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问题分析与美育作用

2012-08-15 00:42方玲波袁璐琳
文教资料 2012年34期
关键词:信仰道德大学生

方玲波 袁璐琳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7)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大学生的眼界更加宽广,接触的事物也更加多样。接触事物的多样化带来了信仰的多元化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使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信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道德信仰及其现实意义

研究当代大学生道德问题和美学教育作用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何谓道德信仰?"道德信仰"这一概念的第一次明确提出是在近代。康德将信仰分为实用的信仰、学说的信仰和道德的信仰。“至道德的信仰则全然不同。盖在此处某某现象之必须发生,即我在一切方面必然与道德有待结合之一事,乃绝对必然者。”[1]他指出:最高层次的信仰是道德的信仰。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并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来完善与调解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体系。[2]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或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3]可以说,它是一个人选择和持有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根本态度和准则,主要表现为对人类自身抽象化、幻想化了的本质力量的“崇拜”和对人类生存发展方向的理想化诉求。

综上,道德信仰,就是人们对特定道德理想和道德体系的坚信和奉行,是人们指导道德实践的最高精神目标和追求。道德规范的形成往往是人们之间的约定。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往往带有鲜明的自发性,道德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是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

就个人而言,道德信仰在指引个人道德实践、实现个体人生价值、维系个体生存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首先,道德信仰是人们道德行为实践的指向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的量尺无处不在,它总是通过舆论、内省等道德评价方式,在无形之中约束着社会个体的行为。我们之所以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很大程度上都受到道德评价的影响。

其次,对道德信仰是实现个体人生价值的重要保证。道德信仰是一个人终生的精神追求,在追求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道德理想与个体幸福的冲突。也就是说,道德常常要求我们牺牲小我来成就大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对个体人生幸福的否定,从本质上讲,这是一个以低级幸福形式换取高级幸福形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舍弃生物的本能幸福,选择保护社会的群体幸福,从而实现了小我所无法企及的人生价值。

最后,良好的道德信仰是维系个体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道德信仰是个体精神的最高存在方式,是支撑个体精神大厦的栋梁。从这个角度来说,道德信仰可以被认为是精神世界中另一个自我的体现。古代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说法,这正说明了道德信仰对人安身立命的重大意义。对道德信仰的背叛就意味着对人格的践踏和对生命的侮辱,在这个层面上,道德信仰的意义已经超出了生命的价值,成为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力量了。

道德信仰不仅仅对个人至关重要,还是维系和协调社会关系的精神纽带。社会凝聚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用刚性力对社会冲突的控制,如法律等。但从社会现实来说,这种惩罚是被动接受的,因而带有消极性;另一种是以柔性的精神力对社会关系进行积极的引导,这就是共同的价值信仰特别是道德信仰的确立。有了共同的道德信仰,就具有了共同的善恶价值评价标准。这种共同的标准,就如同一面众望所归的旗帜。它是一个民族尊严和荣耀的标志、是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道德信仰通过共同的道德目标与道德理想将社会中的个人凝聚在一起,指引人们妥善处理自身生存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并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对家庭、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义务,从而形成人人自觉明辨是非、扬善抑恶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维护社会有序、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及其表现

大学是道德教育的高级阶段,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与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然而,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道德缺失现象屡见不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理想世俗化

道德理想是影响个体人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确立远大道德理想,实现崇高道德目标,是所有大学生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必经之路。然而,在如今大学生的眼中,理想的光芒早已泯灭,取而代之的是挣扎于庸俗生活的无奈与彷徨。许多大学生都抱有这样的想法:上大学只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找了好工作才可以赚大钱,赚大钱别人才能看得起自己。这事实上是一种道德生活动力的欠缺或扭曲。激烈的竞争带给了大学生很大的压力,但是,这绝对不应是大学生理想世俗化的借口。获取金钱报偿、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类无可厚非的本能追求,但是大学生的终极人生理想决不是一份高薪工作所能涵盖的。道德理想世俗化带来的结果是,当大学生失去道德信仰的引导,其行为选择不是出于道德义务感或责任心,而是出于对个人利害的考虑。(本段两句出自同一文献。)

作为中国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们的道德理想如果仅仅局限于对充足金钱和安逸生活的满足,那么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就很容易向拜金、享乐、利己等观念偏离,整个国民的精神绿洲就很容易转变成一片荒漠。

(二)道德价值扭曲

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入侵,使得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严重变形,产生了严重的拜金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金钱崇拜已经在大学生中产生了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有的大学生热衷于攀比,利用物质消费来满足内心向往的优越感。有的大学生,即使家境并不富裕,仍沉迷于奢侈品购买,向父母开口索要大量金钱而丝毫不觉得愧疚。

以自我为中心在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如今的大学生往往将自我利益作为道德判断的价值标准,将他人、集体的利益放在次要的位置。现在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如果再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往往就会造成他们自私自利心理的膨胀。在一般大学生生活中,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谅别人、关心别人而起的矛盾时有发生,严重时甚至会引发打架斗殴。可以说,拜金和利己成为当代大学生身上不可抹去的印记,道德价值的扭曲已严重影响到大学校园原本健康、和谐的氛围。

