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校二年级学生人文素养情况的调查分析

2012-11-09 10:15孙宇峰
文教资料 2012年8期
关键词:人文基础中职

孙宇峰

(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江苏 太仓 215400)

对我校二年级学生人文素养情况的调查分析

孙宇峰

(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江苏 太仓 215400)

目前中职学校进行的“模块一体化”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变革了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兴趣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对于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大多数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一体化”课程改革是否同样有效,有待验证。本校二年级学生是第一届全面接受“模块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学生,本文以他们为样本,采取问卷调查方式,较全面地调查了本校学生两年来人文素养情况,认为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状况堪忧,公共基础课程在中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价值有待回归,而基于提高中职学生职业技能为目的的“模块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否也同样适合公共基础课程,需审慎为之。

人文素养 公共基础课程 调查报告

2008年以来,我校对中职所有学科进行“模块一体化”课程改革,打破了原有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倡导以“工作过程导向”为中心的学习培养方式,又结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范式与理念,坚决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思路,走校企结合之路。应当说,“模块一体化”改革对于变革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兴趣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对于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的公共基础科程,“模块一体化”课程改革是否也具有同样的效能,有待商榷。二年级学生是我校实施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 “模块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第一批学生或者说第一届学生。为了较全面地了解实施“模块一体化”教学改革一年后学生的人文素养情况,2009年5月8日至20日,我们对二年级六个班级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共发出288份调查问卷,回收180份,从受调查的对象来看,几乎涵盖了我校电子、商贸和机电三个部大多数专业,学生都接受过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几乎所有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影响;调查的内容涉及人文素养的诸多重要的内容。因此,分析此调查结果对于了解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对于如何正确实施人文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现就本次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调查表1:对学生最感兴趣的1-3门人文学科的调查:

?

调查表2:假如现在你去参加一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讲座,你最希望听到的内容是。

?

分析:首先,从调查结果来看,表1与表2有诸多相似之处。表1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前三名人文学科首推艺术,其次是历史(文史哲),再次是管理学,然后才是文学和经济学。表2中,前三名分别为艺术欣赏(44.4%)、经济知识(28.3%)文史哲知识(25.5%)这一结果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自古以来,很多教育家或其他名人都曾经强调过兴趣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们对于艺术历史的理解或许有失偏颇,但无疑是值得重视的。其次,前三门学科,在中专课程中,很少开设(艺术),没有开设(历史),或者不可能开设(管理学),除非是专业课程。如果能在公共基础课课堂教学中融入艺术、历史或者管理学的元素或许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如果我校教学管理部门,组织一些有关这三门学科的讲座或者其他活动,那么对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则大有裨益。

调查表3:你平时获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渠道主要有哪些?请举出1-3项。

分析:首先,学生们获得人文社会知识的主要来源在于电视与互联网,足以说明媒体的时代对教育的影响巨大。对此,如何有效利用媒体技术为公共基础课程服务,值得重视;其次,报纸、杂志和图书这三种渠道不容忽视,可见图书馆的作用十分重要。再次,从调查结果来看,我们很悲哀地发现,学生们通过参观展览(3.3%)、教学培训(8.9%)、向专业人员咨询(1.6%)等三种渠道获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比例甚低,值得反思,这到底反映了课程设置中人文科学主体地位的丧失还是反映了当前人文科学教育对于学生人文科学知识提高的整体衰微呢?在实践教学中,随着“模块一体化”课程改革观念更加广泛而深刻地渗透每一个学科,语文学科也日渐丧失了其人文内涵,演变成完全以实用为目的的“书法课”、“沟通技巧课”“应用文写作课”、“公关礼仪课”、“普通话课”,等等。于是,语文课堂上,思想的光辉没有了,温暖的情感不见了,言语的趣味消失了,有的只是浅薄的调笑或者乏味的知识。效果怎样,也许可以透过这些数据说明。语文学科如此,其他学科亦然。

调查表4: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

?

调查表5: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实现三大文明的协调发展,除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外,你知道另外一个文明是什么吗?

?

调查题表6:有人对法律的功能做了如下评价,请发表你的看法。

?

