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低碳产业发展分析

2012-08-15 00:42张树安杨玉文田文霞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大连市气候变化能源

张树安,杨玉文,田文霞

(大连民族学院a.经济管理学院;b.人文社科处,辽宁大连116605)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自皮书》(UK Government 2003),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概念,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共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未来能源消费总量还将快速增长。为应对国内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与未来碳减排压力持续增加的双重挑战,满足在国际上提高经济竞争力和获取政治优势的发展需求,中国亟需加快低碳发展的步伐。

一、低碳发展的内涵与实践

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形态。其特点是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发展模式转型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适应和减缓地球变暖;其本质是通过不断增加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重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1]。

1992年154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第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性条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三次缔约方会议上又签订了《京都议定书》,二者均强调:发达国家应严格履行减排目标,并在2012年后继续率先减排;发展中国家应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清洁技术,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式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该“路线图”对全球低碳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些发达国家在积极寻求新兴经济增长点的过程中,均聚焦于低碳领域,将低碳发展作为克服金融危机、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取向,并迅速出台一系列经济发展规划[2]。

主要发达国家通过发布行动计划,实现公开、透明、自上而下的推进模式,同时制定相关规划、法规、政策等保障减排目标的实现。在推进方式上,主要发达国家多采取强制减排与自愿减排相结合的策略,为全社会参与碳减排创造了有利条件。发展中国家在面临消除贫困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下,为履行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义务,提出“在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为此,主要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印度、墨西哥、南非等)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森林碳汇的政策措施,包括出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方案、加强能源生产部门的节能减排、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等。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虽然仍处于发展中国家,中国主动承担了碳减排责任,明确提出了碳减排的强度指标和森林碳汇增加指标,加强规划引导、完善扶持政策、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环保建设、组织开展试点工作,建立健全科技、统计、信息支撑体系等方面推进低碳发展。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即“五省八市”低碳试点)工作,各地现已陆续展开或完成规划的制定。

当前中国正处于资本密集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在国际贸易分工的大格局下,中国犹如“世界工厂”,投资规模在全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几乎都是前所未有。仅仅在能源部门,在过去的几年里平均每年新装发电能力都达50兆瓦,总投资规模超过300亿人民币。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指出,到2030年全球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将超过20万亿美元。据能源机构估算,在2001-2030年期间,中国能源部门需要投资2.3万亿美元,其中80%将用于电力投资。能源基础设施对长期温室气体排放具有较大影响。2006年,中国火电机组供电标准煤耗为每千瓦时366克,据最新统计,日本火电机组供电标准煤耗为每千瓦时299克,韩国为300克,意大利为303克。而目前最先进的100万千瓦火电机组的单位耗煤仅为287克,与此相比,中国火力发电节能潜力还有23%的空间。在工业化加速阶段,面对如此大规模的能源基础建设,如果只是对常规技术的简单复制,一经投入,便有一个投资回报期技术和资金的锁定效应,将来大规模的二氧化碳排放将难以避免。因此,中国未来发展路径的选择,对国家、地区和全球能源利用及环境保护均具有重要意义[3]。

二、大连市低碳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要求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战略的重要依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09年8月胡锦涛和吴邦国分别在黑龙江和安徽视察期间,都指示要发展低碳经济。国家发改委已经确定两省三市(广东、黑龙江、重庆、南昌和保定)为低碳经济示范区。目前,国内上海、重庆、深圳、南昌、杭州、合肥、贵阳、保定、吉林等十多个城市均提出低碳城市目标,并开展相关研究和国际合作,这些城市的研究成果会陆续成为地方政府和国家发改委制定低碳发展和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决策参考。

城市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重要策源地。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地区,乃至城市实现工业化的途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反映发达国家能源利用效率的能源强度指标,都呈现倒U形的库兹涅茨曲线,但不同国家的能源强度峰值存在显著差异,日本的能源强度不到美国的一半。这表明地区和城市可以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使工业化的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峰值提前到来,从而走上跨越式发展轨道。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是加快地区和城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一个城市和地区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有利于把促进新一轮经济复苏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增加绿色就业机会,在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上同时获得协同效应[4]。

1.低碳发展已为大势所趋

大连市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发展比较迅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进行,因此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和消耗,短期内仍将持续增长。面对资源能源供应愈加紧张的严峻形势,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大连,还需较长一段时间才能走到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实现区域经济与社会的生态化转变。因此,以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能源效率、调整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大连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然战略选择。

2.大连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大连市化学需氧量削减22%,二氧化硫削减2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5%,关闭128家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了大钢、大化集团,关闭了31家非煤矿山,淘汰落后水泥产能677万吨/年,拆炉并网减少了烟尘排放,新增城市污水厂21座,污水处理能力提高到114万吨/日,全市发电机组脱硫率提高到97%,污染减排任务超额完成,主要污染排放强度逐年下降,2011年减排又在2%左右。GDP比2005年翻了一倍多,但环境质量仍保持良好,空气质量优良率在95%以上,饮用水源、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3.产业构造面临转型压力

大连市的产业结构偏重,投资驱动的第二产业发展一直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石化、钢铁等行业目前都是大连市的支柱产业,而这些产业恰是节能减排的重点对象。2010年以来,大连市外商投资流入规模较大、增速最快的是房地产业。在流入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中,石油加工和橡胶制品等资源消耗大、污染程度高的行业,呈现外资流入速度增长较快的现象。

