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2012-08-15 00:42周道刚
文教资料 2012年23期
关键词:活动课农村活动

周道刚

(高邮市甘垛镇中心小学,江苏 高邮 22560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又进一步规定,自三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可见,这门课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到目前为止,因种种原因,学校,特别是乡镇小学,仍处于课程表上开课阶段,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到底姓什么”、“如何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等都还很茫然。就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现状

1.认识上存在许多误区。

尽管农村学校教师也能认识到综合实践课在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基层教师往往会不同程度地受到“考试不考综合实践课程,怕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影响学科课程”这种应试心态的制约;尽管综合实践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有着巨大的作用,但其成效性远不及学科课程,造成对综合实践课的开设流于形式而失去实质的内涵,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再因大多农村教师包班授课,身兼数职,整天应付各种形式材料与检查尚常有不及,无精力再对综合实践课作出科学安排。结果课堂教学往往是为应付检查临时安排,大多时间上了考试科目。活动成果多是学生在课外完成,缺少教师指导,质量难以获得保证。更有甚者,有不少家长怕影响学生学业替子女去完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上述思想要求学生综合性实践活动课中自己动手,获取新知。

2.保安全,怕活动,束缚了综合实践课程的实际发展。

综合实践课程要求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接触自然,这就带来了社会学习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在保安全,“安全大于天”的心态下,容易形成“少活动,只在学校活动,甚至不活动”的消极现象。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郭元祥教授回答中国教育报记者提出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怎样的课”时说:“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一门课程,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做,在做中学。”但是由于学生安全等因素的限制,农村小学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缺乏一整套完整的体系。小学综合性实践活动课要求我们的小学教学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比如,教学《春天的足迹》这一内容,要求我们有组织有计划地带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观察,感悟,采访。这都要求我们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切身地体会社会和自然。然而,学生安全成了教育的高压线。即使是“清明节”扫墓,缅怀革命先烈,很多学校也只能组织一部分学生参与或者干脆不组织。因而,面对这样的教育大环境,很多小学老师也是有心无力,望洋兴叹。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由课堂向课外延伸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学生的体验也就只能停留在教室、学校这样一个狭小的范围。更何况,在学生在校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学生还有其他功课的学习,小学老师又怎能将学生的其他课程的学习时间让位于实践呢?

3.重视活动结果,忽视活动过程。

重结果还是重过程,是以知识为重点还是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分界线。许多教师在长期的学科课程教学实践中,自觉地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学科教学需要的思维定势和教学模式,一时很难适应实践课教学的要求,加之综合实践课尚处于实验、摸索阶段,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综合实践课教学,即“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主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对学生个性的摧残。综合实践课强调的是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这就意味着师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当然同时也意味着可能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发展、创造所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能力、智慧的内在要求,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另外,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出现重视 “结果评价”,轻视“过程评价”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强调学生活动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以成人化的标准评价学生活动结果的价值,以“档案袋”中纸质化内容的多少、真实、科学、合理等评价学生的表现,更有甚者,简单地给出“分数”,以示优劣。“档案袋”记录着学生在活动中的一系列“故事”,是活动结果的物化,能够一目了然看到学生的“成长轨迹”。但是,它终归是静态的感性的,是无法准确再现活动过程的,更难以触摸到学生内心世界的。因此,我们应当关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具体表现,关注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形成的兴趣、情感、能力及方法等,努力把“档案袋”的“结果评价”与学生、师长、各参与人之间的交流、研讨、互评结合起来,创造多元化的、多角度的评价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展现活动过程,以求全面、科学、真实。

