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语文课程情感态度目标的有效途径

2012-08-15 00:42陈清建林恩菊
文教资料 2012年8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目标情感

陈清建 林恩菊

(1温岭市大溪镇高田小学;2温岭市技工学校,浙江 温岭 317500)

1.引言

语文教学是一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除了让学生接收识字习文的技能外,还有接受文化艺术的熏陶并使其赋有情感沟通感受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就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1]因此,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启迪学生对生命与情感的思考,是语文课程教学必须达到的目标。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也成了我们思考的方向。

2.语文课程的情感态度目标

2.1 语文课程情感态度目标的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前言部分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根据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1]

情感态度第一次作为重要的课程设计目标被提出。

2.2 情感态度目标的具体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目标:九年义务教育应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规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并特别强调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这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的要求。[1]

2.3 实现语文课程情感态度目标的意义。

语文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给自己一份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别林斯基有过这样的言语:“年轻的时候应该追求做虚幻的东西,不能过早地把人培养成太现实的人,要敢于做梦。在成熟以后,美梦破灭,在破灭中升华,这样就可以达到永恒的精髓和谐。”[2]

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同时它又是语文审美教育功能的充分体现,它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3.实现情感态度目标的有效途径

落实语文课程目标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途径就是将课程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师生通过达到一系列教学目标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而具体途径如下:

3.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任何教学形式都没有情景教学来得直观、深刻。”[3]因此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自然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语文作为一门独立而特殊的课程,尤其先天的优势。相比其他学科,语文更贴近生活,更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根据教学目标的需求,而创作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如此便可让学生将情感的大门打开,迎接内心的需求。创设情境时,教师应发挥专业特长,联系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内容中的历史现实;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巧妙运用音乐、图片、视频影像等资源烘托课文所要表现的情感世界;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感受角色的情感经历,使其身临其境。根据情感需求创设情感世界,情境相融,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情感的共鸣能够打消一切的寂静和乏味,让学生主动走进语文课堂,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实现课堂中的情感教育的目的。

3.2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从根本上说是师生间的一种交往活动,集中反映在师生间知识和情感两个方面的传递和交流上。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过多地扮演着课堂主导者和主宰者的角色。不容置疑的权威导致话语权孤立地成为教师的传授知识的武器,而学生更多的是扮演倾听者的角色,交流却成了对教师课堂设计意图的一种猜测。而新课程的提出,便打破了这常规的授课方式和课堂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作为课堂氛围的经营者,承担课堂教学的调控者,主动地将自己的情感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产生情感共鸣。此时,教师自身要明确教学目的,主动倾听学生的问题,理解学生的想法,以一种平等交流的方式沟通。用尊重、宽容、理解换取学生被压抑已久的情感表达,并使师生的关系重新回到亦师亦友的位置,以求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3.3 通过课堂对话进行思想情感交流。

对话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只有通过对话才能发生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沟通,而对话对于人类而言更是以一种生存和发展需求的本质特征反映出来的。而这一特征也无可厚非地被运用到了教育之中。在千年前,中国和希腊的两位伟大教育家孔子和苏格拉底便提出了“对话式”的教育观点。而语文课堂上的对话使其有别于其他课程,语文课堂教学因为文本自身的原因而使学生拥有更大的自我发展的空间,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这为语文课堂的对话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同时也为话题的选择增加了可行度。[4]可通过对话教导学生尊重他人的思想和情感,也尊重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课堂上的对话,不仅要突破传统的独断性,更要倡导开放、公平、相互倾听,在交流中保持一定的独立思想的主体姿态,通过对话,完成思想情感的交流,从而产生新的视角。

3.4 挖掘文本,以情促情。

语文课程有着自身的优势,在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蕴含诗意的散文、情景交融的诗歌、情节跌宕的小说、富含情愫的剧本。这些拥有强烈的情感和艺术张力的文本,帮助了学生学会拥有那情感的诉求,学会感受和尊重情感,从而形成高尚的品质和情操。

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情感的世界里流连。语文教材中充溢着古今中外的名家大作,而他们往往又都是用文字倾诉情感的模范。逍遥自然的庄子,激愤忧郁的屈原,狂放不羁的李白,以生命换忠诚的文天祥,优雅不失厚重的莎士比亚,幽默犀利的马克·吐温,这些文字上的舞者,用自己的生命和情感来诉说独有的情感体验,或是哀愁,或是欣喜。面对如此丰富的情感素材,教师就该广采博览,深挖内涵,在透彻了解之后力求在学生面前将作者的情感全部释放。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不仅体会并学会运用修辞和文字,更受到文字的感染和情感的熏陶,与文本中的情感一起喜怒哀乐。

3.5 完善评价体制。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赞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给予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在最恰当的时机及时评价。对每个学生的一次精彩的发言,一个独到的见解,一次勇敢的尝试,一次进步的努力,都应当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即使是错误或不够准确的理解,也应当鼓励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通过这样的及时引导和评价逐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一些经历和体验,感悟到自身的价值,并激发学习的热情,促进良好情感的培养和认知的发展。

3.6 强化教师自身情感驾驭能力。

作为语文知识的传授者——教师,要拥有准确地识别、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情感,能及时察觉自己的情绪变化并有归结情绪产生的原因的能力。还要拥有适应性地调节、引导、控制、改善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能够摆脱强烈的焦虑忧郁,积极应对危机,增强实现目标的情绪情感力量。同时语文教师还需拥有自我激励能力和识别他人情感的能力,良好的与学生及家长沟通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语文教学不仅要体现出学科课程的工具实用性,更要注重培养受教者的情感能力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将情感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进入快乐学习、情感体验的状态中。要积极创设情境,和谐师生关系,让课堂对话成为佳话,以作者的情感来感悟学子,并完善情感化的评价,让语文课程的情感目标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实现。教师在工作中要以情感为主线,以合作交流、互动沟通为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让他们的学习生活充满温暖的情愫,在情感的世界中茁壮成长。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1版).

[2]钱理群.拒绝遗忘——钱理群文选.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1,(第1版).

[3]布鲁纳著.姚梅林,郭安译.教学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第1版).

[4]刑秀凤.课堂对话:实现新课程情感教育目标的必然选择.教育发展研究,2007,(2).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目标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