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继华
(1.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225002;2.盐城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盐城224051)
本雅明美学思想的内在张力
蒋继华1,2
(1.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225002;2.盐城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盐城224051)
艺术生产理论是本雅明美学思想的核心,充满着多维性和矛盾性。本雅明既留恋传统艺术营造的诗意境地,又对以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艺术持欢迎态度,因而其思想中技术和灵韵、震惊和经验、神学救赎和政治等内容并行不悖地存在着,使读者在“诗意的怀旧”与“技术的乐观”中感受其理论的强烈辐射,这显示了本雅明思想的巨大张力。
本雅明;美学思想;张力;灵韵;技术
本雅明无疑是20世纪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其美学思想卓尔不群,深邃复杂。艺术生产论是本雅明美学思想的核心,但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绝不是某种单向度的理论,而是充满着内在的矛盾性和复杂性。本雅明既站在怀旧的立场上留恋传统艺术营造的诗意境地,又对以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艺术持欢迎态度,因此其美学思想中技术和灵韵、震惊和经验、神学救赎和政治功能等内容既纠结冲撞又内在统一。在这充满巨大张力的审美空间中,本雅明美学理论具有了无限生发、阐释的可能。
本雅明艺术生产论美学不同于以往美学学派视点的主要表现之一在于对技术的高度重视。本雅明认为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一样,也是由生产与消费、生产者与消费者等多种要素构成。在生产过程中,艺术创作就是生产,艺术欣赏和接受就是消费,因而作家就是生产者,读者就是消费者,艺术生产技术则代表了艺术生产力发展水平。艺术生产力决定着艺术与消费的关系即生活生产关系,同时,传统的生产关系也要适应艺术生产力的发展,即技术的发展。当一个艺术生产者采用先进的技术,就意味着文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更高水平,从而衡量艺术作品价值的标准在于其对技术的高度运用。在《贝尔托·布莱希特》一文中,本雅明认为布莱希特的作品《实验》由于在形式上重新组装,采用戏剧、轶闻体故事和广播等多种类型,使得该部作品成为他施展天才的一个场所。因此,“他所写的不是一部‘作品’,而是一个器械,是一台设备。其水准越高,越容易被重组、拆卸和改造”[1]84。
本雅明的技术决定论思想主要集中在《作者作为生产者》、《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作品中。在《作者作为生产者》中,本雅明提出了艺术生产概念,认为文学的政治性决定于生产性,艺术的技术是衡量文学水准的核心因素。文学作品的革命性取决于其对技术的合理运用,即判断一个作家的革命倾向性如何,一个重要方法是看其对艺术技巧的采用程度,而不仅仅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联系本雅明在《贝尔托·布莱希特》一文中对布莱希特的作品《实验》的评价,我们不难发现技术决定论如何影响着本雅明对人类艺术、文化创造和艺术接受的理解,影响着本雅明哲学思想的展开方式。实际上,这里包含着艺术和政治的微妙关系,即技术不仅关涉艺术生产的手段,还带有政治意味,一个作家采用的文学技巧直接反映了作品的思想性和倾向性要求。本雅明对技术概念的诉求其根源大概在此。显然,本雅明的技术观具有工具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双重性。这与主张艺术自律的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不同。由于本雅明视技术为促进政治革命的手段,关乎政治实践的展开方式,因而技术的进步也就预示着政治的进步。
