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12-08-15 00:45许崇波韩美君刘为国伦永志
大连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创新型医学生医学

许崇波,韩美君,刘为国,伦永志,陶 然,薛 峰

(大连大学 医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22)

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许崇波,韩美君,刘为国,伦永志,陶 然,薛 峰

(大连大学 医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22)

随着医学科学的高速发展和医学创新教育的兴起,促使医学教育的模式和目标等发生根本性变革,这就要求医学院必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本文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结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第二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创新师资队伍、创新环境等方面探讨了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期,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就必须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各国都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发展战略的主要方向[1]。因此,担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任务的高等院校,必须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高等教育必须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2],努力探索并建立具有大连大学特色的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必须建立起一套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大量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实现大连大学制定的“会做人、会学习、能做事、能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实现“全员参与、全程跟踪、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医学院校的教育模式、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等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在以知识为基础、创新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3]。现代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周期较长的系统工程,而且受教育方式和过程、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4]。为此,在医学创新教育中,大连大学医学院围绕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培养,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结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第二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创新师资队伍、创新环境等培养环节入手,在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将创新教育思想和行动渗透且贯穿于医学高等教育中,初步探索并构建了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 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新型的医学教育理念,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树立新型医学教育理念,首先是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这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长期以来医学高等教育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指导下,已经制约着医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影响了高等院校医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21世纪的医学高等教育,把医学高等教育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转变到既传授知识又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上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念、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念,建立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把培养医学创新型人才作为医学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5]。

在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人才培养目标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规格。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我们人类面临的许多共同问题,比如一些新型疾病的出现、人口老龄化、生态环保等问题,都对医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1]。所以,21世纪医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是培养具有医学知识结构、会看病的医生,而且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即①应具有合理的医学知识结构,既要有扎实的医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医学专业有关的科学知识和宽广的相关学科知识,同时又要掌握熟练的医学基本操作技能以及获取知识、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②应具有创造思维,既遵循科学规律,又不为传统所束缚,善于想象,勤于思考,积极创新,对已知的领域有强烈的求知欲,对未知的领域有强烈的探求兴趣和创造欲望,并且能够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③应具备高尚的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6]。因此,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面向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厚、知识广、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医学生总体培养目标的原则下,充分体现出创新教育的理念,保障培养的医学创新型人才达到以下要求:博与专结合的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医学科学的精神;具有开拓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的医学创新型人才[1]。

2 改革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创新教育

现行医学本科教学在课程结构上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导致知识面窄;在课程内容上知识陈旧,结果是医学生在校所学的书本知识部分已过时、遭淘汰[4]。因此,医学院根据现代医学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为依据,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这条主线,对课程结构及其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构建了新的医学创新课程体系。①优化课程体系。构建由综合教育课(必修和选修)、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必修和选修)组成的四个课程平台。对培养的医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进行分别归类,将传统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划分为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增加综合教育课的门数,搭建专业方向课程(选修)平台,大规模增加跨专业选修课的设置[7]。②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在使实验课发挥强化理论教学的同时,培养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③在临床实践教学中,既注重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的能力,又注重培养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和与病人沟通获取信息的能力。④增设一些能专门训练和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和方法的课程,如医学科研方法论、医学信息检索、科技论文写作、循证医学等提高创新能力的课程。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各类学术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科技信息的能力,并且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培养学生从获取的各类信息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得到科学思维的训炼,为培养创新精神创造条件。新的课程体系压缩了原来狭窄的专业知识内容,大胆地增加了医学前沿方面的新知识、新进展。在教学内容上把最新的医学科学研究成果及时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进而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医学创新型人才。

3 构建“四个三”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

在实验教学方面,我们构建了“四个三”实验教学体系,即“三种实验层次”—宏观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避免内容重复,增强学生对各门课程内在联系的认识;“三种实验类型”—基本验证实验、专业综合实验、研究设计实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及综合专业知识的能力;“三种教学途径”—必修实验、开放实验、创新实验,创造宽松的实验空间,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种考核方式”—实验习惯养成和基本仪器使用(占10%)、实验报告(占50%)、实验操作考核(占40%),以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引导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实验教学的任务: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基本的验证实验,检验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并且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必备的基本实验技能,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研素质。为此,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针对自己在实验课或理论课中所遇到的问题或感兴趣的问题,根据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完成实验设计,到准备仪器和配置试剂,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最后根据获得的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让学生体会到整个实验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变被动模仿为主动参与和学习,训练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通过这种实验教学方式,使得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意识。

4 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实施创新学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型人才培养要发挥第二课堂教学环节的作用,将第二课堂纳入创新学分体系中[7]。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室项目、大连大学大学生创新教育基金项目、学院教师科研项目、各类学科竞赛、暑期科技夏令营、各类学术讲座、社团活动等各项活动,获得创新教育学分,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8]。设立大学生创新教育基金,组织系列大学生科技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实践,有计划地将学生的科研选题与教师的研究课题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或由学生自拟题目,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教师参与指导,让学生接触科学研究的实际,增加科研训练环节。学院将创新项目管理纳入学生教育日常管理中去,逐步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目前,医学院每年都有近百名学生参加创新教育基金项目,占学校资助项目的10%。同时每年有30余名的学生参加暑期科技夏令营活动。通过系列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了医学生的创新兴趣、探索真理的精神,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在探讨问题过程中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让大学生在学术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具备将知识、技能转化为创业素质。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或省市举办的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如“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和“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等。同时把指导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基本能力,纳入学校就业指导的课程教育中。