4.用学科的教学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因教师配备不足、素质较低及认识上的偏差,农村学校存在着大量以“教”代实践活动的授课方式。如:采用“复习铺垫—引入新课题—教师传授—学生讨论—课堂练习总结”等环节进行授课,呈现出重视“校内组织”,轻视“校外管理”。具体表现为教师仍将目光停留在课堂、兴趣小组、中队活动等传统的校内组织形式中,更有甚者,把实践活动纳入学科教学式的“一节课”中,下课铃响就意味着活动的结束。事实上,绝大多数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需要学校、家庭、基地、社区等各方面通力合作、资源共享。我们常常看到,一方面,出现灌输式教学现象。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探寻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亲自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发学习方式的变革。现实中,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其知识的获得,忽视其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功能。另一方面,活动方式单一,缺乏多种活动方式的引领,如调查、采访的方法较为普遍,而观察、设计、实验、探究的活动方式容易被忽略。实践中,研究的过程不完整,缺乏必要的研究周期。活动方式单一,不能保证学生对研究主题或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分析与体验。例如,三年级下册中《巧用压岁钱》,教材中给出了存款的一般步骤的文字说明。与其让学生记忆这些文字内容,还不如鼓励、组织学生亲自走进银行或邮局,亲手填一填存款单或取款单。这就需要学校与银行、邮局等密切联系与合作。所以,我们应当打开校门,把综合实践活动放飞到整个身边环境中,加强校内外合作与管理,指导学生到家庭、社区、基地中去参观、访问、实践探究,从身边人、身边事中思考、内化、进步、发展,为此,教师、家长、各社区、各基地等,都必须携起手来,共同管理,共同服务。

5.师资力量贫乏,教师认识不到位。

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三节,仅比一般数学课少一节,这样的课程设置方案恰恰说明了开设这门课的重要性。但农村小学师资力量十分薄弱,学校普遍存在教师包班、教师担任双班教学、教师兼任几门课程等任课现状。再者,大部分教师思想上并不一定接受这样的设置,因学校成绩看“主科”(指语、数、英),教学常规查“主科”,综合实践活动“不考不测”,导致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了“主科”的练习课,成了课外活动——“玩”的课。“放羊式上”“随意上”“挪着上”等现象普遍存在,导致这门课程基本处于“三无”状态:无大纲——只有指导理念,没有课程标准;无教材——教学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无教师——课程高度综合,单一学科教师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许多学校只是做到了重视“资源使用”,轻视“资源开发”。具体表现为实施活动中,局限于现在的人力、物力、经验、文化等唾手可得的课程资源,以资源来选择活动,把那些缺乏资源供给的活动束之高阁、排斥在外。综合实践活动虽然只有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三大主题,而实际包含的具体内容或选题却是异常丰富的。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持,是难以想象的。如果说课程资源的使用是保证活动质量的措施的话,那么课程资源的开发则是实践活动可持续性发展的首要条件,缺乏资源的开发,实践活动则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最终难以向广度、深度进军。课程资源的开发首先要加强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开发。在加强校本培训,发展教师专业能力的同时,要注重校外人才资源的利用。加强学校活动场地的开发时,也要注重社区活动资源的开发。实践证明,许多校本课程特色鲜明,获得成功,正是得益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例如,宝应县的“荷文化”校本课程成功建设与实践,离不开众多学校、社区、基地,从文化、经验、传统等各方面有步骤、有计划的资源开发。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既有观念方面的,又有课程本身的;既有评价方面的,又有条件方面的……因此,正确认识农村综合实践课实施过程的现状及困难,对有效开展综合实践课具有重要意义。

二、关于农村小学综合课程的几点思考

为了建构新型的学习模式,着眼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人与事,关注我们感官所能及的任何事物,使我们学生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生活实践相融合,为了真正落实新课改的指导思想,落实素质教育行动纲要,我们必须重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真正达到“课程”化。

1.开足、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还学生一片明亮天空。

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即使难以操作,也应该让老师、校长们了解这类课程的作用;即使开展得不好、不像,也总好过没有开展过,让所有的老师都能知晓活动的本质与意义。更应该让教育工作者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不是可有可无的一种摆设。因而,把综合课程的开展作为“一把手工程”,所有学校必须强力、全面开展此类活动。

