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依附矛盾及其对策

2012-08-15 00:42徐海燕
文教资料 2012年23期
关键词:母语跨文化矛盾

徐海燕

(华东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200062)

一、文化依附与文化依附矛盾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依附矛盾

凡有不同文化交流的场合,就一定有文化依附的矛盾存在。对外汉语教师作为汉语文化群体的一员,代表的自然是汉文化,但其所教的学生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群体的留学生,教师时时刻刻都要进行文化依附的选择以适应教学对象,文化依附的矛盾便得以产生。根据孟子敏的定义,我们把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的文化依附的矛盾理解为:教师因教学对象为异文化群体成员而进行文化选择所表现出来的矛盾。

(二)表层文化依附和深层文化依附

外语教学界(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界)对于文化依附矛盾的分类有不同的看法。孟子敏[1]主张将文化依附矛盾分为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表层层面上的文化依附矛盾是看得到、听得见的,是可感的文化行为,包括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深层层面上的文化依附矛盾是潜在的,看不到、听不见,但它是可知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方式及态度,它制约着具体的文化行为。方子纯[2]认为“从不同角度可分为三种:(1)从依附关系上,它的表现形式为本族文化依附和目的语文化依附;(2)从交际方式上,可分为言语文化依附和非言语文化依附;(3)从依附原因上,可分为有意文化依附和无意文化依附。”刘小兵[3]则认为“研究角度上可以从纵横两个方向来细分:横的角度,包括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两个方面;纵的角度,则包括表层可感的文化行为、深层潜在的文化情感等两个层次”。这些分类方法在本质上并无较大的差别,只是采取的研究视角有所不同。

为了方便论述,本文采用孟子敏的分类方法,将文化依附矛盾分为表层文化依附和深层文化依附两种。表层文化依附的矛盾包括一些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言语行为涉及语音、称呼、礼貌用语、禁忌话题、幽默,以及语码转换等。在非言语行为方面,汉语文化背景下的人与英美文化背景下的人也有一些区别,它包括身体语言、空间概念和服饰习惯等等。是否用极明显的脸部表情与学生交流,教师离学生距离该多远,可否触摸学生,这些都是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从深层层面上看,价值观、信仰、行为准则、审美观及生活方式等都深深地影响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比如,中国文化向来认为谦虚、礼让是优良的品质,人们普遍接受这一价值观,并用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去教育下一代人。而英美文化下的人则推崇个人进取精神,以个人成功来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

(三)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依附矛盾

我们先来看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的文化依附矛盾。比如在语音上,课堂上汉语教师会特意加重语音,放慢语速来与“留学生”交流。很多老师都抱怨,教惯了留学生,平时和中国人交流时都好像不会说汉语了。笔者认为个中的理由就在于老师迁就了学生的语言现实,过于简化词组,放慢语速。在课堂用语上,诸如称呼学生、道歉、感谢用语等也能体现出教师的文化倾向。对留学生是应该单呼其名“Mary”呢,还是按中方习惯起个中文名字叫“王玛丽”呢?老师迟到了,会怎么说呢?不做解释呢,还是迂回地说“有点事不好意思”以保留老师的面子?还是采取西方风格直接说“对不起”?笔者就有过类似的经历。

汉语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包括衣着、举止也会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态度产生一定的刺激。举个简单的例子。学生做课堂作业或考试时,中国教师习惯于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还不时停在某个学生面前察看学生的情况。西方学生对此往往极为反感,认为老师不信任他,是要监视他。西方人认为“look over the shoulders”是一种大不敬的行为。

在深层文化依附上,对外汉语教师在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方面也时时面临着选择。比如在《愚公移山》一文中,汉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理解愚公锲而不舍的精神,而不是认为愚公的行为真的是“够愚蠢”?中国素来倡导集体主义,而西方文化中推崇个人主义和个性自由,那么在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是按集体主义来组织活动呢,还是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自由?两者之间又该如何协调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常常为这些问题所困扰。

二、对文化依附问题的认识

文化依附就是一种文化的选择,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处理文化依附矛盾这一问题时,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一)文化依附是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只有在母语文化与异文化的夹缝中,交际者才有文化依附选择的可能。语言教和学的过程则是最为典型的文化依附的磨合过程。教师不必过于迁就学生的母语文化,但必须理解并尊重其母语文化。

