分析,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由音乐专业类课程(含音乐理论课和音乐技能课)、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实践类课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课程等四部分组成。音乐专业类课程包括基本乐理与视唱、和声与曲式分析、中外音乐简史及其欣赏、民族民间音乐等基础音乐理论知识及声乐演唱、钢琴演奏、钢琴弹唱与即兴伴奏、手风琴演奏、舞蹈表演与编导、常见打击乐演奏、合唱等专业知识技能。该类课程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是音乐教师教育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师教育的标志所在,不可或缺;教师教育类课程包括教育学、中小学生心理学、音乐教材教法与教学导论、教学技能训练等教育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课程,它们是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有别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分水岭,是“师范性”的重要体现;教学实践类课程包括到中小学见习、实习以及教学调查等,这是保障学生与职业无缝对接、获得职业体验、锻炼职业能力的重要课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课程包括美术欣赏、中外文学作品欣赏、自然科学发展史等课程,它们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增进学生人文修养、保障学生就职后胜任“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的教学会提供强有力地支持。

3.创建中小学教学情境

传统培养方案培育出来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之所以难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学期间“闭门造车”,只关注舞台上的表演情境,忽视或者轻视中小学讲台上的教学情境。虽然形式上有实习,但由于实习时间过短,考核监管不到位,导致大多流于形式。因此,学生不熟悉教材、不了解教学内容和中小学生、不会确定教学目标、不能灵活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懂得如何评价学生和自己等不适应症在入职后都会全盘出现。因此,通过到中小学观摩优秀教师的音乐教学或在大学期间观看中小学优质音乐师范课例录像,到中小学亲自授课、组织艺术实践活动,并结合说课、评课等方式创建教学情境,使学生熟悉中小学音乐教学各要素,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策略。

4.科学实施教学评价

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内容片面,导向错误,已是不争的事实。该评价只关注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学习过程的考核;只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忽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获得;只关注记忆能力的结果,忽视研究能力的获得;只关注专业技术的掌握,忽视艺术表现力的获得;只关注音乐能力的提高,忽视职业能力的获得;只关注西方音乐的习得,忽视地方音乐的获得;只关注音乐学科知识的拓展,忽视其他学科知识的获得;只关注模仿能力的进步,忽视创新能力的获得。而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求会学习,善研究;既是知识能力的继承者,又是知识能力的创新者;既是世界音乐的传播者,又是民族音乐的宣传者;既是富有表现力的音乐表演艺术家,又是深谙教学规律、掌握多种教学方法、拥有多种教学手段的教育家。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需要从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知识积累、学术研究、艺术表演、从教能力、创新能力等全方位进行考核。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探索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策略

借鉴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高师音乐教育应开放式办专业,既要加强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领域的比较研究,从中吸纳有利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研究成果,又要主动寻求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密切合作,立足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际,注重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分析,以中小学音乐教师工作任务为参照调整课程设置,精选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实践,找准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脚点,提高高师音乐教育教学质量

1.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研究为杠杆,加强教学科研,探索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近20多年来,从地方院校的分散到多所院校的联合,从单科到整个课程体系,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一直未曾停止,但影响有限。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改革缺乏能被同仁一致认可的先进的理论做指导,缺乏真正的行动研究,系统性、科学性不足。而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其理论的参考价值已在世界多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实践取得的成绩中得以验证。因此,跳出原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纸上谈兵”等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老路,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研究为杠杆,兼收并蓄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与研究成果,是探索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有效途径的必然选择。

