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诗莲
(曲靖师范学院,云南 曲靖 655000)
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就是写教案,其中设计的教学过程往往轻视帮助学生解决生字词和梳理文章脉络;注重逐句逐段的分析文章、总结文章特色等等。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创新小学语文教师的备课途径,寻找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备课方法,帮助教师增强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目标。
备课,《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明确定义是:“教师在上课前的教学准备。备课是上课的前提。”通常备课内容从环节上分包括钻研组织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学方法、准备相应教具、板书的设计和练习设计,备课内容从时间上划分一般分为学年或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三种。
传统的备课观形成源于旧的课程观。旧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知识,因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是中心,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旧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材,教材又是知识的载体,因而教材是中心。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教师只有教材意识,只知道教材、教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在传统备课观的影响下,很多老师的备课基本上还停留在分析教材、梳理知识点、着重于考试要点,强化教材、教参、教学辅助资料的功能上,停留在对教材和教参的学习和模仿上,忽视学生的认识水平、兴趣和能力发展。
备课其实是一种教学预设,从“预设”到“生成”是课堂教学理念的嬗变与超越。“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师生在与教育情境的相互作用和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
新课改视野下教师备课观念,首先树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语文课是培养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途径。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建立不单只是就课文备课文,而是备每一节课都要注重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同时,“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理念:“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标准》的第三个课程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新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开放的大语文观”,体现学生的生活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即《标准》提出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真实含义。
新课改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师的备课核心,就是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制定策略:
1.教师的个人备课
教师的备课,既包括为即将开展的课堂教学所作的短期备课,如熟悉和分析本课教材、熟悉学生、书写教案、准备教具等以外,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围绕教学进行知识积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学技能、培养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等都是“备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更重要的基础性的“备课”。
(1)教材的开发
开发教材要做到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包括:①扩点即教材的简略处求扩展,省略处求补充,概括处求具体,暗含处求明朗,延伸处求续编。②疑点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行疏通性、探究性、鉴赏性、评价性质疑。③异点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对中求异,异后求佳。④评点评价人物、情节、语言、作者……⑤争点抓住教材某点引发争论、辩论。⑥联点无联系因素的连接,远距离的连接。⑦移点借课文内容,移情境,移角色,移情感。⑧用点根据教材,结合实践需要,灵活运用。⑨易点抓住教材容易处有意加上适当、有趣的难度,激发火花。
(2)教学目标的设计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要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例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十一册),教学目标制定为:①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槽糕、誊写、湿润、一篇、出版、谨慎、一如既往、引入歧途。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③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④训练学生自读自悟、质疑问难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
(3)教学方法的选择
方法是在一定的目的指导下作用于对象的手段。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雅说过:方法的选择是由它的对象所决定的,如缝麻布要用针,缝皮子要用锥,打石头要用铁锤,等等。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可以适用所有教学。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征、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具体情况而有所改变。这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是由施教对象决定的,不看对象的方法是注定要失败的。
几种常见的教学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等。
(4)借助多媒体备课
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备课能提高备课效率与质量。例如《鲸》(第八册),文中的鲸对远离海洋的小学生很陌生,在备课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资源收集相关视频资料与图文资料,并且做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使课堂充满新奇。
2.教师的集体备课
(1)集体备课价值取向
现代社会强加团队协作渐渐成为人际关系的一种特征。新课程的精神及实践需求也对学校教育教学提出了合作的时代要求。集体备课就是这种时代特征在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体现。
集体备课的整个过程中由于在个体中汇集了群体的合力,会使教师原有的长处更加完善,利于教师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并逐步形成自己良好的教学风格。一方面,一些教育理论工作者沉醉于教育的“思辨”中不能自拔,另一方面,更多的普通教师满足于经验,不求超越。集体备课本身实际上就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其基本方法在于“行动研究”,它能够使广大教师在实践和理论之间架起畅通的桥梁。
(2)同学科教师的协作备课
“集体备课”是同学科教师间协作备课的主要形式。它是指备课组教师共同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集体构建课程实施方案,以形成统一的重点、难点,统一例题和习题,统一教学活动,统一考核和测评,统一授课目标和教学要求。它的基本流程一般是:小组活动—问题探究—达成共识—确定主备人—形成草案—反馈小组讨论—成案。集体备课的优点在于集思广益,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并在集体研讨的过程中,使每个教师更加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在同一年级产生同质的教学效果。
(3)集体备课管理
“集体备课”的方法在一些学校早已得到广泛运用,在有的学校已成为一种备课制度,并形成了自己的操作规范和风格。
对集体备课的管理体现在对备课组的管理上,备课组是学校实行年级组和教研组双轨运行机制的交叉点,理所当然地存在着双重管理:教研组主抓业务管理,年级组侧重于事务性日常管理。在对备课组进行管理检查时,应按以下三个目标展开、逐级递进:①检查形式;②检查内容;③检查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只重管理而轻视指导、只重检查而忽视疏导。
宏观上教师备课包括:研究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考虑学生的学习方法,确定教师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或教具,设计课堂练习。
微观上教师备课包括研究课程标准: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研究教材,特别是要认真钻研教科书,理清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各项目标在教科书中的具体体现,准确理解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的关键;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研究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想状况,选准本课的起点和基点,使分层教学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研究教法和学法指导:教师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学生现有的基础,选择恰当的教法,并指导学法。研究例题、习题,设计好检测手段与巩固强化内容:不仅要设计教学效果检测的基本方法与内容,而且要精心选择和设计例题、随堂练习题,确保教学的效果与覆盖面。例题、习题的题目要紧扣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学生实际,兼顾深度、广度,体现层次性,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研究教学的教育素材:要找出教学内容的教育渗透点,特别是要关注每名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意识的培养。
在基础教育新课改革实施过程中,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深刻的转变,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以备课理念和备课行为的转变为起点的。本文从新课改视野下来透视小学语文教师备课新观念及新策略,希望对提升高师生的专业素养及促进其自身发展有所帮助。
[1]蔡明忠.改革备课策略突显课程理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1):41.
[2]张俊宇.语文教师备课变革的发展趋势——走向对话[J].东北师范大学,2006.
[3]娄湘生.小学语文备课艺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1.
[4]王明新.整合备课资源优化教学管理——浅谈合理利用备课资源[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
[5]赵才欣.如何备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6]裘惠力.在建构主义下备课中如何进行有效预设[J].科学教育,2009.
[7]杨九俊.备课新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