分析:以上三个个表格,旨在调查学生对一些人文常识问题的理解与掌握,从表4可以看出,并非所有学生都知道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许不知道孔子并不能直接说明人文素养的低下,但对于这样一个影响中国传统文化2000多年的人物无一所知,不能不说是一种人文教育的失败,而这部分竟学生占调查总数的9.4%之多。表5是一个常识性的政治理论题,同样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即政治文明。但正确率仅占21%,而大多数学生的答案是道德文明,这显然是一种想当然的回答,通过两年的政治课程学习,却很少有人知道“政治文明”为何物。岂不悲哉?表5反映的问题,实际是一种长期以来政治课程机械学习机械记忆而导致的对政治文明的漠视。客观地说,这种符号式的教育效果,不仅政治课程是这样,其他人文学科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表6是一个关于法律功能理解的题目,调查结果是令人欣慰的,较多学生倾向于认为 “法律主要是用来保护个人权利的”(48.%的同学很同意法律主要是用来保护个人权利的只有6.1%不同意法律主要是用来保护个人权利的),这与表2中17.8%的同学最希望听到法律方面的知识讲座调查数据似乎有着必然的关联,这说明在现代社会,学生在教育中越来越认识到法律的意义,越来越懂得要用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清醒的法律意识无疑是我们整个调查的亮点,这与当前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现代社会政治文明进步是分不开的,也许这一结果能为人文教育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方向。

调查表7你认为下述方式传播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效果如何?

?

调查表8:为了更好地开展人文知识普及工作,你认为下列措施是否必要。

?

分析: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应该提高到什么程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但认真审察学生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学习方式,等等,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应有所裨益。从表9和表10可以看出,学生认为传播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非常好的三种方式分别是:互联网(62.2%)、影视(43%)、游戏活动(31.7%),让我们不得不重视现代媒体对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影响;学生认为,为了更好地开展人文知识普及工作,“很有必要”的前三种措施分别是:每年组织各类活动(58.9%)、多走向社会了解(58.3%)、学校拨出充足的经费(48.9%)。这一结果体现了学生对活动体验的向往,不由得让人想起杜威的 “在做中学”及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什么是人文?说到底,不过是学会做人罢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对于学生心智的影响作用日渐突出,脱离了生活实践的空洞说教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这一点尤其令人深思。

总结: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其集中体现的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人文首先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也是一种制度,一种法律。人文素养涉及价值观、行为规范,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教育因素,而人文知识只是其中较小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遗憾的是,我们不能够较为全面地对学生的人文思想、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做深入细致的了解,仅能从人文知识及一些价值判断上做一些了解,希望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豹,找到影响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原因,寻求一条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教育方式,通过以上调查,得出以下结论,仅供商榷。

(1)学生人文知识状况堪忧。除了对法律的认识差强人意外,其他方面的常识性知识掌握均不尽如人意。(表4、5、6、)这说明两年来的基础课程教育对中职生人文素养收效甚微。之所以如此,除去学生的基础较差的客观原因之外,在主观上,这一现象的产生也与中职教育过程中过于强化专业技能课程,淡化公共基础课程有必然的关联。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诸多公共基础课程已经或正在被专业课程边缘化。如何认识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关系?王杨南先生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可见,公共基础课程肩负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与专业课程相比,同等重要,不应厚此薄彼。①

(2)学生对于教育方式与内容的需求与现实状况存在较大程度的错位,这种错位客观上阻碍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无论是从课程设置还是从教学内容与方式来看,学校教育未能充分考虑到新时期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心理特征(表1、2、9、10),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兴趣(比如说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如何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地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尚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建构主义教育观告诉我们,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设计的四大要素。在人文素养的提高上,中职学校教育应更多地在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上为学生营造更好的人文教育氛围。

(3)功利主义、技术主义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特别是在职业学校,这种消极影响日趋明显。因为没有比较调查,也许很难断言“模块一体化”改革对于学生的学生人文素养的消极影响,但学生人文素养状况每况愈下的现状大体可以说明人文学科的“模块一体化”教学改革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收效甚微的事实,因此,基于提高中职生职业技能为目的的“模块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否也同样适合人文素养课程,需审慎为之。

注释:

①王杨南.积极推行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新教学大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4):17.

[1]王杨南.积极推行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新教学大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4).

猜你喜欢
人文基础中职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五抓五促”夯基础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