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学校德育的必要性、可能性和重要性

2012-08-15 00:42李明富
文教资料 2012年14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道德青少年

李明富

(曲靖师范学院,云南 曲靖 655011)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经济社会确实有了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同时,中国的精神文明和社会道德建设方面,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产生了很多新的危机与矛盾,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缺乏,或者说社会信仰的缺失,反映在社会现实中就是社会不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德育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在中国教育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也具有这个可能。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情况直接关系到新世纪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实现。

一、学校德育的必要性

学校德育真的必要吗?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而且大部分学校都会说自己是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影响,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学校大量的工作还是放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率上面,致使学校德育形式化,甚至缺乏学校德育。在新时期,为应对国内外的各种机遇与挑战,学校德育显得更有必要。

1.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需要。

在中国,学校德育主要是采用“大德育”的方式,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在教育实践中,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密不可分。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教育要培养的人才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在学校教育,尤其是学校德育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为社会主义奋斗的政治方向。

2.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由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改革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要打碎旧体制的障碍机制,而且要更新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根本和最艰难的,是变革人的价值取向,所以体制的转轨必然呼唤着相应的深层次价值观念的改变。”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都要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那么,学校作为一个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作为一个系统的教育机构,一方面要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另一方面很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应对未来生活、工作的技能和道德、情感、价值观,让学生在走向社会时,能够顺利地适应社会,适应与人交往合作,能够为人处世。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改革开放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但是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在精神方面,社会道德建设明显滞后,出现了很多尔虞我诈、唯利是图、不诚信、不道德的现象,整个社会呈现一种“信仰缺失”的状态。那么,学校德育承担着对祖国青少年的培养重任,发挥着重要的精神文明和社会道德建设的作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需要。

4.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与发展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中国提出了更加艰巨的挑战。当前,世界的主流是发展,但是世界资源具有稀缺性,这加剧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我国要在世界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一个学生仅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强健的身体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否则,不但不会为社会、为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还可能给社会带来危害。所以,新时期进行学校德育,是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作为个体,非常必要在学校接受德育。个人的思想道德如何,或者说做人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个人的发展。所谓要做事,先做人。笔者认为,个人的道德,是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得到一定的训练的,或者说,学校德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的道德,只是学校德育的方式方法值得研究并改进。

二、学校德育的可能性

对于“德育的可能性”问题,黄向阳博士在《德育原理》的第四章开篇就提到:“美德(道德)可教吗?”在钟启泉、黄志成编著的《西方德育原理》和檀传宝的《德育原理》中,都认为“德育的可能性”就是“道德是否可教”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是来源于源《柏拉图对话录》美诺篇,是美诺向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美诺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的美德自何而来?美德是教来的,还是天然所赋,还是人以别的某种方式得来的东西?’”

美诺向苏格拉底提出的这个问题,理解为“人是如何具有(获得)道德的?”会更加恰当,而不是“将德育可能性问题简化为‘道德可教吗’,事实上只是提出了构建二者关系的一条思路,即人之德能否通过教而获得,否定了人之德的先天由来渠道和其他可能渠道,比如通过‘学’获得”。在学校实施德育,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或者渠道具有(获得)一定的道德是有可能的,而且,在学生时期接受学校德育,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关键。

1.学校德育的优越性。

一般来说,中国学生在6—12岁接受小学教育,12—15岁接受初中教育,15—18岁接受高中教育,18—22岁接受大学教育。6—22岁,正是青少年个体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逐步形成并基本定型的时期,也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后天培养的“较为可控”的时期。这段时间,青少年大部分时间会在学校接受教育,和老师、同学交往相处,在这种时空条件下,使得学校在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上,具有家庭和社会不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学校时时刻刻、处处都有德育,学生潜移默化中都会受到德育。学生在学校、在班级要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学习并遵守一些行为规范,并逐步感知到自己的行为是受到一定的约束的,要遵守游戏规则。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就在接受学校德育。

其次,学校会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现实的平台,因为学校是一种专门化的教育机构,使得学校对学生的道德影响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安排的系统性和较强的可控性。

再次,学校是一个小社会,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在学校,学生要与教师交流,学生要与同学相处,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在学习着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在接受着一定意义上的德育。

2.“教师的教”。

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可以得到一定的道德熏陶。“教师的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显性的科学文化知识、道德理论等方面的传授,另一个方面是隐性的道德影响,即教师在言传身教中,以及自身的榜样示范、个人魅力等方面对学生产生的道德影响。

显性的知识传授,尤其是关于爱国主义、道德理论等方面的知识,是可以教给学生的,这种教,可以通过课堂,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德育活动。笔者认为,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善或者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因为人都是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更多”,而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在改造着人,使人向更加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隐性的道德影响,也是在“教师的教”的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一方面,在教师具体教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就会潜藏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另外,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风格和魅力也会感染学生,尤其是一些师德高尚、学识渊博的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更加显著。

3.“学生的学”。

通过“学生的学”,学生也可以获得一定的道德教育。“学生的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在学校德育活动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有所体悟,并内化到自身行为方式和道德体系中;第二个是在“教师的教”的过程中,成为一个更加具有理性和社会性的人,成为一个更加成熟的人;第三个是在与老师、朋友、同学的相处过程中,懂得一些行为规范,懂得为人处世的准则。总之,“学生的学”也是获得道德或者提高道德水平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正是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即通过“学生的学”,使得德育成为一种可能。所以,笔者认为,学校德育的对象,即学生,具备学习的能力和改进的能力,这种主观能力使得学校德育不会成为对牛弹琴,不会成为空中楼阁。

三、学校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在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社会建设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不成熟的条件下,出现了诚信危机和信仰缺失等问题。当前,我国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在机遇增加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艰巨的发展任务。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就显得更加重要,具有深刻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1.有助于抵制西方腐朽文化,保障社会主义国家安全。

开放,使我国得以广泛地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交流,吸取其先进技术和一切优秀成果。但与之相伴随,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也传入我国。其实,西方敌对势力从未忘记过从社会主义阵营争夺人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把和平演变战略重点转向我国,尤其是高等院校。他们不惜任何代价培养“亲西方的下一代”。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有助于抵制“西化”及其文化侵略,保障社会主义国家安全。

2.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通过学校德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互助友爱、互相尊重等优良品质,以及培养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而且,通过学校德育,有助于学生抵制西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这样,学生作为市场主体时,能够适应市场经济,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则,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和稳定,并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有助于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

4.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学校德育的对象是学生,是祖国年轻的一代,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树立和谐社会的共同理想,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社会责任和理想道德,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助于教育青少年学会适应社会,从而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5.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青少年在学校接受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不仅仅是把学习成绩搞好了就可以了。“实践证明,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人才成长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才的首要条件”。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有助于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助于青少年将来更好地发展,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1]赵爽.关于“德育可能性”问题的思考——从柏拉图美诺篇说起[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梁继光.论强化高校德育重要性的认识[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7,(2).

[3]刘彬.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核心位置[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5,(3).

[4]陈瑞瑞.新时期加强高校德育的重要性及对策[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2).

[5]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林源清.浅析新形势下加强学校德育的必要性[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5,(2).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道德青少年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青少年发明家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