本雅明肯定了现代技术的出现,但他不无忧虑地看到,新的技术改变了文化的生产过程和艺术的生产范式,使得艺术的社会功能出现转换,这其中就包含着灵韵的衰竭。灵韵是本雅明思想中挥之不去的情结和不断召唤的亡灵,寄托了本雅明太多的思想和情感。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强调了灵韵的距离感及其价值。灵韵关乎时间与空间的波动,特指古典艺术王国带来的那种神秘感和优雅氛围。从认识论角度来说,灵韵所开启的距离感、神秘感保证了意识来源的客观性,决定了认识客体的流变性、反思性,对经验的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意义上,灵韵概念包含了主客体之间所具有的神秘交流的历史。而到了技术复制时代,灵韵带来的回忆不复存在,体验和经验世界相脱离,意义和存在之间不可调和。“机械技术——新闻报道、照相等对人实施的日复一日的刺激已成为一种持久而固定的训练,它们直接诉诸感官,从而把个人从传统和经验的世界里分离出来、孤立起来——孤独的人群”[2]20,而“能否把握住过去的事情,把握住一个活的自我形象是能否在这个时代有意义地生存的关键”[2]21。伴随复制技术背景下艺术领域的扩大,灵韵消失殆尽。
在技术和灵韵的问题上,本雅明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一方面对传统艺术情有独钟,留恋于灵韵的神圣感及其营造的诗意境地,但同时又看到现代技术在拓宽人的视野,增强感知的丰富程度方面具有的鲜明性,是一个鲜明的技术决定论者。“当本雅明看着照片中的肖像时,令他着迷的绝不是主体沐浴其中的静止而遥远的灵韵,而是那些杂散孤立、泄露内情、不可简约、在边缘上闪烁的‘现实’征候……”[3]42技术主义倾向和对灵韵概念的怀旧情结并行于本雅明美学思想之中。
震惊是本雅明哲学主题之一。本雅明礼赞电影艺术的诞生,把它作为机械复制时代新兴的艺术样式。但同时,电影的出现也意味着灵韵的消隐和震惊的出现。震惊排斥了灵韵对感知对象所作的自由联想和经验回忆,加强了因外部刺激唤起的对事件的瞬间关注。这是一个有别于灵韵的、动态性的体验中心。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本雅明重点分析了法国象征主义大师波德莱尔诗的震惊效果,认为波德莱尔的抒情诗由于增加了费解性和阅读难度,以震惊为根基,被读者接受的条件大不如以前。在本雅明看来,正是震惊的运用,波德莱尔诗作中的起义者、拥挤的人群、性的诱惑、商品的移情描写等意象叠加在一起,才使诗作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效果。波德莱尔把震惊放在艺术作品的中心,传统的经验在震惊中不复存在。基于波德莱尔对震惊意象的关注,本雅明获得了一种新的历史观,即从一系列破碎的差异的历史断裂中重建历史,寻求历史发展的新动力,这乃是一种对历史的反叛和解构。深受本雅明历史观影响的伊格尔顿认为:“‘从坏的方面开始’是本雅明的一大方法论前提,这点已经很清楚地表现在他对波德莱尔的研究中:‘把真理从谬误中分离出来是唯物主义方法的目的,而不是出发点。换言之,它的出发点是破绽百出、被思想教条所纠缠的客体。’”[3]26在伊格尔顿看来,“从坏的方面开始”就是把损缺、含混纳入研究视野,这是本雅明实现救赎希望之所在。这种救赎观关注历史的碎片化、偶然性,否定历史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因为正是在差异性的历史中蕴含着极大的政治潜能。
确实,震惊迎合了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要,为现代艺术带来了新的发展天地。虽然与传统艺术的凝神观照相比,震惊带来的艺术样式摧毁了灵韵的存在,但大众通过被祛除了灵韵的艺术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权力。这和波德莱尔将写诗称为一种“奇袭”,即常常通过词的寓意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的突然出现以造成一种意外的唐突效果如出一辙。更为重要的是,由震惊带来的断裂化、碎片式特征成为本雅明解构传统意识的有力支撑,成为本雅明意义上的解构姿态。
与震惊相对的概念则是经验。本雅明的经验理论主要集中在对康德机械经验的批判。在《未来哲学论纲》一文中,本雅明指出康德只打算将知识的确定性和真理奠基于实在以及关于实在的知识之上,因此当下经验不曾为哲学家所重视。在本雅明看来,康德作品预设了经验本身没有任何内在价值,只是一种“低级经验”。基于此,本雅明创造出新的经验概念,一种剥离了主体的先验意识、具有宗教意味的经验理论。这种经验是记忆中潜意识材料的汇聚,不断打开人的记忆闸门,赋予了人回头看的能力。本雅明的经验理论主要见于《经验与贫乏》、《讲故事的人》等文中。在《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一文中,本雅明通过对柏格森、普鲁斯特和弗洛伊德等理论的综合分析研究,探讨了经验与无意识记忆的关系,如普鲁斯特的作品往往在一种由气息带来的感受中,把过去的时光拉回到人的面前,建构起对以往经验的感知。因此,经验的表达乃是基于对无意识的追忆和联想能力,是人的生命自然状态的显现。在《讲故事的人》一文中,本雅明对讲故事这一古老的分享经验的方式进行追忆,尤其对故事的衰亡和经验的贬值表现出浓郁的怀旧情结。