2.抓好培训工作,提高“执教”能力。

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一支好的教师队伍,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要素。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刻不容缓,加大培训力度,使教师进一步提高“执教”能力。抓实培训、教研、交流,实现综合实践课的优质高效。

加强综合实践课教师(农村学校最好是全员参与)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明晰课程理念,找准角色定位,培养创新实践能力,让教师解放手脚定主题,搞研究,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做“学问”;组织好城乡学校间的结对帮扶,加强相互间的学习与交流,发挥好城镇优势教学资源的辐射作用,提高乡村优势自然资源的利用率,通过教研、开放教学、送教下乡等形式的研讨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共同提高。

3.深入挖掘农村地方课程资源。

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有着秀丽的自然风光,有着丰富的生产实践基地,这都可成为学校所利用的教育资源。因此,农村小学可以避虚就实、因地制宜,充分挖掘用好这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活教材,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美景、劳动精神、文化生活、风土人情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组织开展主题活动。比如,“水稻的栽培与管理”、“大棚蔬菜的种植”、“果树的栽培与管理”、“新农村建设绿化与保护”、“生活废水垃圾排放与处置现状调查”,等等。这些主题活动让学生从农村经济发展、地理考察、村落服务等角度切入活动主题,培养学生参与农村生活、关注农村发展、自觉服务社会的意识。同时,学校可与当地政府部门或工厂协商,开辟“红领巾实践活动基地”。如“敬老院敬老爱老教育基地”“林厂种植实践基地”“圩镇卫生整理实践基地”等多处实践活动基地。这些基地类别不同,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学的价值不可限量。

4.开发农村独特的家庭教育的宝库——陶冶美好情操。

农村除了自然环境的优势外,还有农民的勤劳节俭、善良能干、憨厚纯朴、不怕吃苦,生活经验丰富,生存能力强。我们非常注重对这一课程资源的开发,注重 “家长示范学校”的作用。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取得家长的支持后,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在家长指导下,学做各种家务活和简单农活,知道许多生活小窍门,掌握一些生存能力、急救能力和逃生能力。学生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还学会了孝顺老人,体贴父母。这种对父母的爱,对长辈、对祖先的亲情,生出了对乡土的爱,对祖国的爱。有效开发农村家庭教育的宝库,不仅能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还能使学生从多方面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接受农村传统民间艺术的熏陶——提高审美情趣。

我国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清油的这片热土上,也有着丰厚的底蕴,其中剪纸和闹花灯的民间文化活动远近闻名。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并让清油的民间艺术得以传承,我们鼓励学生去向老人了解剪纸这一文化特色,学习剪纸方法,亲自动手,精雕细作,并收集民间工艺品,掌握相关知识。寒假期间,让学生积极参加民间组织的花灯表演活动,一招一式,惟妙惟肖。学生从动手实践中,领悟了家乡的民风习俗和传统文化,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一颗种子:家乡,我那富有魅力、永远可爱的家乡。

农村条件的落后,使该课程课本中有很多内容不适合我们,离我们似乎还很遥远。不过,这反而成为鞭策农村孩子的一股动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养成省钱买书、热爱读书的好习惯,从书的海洋中去探索原来只属于城市孩子那一片天空。总之,只要充分发挥农村的各种环境优势,开展好农村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就可以把孩子带入充满诗意、充满智慧、充满人文关怀的世界。在这世界里,会留下孩子们成长历程中最坚定最清晰的足迹。

[1] 李春芳.当前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现状及对策.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3).

[2] 赵桂霞.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建议.新课程学习,2012(5).

[3] 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与反思.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9).

[4] 农村校综合实践课可以这样开.中国教育报,2012.2.3.

[5] 郭元祥.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与问题.基础教育杂志,2006(08).

[6] 郭晓琴.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难的原因及其对策.文史博览(理论),2010(03).

[7] 毕迎春,李雪梅.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的现状及教学策略.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06).

[8] 许锋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分析.语数外学习,2012(03).

猜你喜欢
活动课农村活动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让语文活动课“动”起来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