为了鼓励、倡导大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学校实行了本科生创新学分制,在学生毕业学分要求中,创新学分单列,培养方案要求每个学生至少修满4学分,方可毕业。本科毕业时未能完成4个创新学分者不能毕业。同时制定了《创新学分实施细则》,设置获得创新学分的条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奠定基础。对在国家级、省、市、校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或取得专利、发表论文、优秀设计以及参加科学研究、课外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或其他方面成果,或积极参与学校各项学术报告会的学生,经学院审核认定,可以给予相应的创新学分[8]。

5 充分运用现有网络资源和环境,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提供保障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过程。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的场所,更是探究知识的场所。因此,在创新教育过程中,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式从“传授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把教师的角色从以“教”为主逐渐转化为以“导”为主,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比较式和归纳式等教学方法,加强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特别是让教师科技创新的经历和思维方法进入课堂,从言传到身教。学院要求各学科课程教师将学科的科研方法、科研方向、最新科研进展等内容带进课堂,鼓励教师把个人的科技创新经历、创新体验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教师给学生上第一次课的时候,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自我介绍,主要介绍自己的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工作经历、体会和经验。此外,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图、文、声、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形象。同时,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利用大连大学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具弹性,是一种开放式学习。目前学院已经建立了18门网络课程,其中辽宁省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7门,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保障。2005年以来,学校在校园网建设和硬件方面花费较大,营造了优质的上网环境。学生可以在宿舍、计算机中心、图书馆等处检索自己所需要的各种学习参考资料。

6 实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现全方位培养医学创新型人才

学生在进校后,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学生从进入本科学习阶段就跟随导师进行研究型学习,而且导师一直负责指导学生修完全部课程,通过毕业实习或毕业论文答辩,直到毕业。全程导师制的特点:在人员上全部保证,为每位学生配备导师;在时间上全程跟踪,从入学到毕业;在内容上全方位指导,以弥补课堂教学环节中大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不足,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毕业论文指导、考研辅导、就业指导,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从内容和方法而言,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结合,严格管理与亲情感化结合,从而实现了“全员参与,全程跟踪,全方位育人”的目的。目前,医学院为每个专业的每个班级的学生都配备了专业导师,共有52个班级配备了52名专业导师。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有机会让学生较早地接触科学研究工作,了解学科前沿,强化和深化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并通过导师的探索精神、研究方法及创新思维的熏陶,能较早完成开展科学研究的思想准备,初步熟悉从事科研活动的基本方法[9]。这样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科学精神;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7 加强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让教师成为创新的先导者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教师在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的主导作用[5]。所以,创新教育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只有具备创新素养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创新型人才;只有教师创新素养的提高,才能帮助医学生塑造自己的创新人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5]。为了推进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院加大了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一是大力鼓励教师科技创新,支持教师申报国家和省市各类科研课题,鼓励教师从事科技创新活动;二是鼓励教学与科研结合,倡导教师及时把科研领域的新知识、新思维、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三是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四是通过继续教育等途径,加大培训力度,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师资队伍的优胜劣汰;五是积极开展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形成教师、学生相结合的科研团队;六是完善教师的激励机制。目前,医学院共有89名专任教师,具有教授和副教授高级职称的教师59名,全部具有硕士学位,其中博士30名,高水平的教师为完成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保障。

8 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环境和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激情,重视个性发展

在医学创新教育中,医学院积极营造有利于医学生发展个人兴趣、特长并脱颖而出的创新教育环境,为医学生提供个性发展和接触医学前沿的有利空间;既提倡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又公平竞争,激励进取和拔尖;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知的氛围。因此,一方面学院营造一个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和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在一个轻松、优雅的环境中学习。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校园文化传播方式,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为医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及个性自由发展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医学创新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逐步改革、逐步完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把创新教育贯穿于医学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就能为医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出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医学创新型人才。

[1] 贺加. 创新教育模式,构建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平台[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9): 24-25.

[2] 张蔚, 胡志. 地方医学院校建立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12): 58-59.

[3] 周增桓, 曾志嵘, 陈洁. 构建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医学教育探索, 2007(11): 992-994.

[4] 陈洁, 周增桓, 曾志嵘. 高等医学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医学教育探索, 2008(3): 274-275.

[5] 刘蒙壮, 文秋林. 创新教育与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 西北医学教育, 2010(8): 665-667.

[6] 谢书阳, 王萍玉. 新世纪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可操作性方法研究[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2): 111-112.

[7] 郭喜良, 陈轶嵩. 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校外教育, 2009(1): 48.

[8] 吴他凡. 医学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西北医学教育, 2009(1): 26-27.

[9] 许崇波.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思考[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7(8): 1-2.

The Exploration on Medical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XU Chong-bo, HAN Mei-jun, LIU Wei-guo, LUN Yong-zhi, TAO Ran, XUE Feng

(Medical College of Dalian University, Dalian 116622, 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the rise of medical innovative education, the medical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aims are prompted into the fundamental innovation. Medical college must change the pattern of training talents into the innovative talents mode.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It includes the flowing aspects: education concept, teaching aims, teaching contents, practice teaching, opening the second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ans, the tutorial system of whole course, innovative teaching team and innovative environment.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teaching reform

G642

A

1008-2395(2012)03-0110-05

2011-08-26

辽宁省高等教育改革立项:基因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905240);大连大学教改立项: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10)。

许崇波(1968-),男,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微生物分子生物学。

猜你喜欢
创新型医学生医学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医学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生命科学类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