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莲
(平顶山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2)
关汉卿是元代一位杰出的杂剧作家,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推举其为元曲四大家之首,明代贾仲明《录鬼簿》赞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关汉卿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一直享有崇高的声誉,直至被推为“中国戏曲之父”,跻身世界文化名人之列。《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便是其杂剧杰出代表之一。《单刀会》敷衍三国时关羽应鲁肃邀请到江东赴宴的故事。在元代剧坛,关羽的戏还有关汉卿的另一部《西蜀梦》,郑光祖的《三战吕布》,无名氏的《千里独行》、《单刀劈四寇》、《桃园结义》、《怒斩关平》,等等。 在众多关羽戏中,《单刀会》是成就最高的作品。
一
《三国志·关羽传》卷三十六记载关羽有万军之中刺颜良的神勇,并且“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1]关羽威势不仅震惊了当时整个华夏大地,而且惊吓治世能臣、乱世奸雄的曹操。此后,关羽的威武勇猛成为在悠悠历史中人们歌颂的永恒主题。同时别曹奔刘的壮举也成就了关羽忠义的美名。关羽以神勇且忠义的高大形象在不同的社会阶层获得了认可。民间不断流传着有关他的精彩故事,以至于人们相信关羽死后还能降妖除魔。而统治者也对他顶礼膜拜,《宋会要辑稿》留下了宋徽宗加封关羽为武惠公、武安王的原始记载。到宋元时期“关羽形象不仅是一位忠义兼备、智勇双全的儒将,而且是一个法力无边、助国救民的神祇”。[2]展现这位驰骋疆场的将军英勇风姿的故事不胜枚举,刺颜良、斩文丑、杀蔡阳等已经家喻户晓。
在宋末元初《三国志平话》和关汉卿《单刀会》中关羽以智勇兼备的英雄面目出现。《三国志·鲁肃传》载:“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裴松之注引《吴书》载之更详:“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可见官方正史记载赴会的主角是鲁肃,为了吴国的利益甘愿冒牺牲自己的危险。鲁肃虽智谋超群,但武艺远不及威猛无比的关羽,所以诸将担心鲁肃前往会有生命之虑。可《三国志平话》和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里的单刀赴会者却成了关羽,这正是依傍史事进行移植与换位。《三国志平话》这样记载:有一日,探事人言:江吴上大夫鲁肃引万军过江,使人将书请关公赴单刀会。关公:“单刀会上必有机见,吾岂惧哉!”至日,关公轻弓短箭,善马熟人携剑,无五十余人,南赴鲁肃寨。吴将见关公衣甲全无,腰悬单刀一口。关公视鲁肃从者三千军,有衣甲,众官皆挂护心镜。君侯自思:贼将何意?茶饭进酒,令军奏乐承应。其笛声不响三次。大夫高叫言:“宫商角徵羽!”又言羽不鸣,一连三次。关公大怒,捽住鲁肃。关公言曰:“贼将无事作宴,名曰‘单刀会’,令军人奏乐不鸣。尔言羽不鸣,今日交镜先破!”鲁肃伏地言道:“不敢。”关公免其性命,上马归荆州。很显然,赴会之人成了关羽,关羽的轻装人少与鲁肃的戒备森严、人众形成鲜明对比,但关羽因借音乐故障而抓住鲁肃,以威势唬住鲁肃不敢轻动,关羽胜利回归荆州。这个故事中没有协商讨还荆州之事,二人相见只是听音乐。
关汉卿正是据《三国志平话》这段描述而演义出优秀剧作《单刀会》:鲁肃设下一计,请关羽到东吴赴宴,当面讨回荆州,关羽如不答应,就于席中杀掉;若是关羽根本不来,那就是他理亏,可以发兵硬夺。关羽接到邀请,慨然应允,单刀赴会。酒席宴上,关羽谈笑自若,先在气势上将鲁肃完全压倒。鲁肃提起索要荆州,关羽始终不正面回答,胁迫鲁肃直到江边,后放开鲁肃,踏上接应船只离去。关汉卿在平话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设置了赴会的核心内容:荆州归还之事。这样巧妙地将二人冲突凸显,剧情更为紧张。
二
《单刀会》通过关羽仪态、言谈、气质、武艺的描绘,展示了他具有超尘拔俗的无穷魅力。在第一折中乔公劝鲁肃不要索回荆州,而力赞关羽:
【金盏儿】他上阵处赤力力三绺美髯飘,雄赳赳一丈虎躯摇,恰便似六丁神簇捧定一个活神道。那敌军若是见了,唬得他七魄散、五魂消。(云)你若和他厮杀呵。(唱)你则索多披上几副甲,剩穿上几层袍。便有百万军,挡不住他不刺刺千里追风骑;你便有千员将,闪不过明明偃月三停刀。
一个美髯飘拂,身躯伟岸,手挥偃月三停刀,身骑千里追风马的高大勇猛关羽展现在读者面前,他足使敌人闻风丧胆、魂销魄散。“活神道”一词把关羽比为神仙,高度称赞之情溢于言表。在第二折中司马徽向鲁肃描绘神勇之姿:“他圆睁开丹凤眸,轻舒出捉将手;他将那卧蚕眉紧皱,五蕴山烈火难收。他若是玉山低趄,你安排着走;他若是宝剑离匣,你则准备着头。枉送了你那八十一座军州!”
