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丹
(浙江省永嘉县花坦中学,浙江 永嘉 325109)
20世纪60年代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运动成为当今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主流话语和发展趋势。“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能在复杂的、各种具有挑战性的教育教学情境中,熟练地运用经过自己整合的知识和技能,并对教育教学的内容、过程和方法等进行反思、改进,且具有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探究、自主寻找和确定解决问题的对策的见识和能力的发展。
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方案明确提出: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2004年2月10日,教育部刊发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明确规定,要“深化中小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政策的推动,使“校本教研”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教育界的探索热点和实践工作者的主流话语。
朱慕菊认为,校本教学研究,即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一种教研活动。其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从校本教研的概念可知,校本教研以其明确的目标指向,与学校和教师的天然联系,以及能动和不断创新等特性,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现实的有效途径。校本教研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主要表现为:教师主体性的激发,教师反思性实践水平的提升,教师合作意识的形成,等等。
(一)以主体性参与为特征的校本教研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动力。
校本教研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认为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是顺利推进校本教研的关键。校本教研确立了教师在其专业实践和研究中的主体地位,肯定了教师的主体价值,并为教师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供了平台。校本教研赋予了教师研究自身实践的权利,他们不再是被研究的对象、研究成果的纯粹消费者,而是研究自身专业实践的主体,教师应该也能够主动地发现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研究它和解决它。主体地参与、分享和决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内容。“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性参与,是教师发展的根本性动力”。教师要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首先应成为独立的人,主体意识觉醒的人。虽然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化必不可少的载体,但如果教师的主体性没有得到足够的张扬,那么即使掌握了学科知识,精通如何教的技能,他们在专业化过程中最终也摆脱不了被工具化的命运。
(二)以反思性实践为基本形态的校本教研为教师专业发展夯实了知识基础。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它是在经验与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只有基于反思性实践及其中生成的实践性知识,才能找到自己知识的生长点和自我专业发展的空间。校本教研就是体现这种新方向的具体措施。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要具有从经验中学习和对自己的实践加以反思的能力。植根于实践,对经验与实践进行反思,进行实践性研究,这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三)以合作为标志的校本教研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虽然教师个体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个体的反思性实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但并不意味着“自修”将成为教师专业化的唯一策略。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多的是依靠群体的力量。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骨干教师对于一般教师的专业帮助,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实际上,实践性知识作为“反思性实践家”的专业知识基础,本身就要求教师经验与教养的共享。专业共同体的形成对于教师成长为“反思性实践家”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离开了教师之间的合作,离开了教师在专业共同体中的专业对话与协作,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丧失了发展的根基,失去了发展的活力。
综上所述,校本教研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所以我校从校本教研入手,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校自从被确定为县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基地以来,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使得校本教研制度化、规范化和系列化,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的。
(一)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
1.建立理论业务学习制度,增强教师研究意识。
学校提供书籍,如《给教师的建议》、《心灵处方》、《教育研究文稿的写作》等。每个月教研处提供两次理论学习材料,安排两个单位时间,供教师学习理论和研讨教学。鼓励教师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相结合,集体交流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并写好理论读书摘记,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建立教研活动制度,有效开展年级段、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
教师学习新理念、讨论教学课件制作,与同伴交流心得体会,反思教学行为,商讨教学策略。学校对教师(包括年级段、教研组和备课组)的计划、上课、评课、听课、出试卷、做试卷、写教学反思和优质课评比等有明确的要求。一般是学期初各组订好计划,学期中间作调整。
(1)年级组。教师的常规管理,月考制度的实行,教学质量的分析,教师和学生联系,等等。
(2)教研组。学科专题讨论:确定主题,交流研讨,达成共识,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骨干教师专题讲座:确定主讲教师,主讲内容,提供专题材料,教师有记录,进行专业引领;“师带徒”活动:师徒结对,指导老师为骨干教师,学校举行拜师结对仪式,向受聘教师颁发证书,同时明确提出要求;教研常规管理:理论学习、论文评比、参与课题研究、组织公开课活动等。
(3)备课组。组织教师听课、评课活动,高级教师必须开一节校级以上的公开课,课堂全程录像并刻成光盘,作为课例点评素材;实行“推门听课”制度,倡导多位教师上同一课题,一人多次上同一课题;集体备课活动,实行资源共享;备课组组长每学期必须听组内教师的课一节。
3.建立完善的课题的研究管理制度,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
学校坚持教研与科研结合,依据学校所存在的系列教育教学问题,形成课题,并在教研活动中加以研究、考证。有较完备的课题立项、检查、结题的实施记录,并使用《课题研究记载册》、《课题档案袋记录》。
4.建立专业引领制度,探索新型的教学指导模式。
除了教研组进行自我“师训师”外,学校还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来校讲座,争取专家的专业指导和支持,讲座内容为教师心理调节、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德育培训、教师论文撰写和时事政治报告等,形式为集体培训和分科培训(已请到北师大郑日昌教授、省教科院周红五研究员、市教科院马晓春副院长、特级教师林月周老师等人来校讲座)。
(二)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
1.全员培训——转变观念,营造科研气氛。
这一层面的培训旨在转变教师群体的教育教学观念,主要涉及师德、教育情感、心理健康、教学科研等方面。通过各种形式向教师传播新的教育理念,加强师德教育,聘请知名学者和专家定期来校讲学。学校进行全员培训的另一重要举措是走“科研兴师”之路,以教科研为突破口,为此学校制定了教科研奖励条例,努力营造科研氛围。近年来,学校投入巨资添置了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和大量的图书音像资料,充分利用教学现代化优势,要求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网络集体备课,进行教学模式研讨,有效地缩短了青年教师成长的周期。
2.专题科研——加强学科研究,提高专业素养。
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学校安排各类专题科研活动,以学科教学研讨为主。通过外出学习、考察等方式,加强与各类学校之间的联系,定期交流学校管理与教学经验。分年级组织教师进行教科研活动,高一侧重新课程理念和研究性学习的教研活动;高二注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主体性学习与德育方面的活动;高三进行高考试卷及其命题趋势分析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科研活动。
3.高层次培训——培养专家型教师。
在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我校把目光投向了更开放性的培养目标——培养专家型教师。这一层面的培训包括学历提高层次的攻读教育硕士学位、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等多种培训渠道。
我校本教研实施一年来,取得了很好的实效,2012年被评为“温州市校本教研示范性学校”,教师的教科研成绩明显提高。我校将继续深化校本教研,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有效平台。
[1]郑金洲.校本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王春光,郭根福.反思性教学实践与教师素质的提高[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4).
[3]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的误区及其批判[J].教育发展研究,2009,(4).
[4]吴刚平.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基本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