本雅明认为讲故事的人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禀赋,以一种牢固的、独一无二的方式塑造经验的原材料,并在故事中打上自己的印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无疑就是丰富经验的叠加,“记忆造就传统的链条,事件因此得以代代相传。”[1]93“……故事总是连着故事,这是伟大的讲故事的人,尤其是东方的讲故事的人已经展现过的。每一个故事里都有一个山德鲁佐,每当一个故事结束时,她又会想起另外一个故事。”[4]这种叙事艺术带着叙述人特有的记号,赋予了回溯其全部人生的能力,自然蕴含着某种灵韵。本雅明的期待是“让故事这爝火将其生活之灯芯燃烧殆尽”,而现在一边听故事,一边纺线织布的情形不复存在,人们可资交流的经验愈来愈少。按本雅明所言,如今战略经验被战术性的战斗摧毁,经验经验被通货膨胀摧毁,身体经验被机器竞争摧毁,道德经验被当权者摧毁。讲故事这门技艺正在慢慢消失。这一切无疑是现代技术发展的结果,尤其小说、电影等艺术样式催生了新的审美观念,使得“口口相传的经验”这种传播方式发生质的变化。就小说而言,与故事的产生方式不同,小说的作者和读者都是封闭的、孤独的个人;就思想意义而言,小说揭示的是生活的深刻困惑,不提出任何忠告,故事则带着实用的道德关怀。在本雅明看来,故事多取自然经验,小说与本真之间存在着一定距离;讲故事的艺术具有敞开心扉与别人分享生活的能力,充满神性的原始交流,其经验的传达具有权威性、在场性,自然蕴含着某种灵韵。而现在,一边听故事,一边纺线织布的情形已不复存在,人们可资交流的经验愈来愈少,讲故事这门技艺正在慢慢消失。这一切无疑源于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口口相传的经验”的传播方式发生质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上,“讲故事”是一曲经验的挽歌。
经验的贫乏对于艺术而言既是一种牺牲,亦是一种进步。一方面,生活在现代的人正被技术和震惊包围着,另一方面,当审美经验在工业文明社会遭遇贫乏,如何让逝去的古典文化精神重现,这成为艺术生产理论对抗现代工业社会异化现象之所在。站在震惊和怀旧立场上的本雅明既对复制艺术高唱赞歌,又对传统文化深情留恋。这是本雅明思想独特性之所在。
本雅明美学思想既有着强烈的政治批判倾向,又体现出救赎的诉求。在本雅明的身上,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和弥赛亚救赎观念显现为一种独特的不可思议的结合: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下的阶级斗争须借助无产阶级才能完成,而弥赛亚的意外降临却不受历史进程的任何干扰和影响。这种复杂性结合是本雅明哲学思想的特质,它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和成因。
本雅明早年曾参加过青年运动,运动的失败使得他的思想从狂热转向冷静。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后,伴随德国法西斯主义的膨胀,本雅明深切体悟到人类孜孜以求的真理、价值遭到践踏。这一时期,与拉西斯、布莱希特等友人的相识又使他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一切促使本雅明思考如何通过艺术实现其政治救赎功能。本雅明在艺术生产和传播中引入技术概念,力求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技术评价进而达到其政治倾向的目的和唯物主义的要求。在《作者作为生产者》中,本雅明认为文学的政治性决定于生产性,文学作品的革命性取决于其对技术的合理运用。实际上,这里反映出艺术和政治的微妙关系。但必须注意的是,本雅明并非提倡作家盲目运用新的生产技术,因为新的技术在不同的人手里发挥的作用不同。他清醒地看到法西斯主义通过技术的操纵和控制来压榨百姓,达到政治生活审美化的目的:“法西斯主义的必然结果是将美学引入政治生活里。”[5]而资本主义则利用技术使大众参与艺术工业,获取丰厚利润。在《贝尔托·布莱希特》一文中,本雅明盛赞布莱希特的作品《实验》由于采用了多种类型和戏剧形式,很好地发挥了教育功能。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其他成员视技术是对艺术的异化,本雅明力求借助技术概念来解释艺术生产力的诸多问题,因为艺术内部有着酝酿革命的可能。因此,本雅明技术的着眼点是政治,即实现政治救赎。在这个意义上,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实质是一种政治理论。
