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教学有效性的若干思考

2012-08-15 00:42沈明敏
文教资料 2012年34期
关键词:鉴赏能力古典诗词

沈明敏

(南京二十九中教育集团 四中校区,江苏 南京 210000)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中学语文教材做了很大调整,许多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被充实到教材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古代诗歌朗读和欣赏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苦心经营的诗歌教学课堂却并不能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诗歌教学效果不佳,诗歌欣赏能力原地踏步。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我以为,我们的诗歌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低效的环节,这也许是诗歌教学没有达到预定教学效果的一个原因。

一、朗读诵读的低效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改变了以往以解题为重的诗歌教学思维。今天,语文教学界普遍认为古典诗歌教学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在意蕴。这种做法在方向性上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实践中,我们课堂上的诵读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学生诵读往往难明其理,诵读变成了背出。教师笼统地提出朗读“品读”、“美读”、“诵读”等内涵和外延都纠缠不清的概念,模糊地要求学生通过诵读全方位地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和美感,让学生难以把握、操作。学生的诵读没能进入古人因声求气的吟诵境界,领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抑扬顿挫轻重疾徐的气势,没能进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表面上书声琅琅,但因何而读,如何去读,教师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因此也不可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呢,即使能把诗背得滚瓜烂熟,也只能算作陌生的外行。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教出的学生,只是会读诗、背诗,而非吟诗、品诗。当然,这样的课堂也不能称之为高效课堂。

二、课堂教学的低效

传统课堂教学有很多不足,最主要的如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教师逐字逐句串讲,一言堂灌输。

新课改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对诗词进行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提倡“感受性阅读”。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往往又会出现另一个极端。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是简单疏通文字以后,就由学生说说体会和感受,谈谈各自的心得。很多诗歌鉴赏课就变成了理解亲情、爱情、友情的的人文课,对道德、情感、人生价值的评价课……学生自由发挥,任性而谈的模式日盛。缺乏教师居高临下的指导点拨,缺乏一定的诗歌鉴赏知识积累的诗歌教学课往往使学生离开作品本身空发感慨,背离作者原意侃侃而谈。从教学效果来说,很多学生不但未从课堂中获得基本的诗歌审美体验,反而学会了不钻研文本,夸夸其谈,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也得不到真正的提高。结合教学评价来看,课堂教学与之在某种意义上是脱节的,可谓是低效的课堂教学。

三、教学评价的低效

目前的诗歌教学评价,一是诗歌默写,一是诗词鉴赏题。默写自不必说,诗词鉴赏题是主观题,照理应该能考查出学生的鉴赏阅读水平。但在实际的考查中,却并不允许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为答案是有要点的,有得分点的,是考专业理论技巧的。教学评价不能正确反映出教学的特点,可谓是低效的评价。单一、机械的教学评价严重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有必要更新观念,探寻更为科学有效的诗歌教学策略。

(一)关于朗读

朗读确实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好的朗读确实可以帮助学生解诗意、悟诗情,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提高鉴赏能力。但是要注意几点:

①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读,并非小和尚念经,它实际上是阅读者和诗歌之间的一种沟通,一种心的交流,读,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而已,并且,这句话也道出了一个道理,读懂诗歌,必须长期浸染诗歌其中。我们与古人的一个差距在于(尤其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也没有积累对诗歌进行足够的琢磨和领悟。因此,某种意义上,我们今天的课堂朗(诵)读与古人的朗(诵)读是形似而神不似,教师应该大力提倡朗读,但却不一定在课堂上(尤其在公开课)硬性要求以朗(诵)读为理解诗歌的绝对有效的唯一途径。朗读是理解诗歌的一种手段,但并不绝对优先于其他手段。课堂教学时应视时机而读,更重要的是对诗歌的理解和解读。课外诵读要比课内诵读好,个人诵读要比集体齐读好。

