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守兵
(江苏省清江中学,江苏 淮安 223001)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口语能力的训练设置已经得到初步体现,采访、劝导等口语交际的形式在现行语文课本中已经进入教学的常规序列。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这样的内容与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足够的关注,也使得汉语口语训练沦落到形同虚设的地步,这是让人痛心的事实。因此,关注中学语文口语训练问题刻不容缓。
首先应认识口语能力的本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中有关口语交际的目标设定有以下表述:“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在其实施建议中,又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能力的训练目标达成是语文学科学科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标准对口语能力本身的要求,也是影响语文学科其他能力发展的潜在因素。它不可或缺,更不能视而不见,置若罔闻。
所以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待汉语口语训练问题,一是我们所使用的语文教材要有对口语训练板块的设置,二是教学实践中应有有效确保口语训练落到实处的机制与措施。
就现状语言,简单地说,值得担忧。无论从学生表达的角度还是教师训练的角度看,都存在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
(一)学生口语表达的现状。
无声、小声,不完整、不清楚是学生口语表达时的普遍情况。这些问题表现在不同层次的学生身上,也就是说,它与学科分数的获得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从基础薄弱的后进生到分数喜人的优秀生上都能看到它的影子。它与先天的个人性情有关,与后天形成的心理状况有关,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训练程度有关。
(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口语训练的现状。
可有可无、蜻蜓点水式、浮光掠影式,训练浮于表层、缺乏系统性与能力挖掘层面的指导,这些情况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学生发展与语文教师教学境界提升的因素。原因很简单,没有直接的考试要求,在试卷分值中没能直接体现口语训练的价值与意义。
(一)“听说读写”四大基本要求之一,是具备相对完整、完善的语文能力的条件。
作为一种重要能力,说,在人的素质结构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语文“听说读写”四大基本能力中,处于极端重要的位置,因为它与写一样都是个人语文能力外化的渠道与窗口,个人的风度素养通过这个环节直接鲜明地向他人、外界传达。
比较说来,“写”是显性的方式,它直接体现在纸上,体现为一个个鲜活的汉字,一句句生动的描绘,一篇篇传神的文章。它直接作用于语文应试的过程,非常容易引起关注。而“说”,则是隐性的方式,妙语连珠,口若悬河,那固然是潇洒的状态,但因为没有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每一场考试得分,所以这种本应有的能力训练被束之高阁,敬仰供奉,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被淡忘了。
但这并不影响“说”作为一种能力在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生成,相反,作为一种未被充分重视的能力训练板块,其开发程度恰恰能成为学生语文能力全面提升、后天持续发展的契机。只有具备了“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才是具备了相对完善语文能力的人。
(二)口语训练对作文训练与思维能力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口语训练,天然地凸显了创作的内涵,而且其本身是一种应激状态下的瞬间反应,是一种智慧的高度集中显现,是一次高效率的作文训练。某种意义上,它作为作文训练的一种方式,为作文训练提供了更加鲜活的训练渠道,打破了作文训练沉闷苦行的格局,开辟了作文训练生动活泼的新格局。
同时因为是瞬时创作,它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语言表达的能力根本上是一种思维能力,极短时间内的抽象信息整理、表达思路疏通、语言表述呈现,这些环节无不考验着口语交际中的每个个体。每一次交流就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思维能力无疑便能得到显著提高。
(三)社会发展对汉语口语训练、考查的迫切需要。
语文能力训练的方向不可避免地是指向其实用性,即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个口语能力强的人,能在各种场合挥洒自如,风度翩翩,尽显个人魅力;能在任何一个集体中迅速融入团队,并更容易成为其核心人物;能在任何场合谈吐得体,进退有度,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在政界、经济领域纵横捭阖的人,往往是口语能力强、演讲能力超群的领导者,如毛泽东、马云等。
而实践中,往往有一些应试能力不错,而口语能力薄弱的人因为缺乏表达的能力而被排斥在群体之外,因为不会与人交往而导致了一些误解与纠纷,因为不能掌握说话的尺度而事倍功半,影响自己的发展。这便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表现。
反过来,追根溯源,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强化口语训练,增强口语交际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四)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境界与高度,进而丰富教学的内涵,提升教学的效益。
对学生口语训练板块的认识问题,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教学境界与高度。就现状语言,针对中高考,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无疑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试题训练类别的应试准备上,我们的教学就会显得急功近利,浮躁冒进,甚至是舍本逐末。高考中考的考察实践证明,只进行书面试题的训练并不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高考中考的指向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对能力、态度、情感等非知识性因素的考量。而语文学科中的口语能力无疑就是其中最能体现语文整体能力与个人素质的要点,抓住了口语训练、提升口语能力,直接呈现的是教师个体教学观念的前瞻性和先进性,其教学境界早已超出了只会忙于应试而其实不会应试的普通教师群体。只有把口语训练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内容的教师才是准确理解语文教学内涵并能丰厚教学内涵的个体,从长远看,其教学效益才会是最优秀的。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是最有益于教学过程与学生群体的最佳状态。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还有不少与现代教学理论、语文学科本质要求相矛盾之处。我认为,在汉语口语训练方面,可以从三个方面做一些调整和努力。
(一)设置考试标准与考试分值。
最为有效的无疑是考试这支指挥棒,只要在高考、中考的语文分值中给口语留下一席之地,那么问题便会解决。这一点,英语学科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英语学科的听力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向,使得学习者在做题的同时不得不花时间去进行听力训练。部分地区的中考英语学科还设置了英语口语测试,也一样对学习者在口语训练方面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口语能力较强的人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准备,口语能力较弱的人不得不想办法去强化训练,这样的引领作用最为直接有效。
(二)强化教学过程中队口语交际内容教学的督导。
在教学实践中,强化督导的这个确保过程推进作用的因素。在方向上有高考、中考的考试要求与试题作为先导与目标,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检查、口语训练课观摩、比赛,以及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过程性检查等方式凸显口语训练的地位,浓郁的口语训练氛围,在过程中督导,推进口语训练的教学工作,推动师生互动,引发口语训练的热潮。
(三)改善优化语文教师的对语文能力的认识。
改变口语训练的现状,关键在教师。在方向引领与过程督导的有效带动下,教师无疑会受到氛围的影响,进一步调整自己对于口语能力、语文能力的认识。但是要想取得口语教学实践的实质性成果,必须拨动教师的神经,点燃教师的热情,激发教师的内动力。我认为,坚持读书、不断学习、走出去观摩是可操作的方法。教师经过一个阵痛的过程,抛弃了自己的旧观念,引入汩汩新鲜血液,更新自己的认识,全面看待语文与语文教学,才能在根本上保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口语训练的操作不走样,从而优化口语训练的教学实践。
中学汉语口语训练的问题已经成为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大事。关注其现状,了解其价值与意义并在教学实践中做一些有益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症状,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也更期待我们的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有效探索过程中受益,每个学生在需要表达时能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展现语文教学最佳的实践成果和最美风韵。
[1]语文课程标准.
[2]周一贯著.语文教学训练论.海南出版社,1994.10.
[3]张隆华著.语文素质教育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