五蕴即佛教的色、受、想、行、识,五蕴山指甘泉汇聚内心。这支曲子对关羽的外貌作了形象地刻画:丹凤眸、卧蚕眉。《三国志·关羽传》描写关羽容貌的唯一一处是称“羽美须髯”。《三国志平话》卷上云关羽:“生得神眉凤目,虬髯,面如紫玉,身长九尺二寸。”而关汉卿把关羽容貌描画融入了动态,性烈如火的他丹凤眼“圆睁”,卧蚕眉“紧皱”,即使在醉酒之时也掩饰不住英雄的神采气韵。第三折鲁肃所派送信使者黄文看到关羽后也不禁赞道:“髯长一尺八,面如挣枣红。青龙偃月刀,九九八十斤。脖子里着一下,哪里寻黄文?”从以上这些言辞中作者运用层层烘托、渲染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关羽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的英雄形象。
关羽不仅具有魁梧挺拔英雄之姿,而且具有显赫功勋的英雄之业。第一折中鲁肃问乔公:“他便有甚本事?”乔公赞道:“他诛文丑逞粗躁,刺颜良显英豪。他去那百万军中,他将那首级轻枭。”第二折借司马徽之口形容关羽:“关云长千里独行觅二友,匹马单刀镇九州;人似巴山越岭彪,马跨翻江混海兽。轻举龙泉杀车胄,怒扯昆吾坏文丑;麾盖下颜良剑标了首,蔡阳英雄立取头。”这些历史事件的追述从侧面展示了关羽建立了盖世功勋和显赫的业绩,充分展示了关羽神勇英武的英雄本色,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威猛英雄。
正面出场是第三折,关羽明知鲁肃“那里筵无好会”,不顾关平、关兴的劝阻,只身前往。关羽驾着一叶小舟,面对茫茫无际、波涛滚滚的江面,情不自禁地高声吟唱那脍炙人口的【新水令】和【驻马听】:
【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带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前一支曲子生动地表现了关羽深入虎穴、矗立江面时不畏险恶、淡定自若的心态;后一支曲子关羽在历史的回顾里展现了曾经有过的惨烈的赤壁鏖战,融壮志豪情于历史的感叹中。两支曲子既给我们展示了关羽临威无惧的英雄气概,又表现了他具有豪情满怀、儒雅风流的大将风度。
在鲁肃眼里关羽是有勇无谋的将军。第一折鲁肃云:“我料关云长年迈,虽勇无能。”第二折又云:“鲁肃料关公勇有余而智不足。”实际上,关羽是个智勇双全的将才。《单刀会》里当鲁肃在酒宴之上索要荆州时,关羽自如应对鲁肃的责难,并指出荆州不存在归还孙吴的问题,因为这块地本来就是汉家基业。关羽谈笑自若之间先在气势上将鲁肃完全压倒。但关羽仍然身处险境,在宴席周围都埋伏着穿甲带刀的众多士兵。关羽知道后不惊不慌,而是大怒击案,打碎了菱花。菱花是镜子,而鲁肃有字子敬。关羽向鲁肃传达的信号是“破镜”,即“杀掉你鲁肃”。关羽以威武的气概和凛凛正义慑服了鲁肃,使鲁肃完全落入关羽的控制之下,不得不放弃威胁关羽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杀害关羽的密谋,亲自把关羽送上前来接应的船。关羽不仅使荆州不受威胁,而且显示了自己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
三
关汉卿精心刻画的关羽这个智勇双绝的人物所散发的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还在于他对忠于汉室。关汉卿不惜通过艺术的虚构,改变了陈寿《三国志·鲁肃传》中鲁肃收荆州一事。据《三国志》记载,当鲁肃责问关羽失信时,“语未究竟,座有一人曰:‘夫土地者,唯德可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可见,面对鲁肃的指责,关羽在场无以应答。而“关汉卿突破了历史情境的制约,不仅通过艺术虚构把关羽塑造成孤胆英雄,而且将信誉之争变为‘正统’之辨”。[3]在第四折中面对鲁肃咄咄逼人的质问,关羽不予理会,而是慷慨陈词,把矛盾转移为正统之辨。“想着俺汉高皇图王霸业,汉光武秉正除邪,汉王允将董卓诛,汉皇叔把温侯灭,俺哥哥合情受汉家基业。则你这东吴国的孙权,和俺刘家却是甚枝叶?请你个不克己先生自说!”句句带“汉”字,显示出关羽的凛然正气。
关汉卿为何强调关羽兴复汉室这一点呢?实际上,北宋与金、辽的民族斗争激烈,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正统观念得到强化,表彰关羽的价值取向由英勇善战移到恢复汉室上。郑咸《元祐解州重修关庙记》谓:“谓侯英武善战,为万人敌耳。此不足以知侯也。”他认为完全出于正统思想的驱使,因先主固刘氏之宗种。朝代更迭,江山易主,蒙元灭金代宋。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实行严酷的种族歧视政策。金元的儒士同宋士大夫一样增饰和渲染关羽忠勇大义,发掘关羽事迹中蕴藏的忠义精神。金末郝经在《汉义勇武安王庙碑》中认为:“武安王始终守一义,尽心于复汉。”关汉卿是由金入元的文人,《单刀会》这部戏剧反映了在民族矛盾激发的元朝,人们渴望英雄横空出世,力挽狂澜,光复正统汉室基业。
[1][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939.
[2]佘正松,蔡东洲.宋元文学艺术与关羽信仰的形成.文史哲,2003,(3).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