(二)文化依附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一个成功的语言学习过程是一个从母语文化不断向另一种文化靠拢的发展过程,“是一种中介语的文化系统,既区别于学习者的母语文化行为系统,也不同于学习者的目的语文化行为系统,然而却带有两种文化的某些特征。”[1]

有些留学生虽然选择了依附汉语文化,在日常的言行及观念上尽量靠近汉语文化,但母语文化的影响是无法完全清除的。比如日本人鞠躬和他们说日语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总让人觉得过于客气了一点。欧美学生总习惯耸肩并两手一摊来表示自己的无奈和无所谓。有人认为这是不符合汉语规范的。这些指责未免过于苛刻。非语言行为上的文化依附有时候要比深层次上的文化依附要更顽固。要求留学生完全清除母语文化依附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他们学习汉语,并不是为了改变自己的文化归属;我们教授汉语,传播汉语文化,也并不是为了彻底改变他们。汉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三、解决文化依附矛盾的三个重要原则

(一)对比分析原则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对比分析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如此。

文化依附矛盾的产生是由于两种语言文化差异引起的。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来探究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有利于从根源上弄清第二语言学习的重点、困难所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清目的语文化,为扫除文化依附矛盾奠定基础;有利于提高第二语言文化教学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在内容上,对比不仅存在于“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者”等表层,而且存在于那些“貌合神离”的部分。对比中更应该注重探索这种貌合神离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

(二)平等尊重原则

胡文仲教授指出,跨文化交际中双方一定要能从对方的观点理解对方的文化感受,交际必须在平等的原则上进行。[4]

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依附矛盾与自己对汉语文化的态度有着密切的联系,绝对的自豪与自卑都不可能促成健康的文化依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避免以下两种倾向:一是本民族文化优越论,特别是当想到汉语文化的悠久历史时,更是对其他文化不屑一顾,进而在教学中处处表现出强烈的文化优越感;二是文化自卑,对本民族文化抱有虚无态度,教学中一味地去依附留学生的母语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消极评价甚至超过来自异文化的成员,这同样也不会得到学生的肯定和信任。在实践中,我们鼓励教师确立汉语文化自信,但绝不能凭借教师的权威而使自己表现出文化沙文主义的倾向。[1]

(三)跨文化交际的原则

西方学生很避讳被问及自己的年龄、婚姻和家庭组成情况。很多对外汉语老师也经常被告知不要问及学生这些情况。有些人就认为这是违反汉语文化的规范的,既然这是汉语表达关心及交际的惯用方式,为了向留学生反映真实、全面的汉语文化,对外汉语教师并不需要也不应该回避这些问题,而是应该坚持这一方式。也有人觉得“13”这个数字在中国并没有西方文化中那种不吉利的意义,教师不应该也不需要回避这个数字,而是应该大大方方地使用。

以上观点虽然充分肯定了目的语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但忽视了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特征。外语教师在教学程中纯粹地依附于目的语文化,或者一味地迁就学生的母语文化都恐难奏效。教学双方选择文化依附的时候都不能过于绝对单一化,而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参加的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活动,必须用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观点去看待双方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能更顺利地跨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障碍。

四、结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处理文化依附矛盾时,必须遵循跨文化交际原则和平等尊重原则,谋求师生间平等协商式的对话,同时利用对比分析的原则,求同存异,更好地跨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障碍。

同时,教师应该考虑注意以下几点。(1)努力培养留学生依附汉语文化的兴趣,鼓励他们依附汉语文化,同时也应注意让他们学会用汉语表达本民族的文化世界;鼓励留学生努力学习汉语文化,以依附汉语文化为理想,汉语学习应追求语言得体性。(2)教师应以开放、肯定、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各种文化,尊重对方的心理感受、文化习惯,尤其是在本民族文化受到冲撞时,这种心态就更为重要。(3)都要建立多元文化立场,在跨文化交际中给双方提供多种文化选择,充分尊重双方的文化差异;遇到文化冲突时,能进行换位思考。

[1]孟子敏.文化依附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2).

[2]方子纯.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依附.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1,VOL9(2).

[3]刘小兵.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依附矛盾.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母语跨文化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母语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母语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