虽然,本雅明为未来的无产阶级绘制了一种解放实践的理想方式,但他也没有彻底放弃早年的宗教立场。在《未来哲学论纲》一文中,本雅明指出康德的机械经验无论是作为感知的经验,还是作为低等概念的经验,都起着非常有限的作用,其“经验意义”是一个现代的、完全摆脱了宗教意味的经验概念。基于此,本雅明认为人类只有趋近对神的本能关怀,才能使人自身获得理解。“哲学基于这样一个事实:经验的结构内在于知识的结构之中,而且将从中发展出来。如此一来,此种经验就将宗教作为真正的经验包括了进来。在宗教中,无论神还是人,都既非经验之客体也非经验之主体;毋宁说,此种经验有赖于作为典范的纯粹知识——只有哲学能够而且必须如此看待上帝。”[1]24因此,未来哲学的任务是去为知识寻找一块关涉主体和客体概念的中立之地,即为知识发现一块自治的、与生俱来的领地,重建经验与知识的新概念[6]。而唯有上帝才可能将经验与先验意识完全连接起来,使宗教经验在逻辑上成为可能。本雅明在关注技术——政治的同时不废神秘,将经验置于不可验证的神秘层面,无疑有唯灵主义的偏向。
鲜明的技术乐观倾向及其审慎心理,对震惊的批判性思考,召唤久逝的灵韵和追忆经验的贫乏,关注技术——政治却又不废宗教。这些矛盾性概念交织在本雅明美学思想中,促使我们在当前中国语境下,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全面审视、深入解读本雅明思想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进而思考其对大众文化的发展具有的启迪意义。
[1][德]本雅明.本雅明文选[C].李茂增,等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184.
[2][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修订译本)[M].张旭东,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3][英]伊格尔顿.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M].郭国良,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4][德]本雅明.写作与救赎:本雅明文选[C].李茂增,等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93.
[5][德]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论艺术[M].许绮玲,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0.
[6]刘长明.浅谈美学与人的关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223.
On the Internal Tension of Benjamin's Aesthetics
JIANG Ji-hua1,2
(1.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2,China;2.School of Humanities,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Yancheng 224051,China)
Art production theory is the core of Benjamin's aesthetics,which is filled with Multi-dimensionality and contradictions.Benjamin not only recalls poetic realm created by traditional art,but also welcomes modern art on technology.So technology and aura,shock and experience,theological salvation and political function exist in parallel.It makes the reader feel its strong radiation in“poetic reminiscence”and“technology optimistic”.This shows great tension of Benjamin's aesthetics.
Benjamin;Aesthetics;Tension;Aura;Technology
B832
A
1001-6201(2012)01-0134-04
2011-09-1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09YJC760015)。
蒋继华(1969-),男,江苏徐州人,扬州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博士生,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树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