2.根据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任务需要,优化课程体系

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调整只有以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为出发点、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宗旨、以满足工作需要为导向调整课程内容,才能保障课程体系的最优化。在此基础上,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体系调整还要考虑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课程内容的取舍增减问题;二是课程内容的排序问题。即,它应该留取哪些内容?删除哪些内容?又该增加哪些内容?所选内容如何排序才符合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特征等等。鉴于高师音乐教育在校生以及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普遍人文素养较差的现实,高师音乐教育应特别注重构建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实用性、动态性的课程体系,如:在音乐专业类课程中,增加中小学音乐教材分析与教法指导、中小学歌曲弹唱与伴奏、地方音乐及影视音乐欣赏、常见打击乐器演奏与配器常识等,以利于学生熟悉中小学音乐教材,掌握教学方法,积累中小学歌曲演唱、演奏曲目,了解地方音乐和优秀影视音乐,开发校本音乐课程,认识并能够演奏、排练打击乐等;在教师教育类课程中,变《普通心理学》为《中小学学生心理学》,增加中小学音乐教学技能训练,以便于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为学生科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等提供全方位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中,增加中外文学作品欣赏、美术欣赏、自然科学发展简史等必修课程,用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适应、满足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音乐与相关文化”内容标准;在实践类课程中,增加见习课程和见习时间,变独立顶岗实习为有辅导教师指导的顶岗实习,并延长实习时间至一学期,增加见习、实习期间的评课,以促进学生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等。在课程内容排序方面,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既要借鉴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理论中的由低级向高级过渡、呈阶梯状的连续——线性结构化形式,将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与和声,和声与曲式分析,曲式分析与音乐欣赏,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学论与中学音乐教材分析教法指导、教学技能训练,钢琴与钢琴伴奏等课程的同时安排在前后两个学期开课;又要借鉴其非连续——同心圆结构化形式,以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为中心点,将内容呈非连续性的声乐、钢琴、手风琴、舞蹈、美术欣赏、中外文学欣赏及公共基础课等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开课,以促成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技能的整体性和复合性,避免教师的知识技能结构失衡。

3.增加教学实践,强化学生音乐教育教学能力培养

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要求教育既要重视课程教学本体,又要重视实践,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而传统高师音乐教育过分强调音乐单项能力,忽视综合、系统的音乐教育能力;过于重视艺术实践,忽视教学实践;过分强调学习过程的单一性和静态性,脱离实际工作任务,忽视未来工作过程的动态发展性。因此,高师音乐教育在目前由传统的实习改革为顶岗实习的基础上,应努力做到音乐教育实践四年不断线:一年级,初步感知音乐教育阶段,让学生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听课,撰写中小学音乐教学听课笔录;二年级,理解音乐教育阶段,在深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听课的基础上,让高师学生尝试撰写音乐教学教案,在写教案的基础上,查找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差距;三年级,开展音乐教育实践活动阶段,要求高师学生与中小学教师一起开展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把所学的知识带入到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从教能力;四年级,顶岗实习阶段,将高师学生分派到各个中小学,在高师优秀教师与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指导下,开始独立承担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4.建设实训基地,搭建教学实践平台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需要创设与之配套的、能够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但在目前情况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没有足够的环境和条件来保证教学实践的顺利进行。一是因当下的顶岗实习只限于与教育管理部门以及中小学不足两个月的临时性合作,学生教学实践的时间有限,不足以形成完整的教学经验;二是因国家、地方均把教师培训的重点放在了农村教师队伍上。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顶岗实习主要是与农村中小学合作,其音乐教师岗位有限,不足以承担全部实习生的实习任务,只有少部分学生获得顶岗实习的机会,多数学生的教学实践流于空谈;三是因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被“顶”到高校参加脱岗培训,实习生得不到老教师的有效指导,影响了教学能力的快速提升。由此可以看出,实习生多、实习岗位少,有实习、无指导,有合作、无长效,有实践、无实效等,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实践环节最突出的问题。与教育管理部门以及所有中小学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建设长久的实训基地,搭建教学实践平台,制定完善的实习指导办法和考核办法,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否则,将难以实现由学习到工作、由学生到中小学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

总之,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的研究,将为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开辟新的道路。借鉴、吸收其理论精髓,发展和创造出适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新途径,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更是深化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有力推手。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的运用将为高师音乐教育改革谱写新的篇章。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音乐系)

G65

A

1001-6201(2012)01-0228-03

2011-09-20

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1YS003)。

[责任编辑:何宏俭]

猜你喜欢
系统化理论职业
坚持系统化思维 构建大安全格局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系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脑卒中患者便秘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