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梅
(山东省莱州市人民医院 261400)
针刺伤是临床护士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也是发生职业感染的重要途径,有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其中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
1.1 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个人操作习惯是造成针刺伤发生的决定因素。针头使用后重新套上针帽是导致针刺伤发生最常见的原因,尤其在工作忙碌时,仓促的针帽回套更易发生针刺伤。
1.2 护理对象的不合作护理对象的不合作是导致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之一,由于没有解释清楚或者没有固定好病人的体位,病人因为紧张或烦躁,而导致针刺伤。
1.3 缺乏标准预防知识 标准预防是美国CDC颁布的一项预防血液性传播疾病的预防措施,在这个概念下,病人的血液、体液都被视为传染源,护士对标准预防内容缺乏依从性是发生针刺伤的一个危险因素。
1.4 不良环境因素和工作繁忙不良的环境因素与更多的锐器伤相关,如操作环境拥挤、嘈杂、照明及采光不良等;另外,护理工作量的大小与针刺的频率与针刺伤存在正相关;针刺伤的危险率与工作任务、形式和不同病区护理的复杂性有关。
2.1 建立健全针刺伤管理制度,改善医疗操作环境。医院建立健全针刺伤的处理原则及报告反馈制度,制定一系列相关的防护措施。
2.2 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加强对护士职业防护培养和教育,内容包括:预防注射针刺伤指南,针刺伤的危害、原因及防护对策;针刺伤的处理,针刺伤后的报告制度,以提高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熟悉医疗锐器的安全使用、正确处理使用过的注射器,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2.3 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是降低针刺伤发生率、确保护士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操作时避免各种因素的干扰,注意力要集中,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针刺伤的发生。
2.4 提高护理器材的安全性能,使用安全的医疗器具。安全器具是一种设有安全功能装置的注射器或其他锐器,用来降低造成针刺伤的危险。需要指出的是:安全器具仅仅是增加了安全的程度,降低了锐器伤害的危险,但不能保证操作者的绝对安全。
2.5 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加强针刺伤害的教育,组织护士学习自身防护技术及血源性传播疾病知识,使其重视和配合针刺伤处理,提高护士预防针刺伤的自觉性。
2.6 加强对病人的管理和筛查给躁动或不合作的病人做治疗时,要格外警惕针刺伤的发生,应有同事协助。同时,医务人员应充分了解所接触病人的感染状态,对住院的每一例病人都进行HBV、HCV、HIV等血源性致病因子的检测,以便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提高警惕,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2.7 加强针器废弃物的管理,遵循安全操作原则使用防渗透、防刺破锐器收集箱,是最理想的减少针刺伤的方法,可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50%。
2.8 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及人力资源。目前,我国护理人员因床护比例失调,护士常超负荷工作,护理管理者应对护士的配备编制进行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调查,从护士安全的角度出发按规定合理编配人员。护士长采取科学的弹性排班、轮班的方法,减轻护理人员的职业和心理方面的压力,从而减少针刺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