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

2012-08-15 00:42陈晓霞
文教资料 2012年29期
关键词:张謇实业南通

陈晓霞

(南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19)

一、张謇近代高等教育思想的历史背景

张謇所处的时代,是我国社会急剧动荡的时期。甲午战争惨败,八国联军入侵,导致《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张謇从一名晚清状元,到积极投身于实业与教育,成为近代著名实业家和教育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在强烈的爱国心驱使下,张謇认为:“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1]并提出了“以实业养教育,以教育促实业”的主张,以实现他“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政治理想。

随着近代西方工业的发展和我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张謇清醒地认识到:“夫世界今日之竞争,农工商业之竞争也。农工商之竞争,学问之竞争。”[2]因此,民富国强,发展民族经济成为张謇兴办高等教育的直接目的。

1905 年,张謇在《请设工科太学公呈》中曾提出:“我之出口,但有生货,偶兴制造,则化学分析而成之资料,又无一不购自外洋。由是以推,不苟不兴,国终无不贫之期,民永无不困之望,可以断言矣。”[3]面对这种无奈的现状,张謇果断提出了“苟欲兴工,必先兴学”、“教育为实业之母”等主张。教育既为实业的发展服务,又教人以谋生的一技之长,使教育与经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张謇的高等教育实践

张謇根据“普及教育已广泛开启明智,专业教育以提高技艺”,以及“专门别其派,大学会其归”[4]的办学理念,在大力倡导和举办初等、中等教育的同时,又创办了一系列的高等学校。

1.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

为了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和目标,张謇在创办高等教育的实践中,历经艰难。但他坚信“天下无不可成之事”。创办学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经费问题。张謇在南通兴办的几所学校,都是用家族的私有资产投资的,明确提出:“故已成立之中等以上各学校,及其他关于文化事业之种种场所,均由张詧、张謇及张孝若于各实业私人红利项下,此第拨款建设。”[5]除了倾其私有资产兴学外,他还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办学资金。他主张:“官立学校用国家税,公立学校用地方税,私立学校而力不足者,政府以国家税、地方税补助之。”[6]并且为了筹集经费奔波于政府有关部门之间,多次致电有关官员,落实学校经费。为了节省政府和地方的开支,张謇还提出了以厂养校的主张。“惟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系就大生纱厂附近建设,所有常费基金,由厂中筹拨,业经叙陈一切,前已遵呈大部批准备案。”[7]张謇甚至请求国外学者、团体捐助。当他获悉美国国会通过决议,退还庚子赔款,用于我国文化事业时,又致函美国政府请求以退还庚子赔款酌技补助南通文化教育事业基金。

2.创办各类高等学校

清末,由于中国能通机械纺织工程学的人才很少,机械的安装和维修都操纵在洋人手里。张謇下决心培养我国各行业的有技艺之专长的工人。于是在1912年4月,张氏兄弟在大生纱厂创办了“纺织染传习所”,次年提升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开辟了我国纺织高等教育的先河,学校分本科和预科。毕业生曾主持完成了大生三厂全部纺织新机的排车设计与安装工程,从此摆脱了对洋人的依赖。学校为建设我国纺织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有“中国纺织工程师摇篮”之美誉。

鉴于我国淮河、长江水域经常遭受洪水灾害,而又无精通水利的专门人员。张謇万分焦急。在他的大力倡导下,1915年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以培养治水专门之人才。学科分设特科与正科,正科招收高中毕业生,学习三年毕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近现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甲午战争的失败,除了清政府政治上的无更暴露出我国海军的薄弱,张謇在考查了欧美日本的海运状况后,于1909年创办了上海高等学堂船政科,辛亥革命后,更名为吴淞商船学校,即现在的上海海运学院前身。商船学校的创办既发展了民族航运,又壮大了海军力量,真可谓一举两得。他借鉴国外经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民族航运工业培养了大批俊才,使我国的航运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由于南通地区盛产棉花,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南通经济,张謇于1898年创办大生纺纱厂。为了培养农垦事业专门人才,1909年办了初、高等农业学校,后又改为甲、乙两种农业学校。1919年成立农科大学。学校设立农艺、园艺、畜牧、农化4个学科,并采取欧美农科大学的最新学制。当时在培养人才、改良棉种、研制害虫等方面均处于国内前茅。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在全国院系调整时迁往扬州,为苏北农学院,即现在的扬州大学农学院。