4.缺乏有效的低碳技术研发激励机制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但大连市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还存在诸多障碍。一方面,当前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撑体系。虽然各产业功能区相关主管部门曾制定并出台了一些与低碳技术研发有关的优惠政策,但是随着区域体制改革、管理机构变化及政策规定的不完善,执行后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目前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仍未形成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

5.碳金融产品匮乏

据了解,目前大连市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金融机构开发有与碳金融相关的产品,且品种仅局限于“绿色零碳信用卡”和国外碳题材挂钩型本外币理财产品,尚未涉足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融资和依托国内碳排放权交易的结构性产品,碳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推动作用尚未有效发挥。从当前利率制度安排来说,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不够,多数银行不选择对低碳技术项目融资,即使部分银行实施融资,其信贷放款数量也非常有限,无法满足区域低碳技术发展的资金需求。

三、促进大连市低碳发展的对策

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生态宜居城市,是大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关系到大连经济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续发展。当前大连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已经进入整体推进阶段,面临产业结构升级问题,要考虑从供给上提高核能、风能等新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在需求上推广LED、光伏等节能环保技术和减排措施,从而在总体上降低能源消费量和污染物排放量,以推进大连向绿色低碳城市发展。

1.科学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大连市“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和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与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应尽快建立低碳经济的政府领导机构,把发展低碳经济列入城市和农村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的碳排放强度综合评价;严格控制单位能耗和排放,用激励措施来引导政府、企业、居民的节能减排行为;建立节能减排责任制,将单位GDP能耗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在生态科技创新城等新功能区大力推进节能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低碳金融区等示范工程,重点引进和积聚低碳产业及减排技术开发企业,尤其是核电、风电、半导体照明、太阳能、潮汐能等新能源技术开发的设备生产企业和服务企业,加速低碳技术的成果转化运用,将大连建设成为中国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典范城市,打造“低碳城市”品牌。

2.改善能源结构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大连市工业部门的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抑制人均碳排放的贡献较大。两种措施的实施,由经济发展驱动的区域人均碳排放增长态势可以得到遏制。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使用能源、调整能源结构等应作为大连市未来低碳化发展的长远战略方针。具体措施包括:采用先进技术,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建筑节能,构建低碳交通体系;同时充分利用大连市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天然气,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3.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

针对缺乏有效激励机制、低碳技术研发动力不足的问题,建议构建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融资、企业模式运作的碳基金模式。积极开展碳交易市场体系建设。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碳排放权已经成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大连碳交易市场,争取东北三省碳交易市场的主导地位[5]。

4.加快碳金融中心建设

碳金融一方面可以通过给予节能减排项目更多的信贷政策倾斜,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资金,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碳交易市场和交易体系,畅通资本市场和能源市场渠道,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大连市目前正在逐步建成装备制造、石化、造船和电子信息四大产业集群,全市主要能源消耗集中在第二产业上,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性较高,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空间较大。2010年8月份,国家发改委决定将包括辽宁在内的五省八市作为开展低碳试点地区,大连市将在新一阶段的减碳工作中承担重任。为此,大连市应把发展低碳经济和碳金融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契机,加快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设,培育建设碳金融中心,占领新经济革命的战略制高点。

5.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

产业市场是政策驱动型市场,要重视和强化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及服务的标准化、系统化工作,大力制订完善大连市主导的相关标准体系,引导产业朝着规范化、规模化、高水平、高效益方向发展;运用适当的政策手段对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加以引导和鼓励,如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信息产业和服务业,能耗和物耗十分有限,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且附加值高;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限制高碳产业的发展,如完善主要工业耗能设备、家用电器、照明器具、机动车能效标准和强制淘汰落后产能等。同时运用政府财政政策扶持低碳产业和绿色产品的发展,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减轻传统产业的锁定效应;从资金资助与激励机制上给予环保中小型科技企业以有力的支撑,把目前各部门分散扶持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计划、基金加以有效整合,提高专业化管理运作水平;同时应鼓励节能环保领域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开展并购、风险投资。

6.积极参与低碳化的国际合作

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性的,因此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要依靠经济、知识、技术和治理的全球化。伴随《京都议定书》的执行,相应的减排技术产业及市场将逐步形成。大连经济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中,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低碳经济。为此,既应强调自主创新,又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差距[4],积极参与全球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力争在清洁和高效能源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在国际碳减排市场中取得优势地位。大连市应推进与联合国、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与发达国家及城市间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合作,吸引国际资金和技术转移,争取建立双边和多边合作促进中心,加强绿色低碳发展的地方能力建设。比如与英国标准协会合作建立碳足迹评估认证机构;引导企业参与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作;利用大商所在专业服务能力、市场基础设施、交易结算体系上的优势,进一步开发碳交易期货等衍生产品等。

针对大连市CDM注册项目较少、重工业企业参与不足的现象,政府应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专业优势,设立为企业申请CDM项目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支持成立CDM中介机构,打造CDM专业队伍,以更好地扶持大型新能源项目[5]。

[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EB/OL].[2012-03-18].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convkp/convchin.

[2]京都议定书 (Kyoto Protocol)[EB/OL].[2012-03-18].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convkp/kpchinese.

[3]李慧明.滨海新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4]李艳君.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J].国际经济合作,2010(02):28-33.

[5]张宏燕.大连市发展低碳经济和碳金融实现经济结构转型[J].辽宁经济,2011(10):54-55.

猜你喜欢
大连市气候变化能源
大连市第六十九中学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大连市材料价格补充信息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DALIAN THE SEA IN THE NORTH
Book6 Module1 Small Talk Teaching 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