②默读也是引导学生潜心读书,静心思考的一种重要方式,课堂上我们不仅要给学生大声朗读的时间,也要留给学生充分默读思考的时间。

③朗(诵)读是一种跟作者情感默契沟通后的自由的表达,所以更提倡一种理解后的自由诵读,反复诵读。

(二)关于课堂教学

结合古典诗歌的特点以及对中学生的诗歌教学要求,我以为中学诗歌教学是一项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任务。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度,而非一边倒地以感性的体悟为主要的教学的方式。我以为,教材上的若干诗歌篇目,只是鉴赏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一个例子而已,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在课堂上倒是要偏向理性一点,以给予学生更多的普遍性的鉴赏知识,鉴赏规律的一点指导。

①要讲一些理性的知识体系。

新课标下,很多教师被“应试教育”这顶帽子吓住了。很多教师不敢讲了,以为自己讲得少就是好,学生讲得多就是好。殊不知,却是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却充斥着课堂。我以为,所谓教师的主导性,并不是只做主持人,而是要把握好课堂的方向。只要把握好讲什么,教师就应该讲。毕竟,我们面对的是需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学生。

培养学生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就要以知识为支撑,理性不应缺席。学生鉴赏能力不高,有年龄、基础、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更重要的是由于时代社会变迁带来的古典诗歌熏陶、感悟氛围的缺乏。如意象、典故、格律等常识的欠缺,如对诗人所处时代、经历的茫然,如对古人诗歌创作常见理念、方法技巧,风格的懵懂。要弥补这种理性常识的不足,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有一定的讲授。

当然,在讲解理性知识,技巧内容的时候,也要有所选择。

比如文学常识,教师要讲知人论世,对作者的性情、审美风格产生影响的背景要讲,如李清照的家愁国恨;与作者一贯的创作主题有关的事件要讲,如苏轼的乌台诗案、柳宗元的八司马事件等;作者所处时代的整体的审美倾向要讲,如魏晋的“烟云水气”、“风流自赏”,盛唐的自信大气与清真之美,宋代的婉约瑰丽、清新淡雅等。那么,即使是不熟悉的作家,了解了其时代背景,学生还是可以触类旁通的。当然,作者的具体生辰、排行第几、哪年哪年都做了什么,就可以不讲。

②对诗歌个性化的解读,不排斥教师的点拨。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没错,但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古诗词本身的特点是语言精炼和谐、感情深沉丰富,有时“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古人也很重视诗歌技巧的运用。对今天的学生来说,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品读诗歌是一个难点。但是,品读诗歌应该也有一个基本的章法可循,至少对中学生来说。教师的适时点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经意中一点点拨,往往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如对意象中修饰词的重视,如理解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再如对古典诗词中很多虚词(如“又”、“还”)的解读,如对古人眼中美景的不同理解,从而使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豁然贯通。

(三)关于教学评价

诗歌教学的评价要注意循序渐进,尤其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方法要丰富。高考指挥棒我们无法与之抗衡,但若非是毕业班,我以为也不必一切以“分数”为准则。我们要认识到,中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目的是为了继承传统文化。循序渐进,按规律办事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功夫在课堂外。教师可以在课外的知识梳理,归纳方面做一些要求,并对学生作出相应的评价。比如为拓展学生视野,可以让学生到课外去做一点归纳积累和延伸;可以对古代意象的丰富内涵、常见典故、主要作家的风格,时代背景做一个梳理;比如课下让学生尽量多的搜集关于某首诗的赏析文章,看前人的注释和理解,了解鉴赏的共性和个性,并写出自己的个性的看法;比如可以举办诗词吟诵朗诵比赛,让学生充分表现这首诗的情感……学生肚子里的货多了,与古典诗词的碰撞多了,自然而然地对诗中意蕴会有深刻的体会和理解。相信他的鉴赏能力也会有较大提高。我想这种过程性的评价必将让学生收获更多,应该也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教学评价。当然,我也期待着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也能对教学评价做相应的调整。

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我们必须改进原有的低效做法,以更踏实的有效的做法去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据此,我们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调整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的完成,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审美,让更多人领略古诗的魅力。

猜你喜欢
鉴赏能力古典诗词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