国富民强,除了发展经济之外,广大民众还要有一个健壮的体质,故于1912年3月,与其兄以私资又在南通城南昭武院旧址创“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先设西医科,后增设中医科。张謇提倡中西合璧,博采众长。注重临床医学的研究,并组织毕业生到日本研习,开阔视野。1927年,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改为“私立南通医科大学”,后历经院校合并、抗日战争的洗礼,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定名“苏北医学院”,1957年迁往苏州,为苏州医学院,南通建分部,1958年更名为南通医学院。

张謇除创办了上述几所高等学校之外,又协助创办了上海复旦学院、南京两江高等师范、苏州铁路学校、吴淞水产专门学校等高等学校。

三、张謇的近代高等教育思想

张謇明确地主张:“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实业所至,即教育所至。”“父教育而母实业”即是张謇对自己多年教育实业实践的提炼总结。“父教育”,反映他对教育工作、对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才的高度重视;“母实业”,反映他从实业发展中取得经费以发展教育的思路。这一种理念说明了张謇是从社会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考虑如何推动现代化事业的。社会现代化首先是人自身的现代化,即人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与进步。人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与进步,要靠发展教育事业。张謇首选教育正反映他非常重视人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实业发展、生产力提高,这是社会客体方面的进步。

张謇在学校管理方面倡导从严治校,从严治学。在师资队伍、教育目标、教学手段、融合中西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思想。

1.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关键在教师。张謇要求教师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为培养良师,张謇创办了各类师范学校,呼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并提出按资历将俸禄分成不同的等级,以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针对实业教员缺乏影响实业学堂开设的现象,张謇提议学司开办实业教员讲习所,为各种实业学校培养师资。

2.在教育目标上,张謇提出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并且把道德放在主导地位,认为“首重道德,此则学术”[8],否则“学术虽精,必不能信用于人。 ”张謇强调学生培养要注意三点:(1)要注意学生道德思想,这是首要问题,也是学生的立身之本。(2)要注意学生身体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3)要学习科学技术,注重实地练习。适应世界大势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此外,张謇还对其创办的几所高等学校分别规定了校训。南通大学农科的校训是勤苦简朴;南通大学纺织科的校训是忠实不欺,力求精进;南通大学医科的校训为祁通中西,以宏慈善。这些校训各具特色,体现了学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严谨治学的风格。

3.在教学手段上,强调知行统一。张謇不仅强调学生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求各校学生参加实习教育,并积极为学生提供实习锻炼的场所。他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建立了纺织实习工厂,为农校建立了实验农场,为医学院建立了附属医院,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了感性认识。张謇还亲自致函好华特厂推荐学生去实习,以便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实际。

4.融合中西,力求精进。张謇在兴办教育与实业时,不仅继承我国传统教育的思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学的影响。但是,张謇反对全盘吸收西方的教育思想,而主张从我国实际出发,融合中西先进文化思想,自成体系。为了多了解学习国外的教育思想,张謇曾邀请美国教育博士杜威先生来通讲学,并选派优秀毕业生赴国外留学、实习,构建起汇通中西的桥梁。

5.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早在上世纪初,张謇先生就强调“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意指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并非用之于装饰门面,倡导教育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在校地互动中育人,在服务中促进自身发展。

综上所述,张謇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创办的高等学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在高等教育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为我国的近代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 -[8]张謇全集(第四卷).

猜你喜欢
张謇实业南通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论张謇的日本观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心无旁骛做实业 扶贫助困为人民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实业为何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