(三)道德信念缺失

道德信念体现了人们对道德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道德信念的缺失会导致个人行为失当和社会发展失衡。

在当今这个急速变化发展的社会中,大学生面临着多元化思想的强烈冲击,很多大学生道德观念十分淡薄,甚至对中华传统美德嗤之以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大学生认为勤俭节约已经过时,铺张浪费、挥霍奢侈的现象屡见不鲜。

另外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就是诚信缺失。诚信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当今大学生在自我利益面前往往选择弃之不顾。不少大学生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这样的考试中试图用各种方法蒙混过关,比如出钱请别人代考,用隐形耳机接收、提供答案等等。道德信念的缺失,使大学生们在面对不正当利益的时候宁愿出卖自己的良心与道德,这无疑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四)道德观念与道德实践脱节

道德信仰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现实中往往与人们的道德行为相对应。然而,在现今的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两者相背离的现象。很多大学生们往往可以振振有词地说出各种传统美德,并且形成了表面的心理认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无法将道德观念和实践联系起来,让美德成为了停留在口头或笔头的空话。一份上海的青少年道德行为调查显示,“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达37.3%,“乱穿马路”为29.3%,“公共场所喧哗”为24.6%,“乱扔杂物”为14.6%,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脱节”表征;很多同学也认同抄袭的危害,但是每到撰写论文的时候,学术诚信就变得毫无价值,抄袭、改编时有发生;参加各类志愿活动帮助别人本是好事,但是大多数人只是表面敷衍或者偶尔参加,几乎没有人能长久坚持和无私奉献。

三、道德危机中审美教育的作用

在这样一系列大学生道德问题频繁发生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尝试去寻找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通过审美教育来救赎。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与德育相比,审美教育是积极主动的。美育不需要别人说教,而是让人在生动活泼的享受中陶冶性情。如果一个人感性和情感方面是健康的,从内心深处向往美,他会自觉厌恶丑恶、自发地接近道德。所以,审美情感自身具有感性与理性协调和交融的中介功能,,对于道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艺术来源于生活,它最直接、最广泛地表达了人类情感和审美情趣,它与政治经济、社会伦理、宗教历史、文学心理等诸学科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加强审美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有其特有的价值内涵:

第一,审美教育能促进大学生形成较高格调的道德情趣。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通过理性的分析,使人接受一定的理论和思想,这是“晓之以理”的过程。而艺术本身是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的,借助于各种艺术元素直接影响人的思维而形成独特的情感反应,从而使人获得审美的愉悦,这是“动之以情”的过程。这种作用的发挥一方面是因为艺术是美的结晶,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启迪人、感染人的巨大力量。感情会在人的行为中成为一种积极作用的力量;另一方面,艺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思想道德教育目的。道德行为一旦成为定势,就能使人形成坚定的道德意志,从内心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高校只有思想道德教育是不够的,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进而提高学生道德情趣,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第二,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高校都十分注重知识技能的教育,知识技能教育一般体现在功能价值方面;而审美教育重视的是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创新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贝多芬、阿炳的艺术作品,介绍其生平事迹,使学生们潜移默化地受到高尚道德情感的熏染和陶冶,感受艺术家忘却小我,投身大我的精神世界与人格魅力,在以后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的时候,不断获得精神上的激励。这一过程不仅仅是受教育者参与艺术的感知、联想、想象的过程,它更通过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表达与情绪控制能力,从而使其人格在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中发展。因此,审美教育在塑造大学生的良好品格、促进大学生人性完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审美教育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它是通过艺术这种表现形式,对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个性的才华得到发挥,这对于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是人才素质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大学生素质全面体现的重要一环。”[4]

如何进行这一审美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

(一)文学作品

优秀的文学作品无疑可以促进学生产生道德信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阅读鲁迅的作品《祥林嫂》,可以使人产生一种对穷苦大众的深刻的同情,而沈从文的《边城》一书中对秀美山水和淳朴的人民的细腻描写,让人们在阅读中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在道德上获得一种感召,令人们的心灵更加纯粹美好。边城人民诚信、纯朴、敢爱敢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具有更高的道德素养。不仅如此,从鲁迅的《狂人日记》批判封建礼教吃人,到《荷花淀》中那位识大体明大理的水生嫂表现的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抗敌的士气和力量,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张辛欣的《在同廿地平线上》着重抒写的一代年轻女性要求与男性站在同一地平线上的自立自强的现代意识,直至刘醒龙的《凤凰琴》描写了当一个转正指标降临大山深处的界岭小学时,每一位教师在它面前都做出了“让给对方”这样一个无私的选择。这些作品不但反映了时代的脉搏及其所带来的先进道德标准,也在另一方面提供了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习和遵循的道德标准。

(二)名胜古迹

大学生应该读万卷书,更应该行万里路。游览名胜古迹不仅仅是欣赏风景,也是体会文化内涵的过程。美丽的自然风景可以令人产生愉悦、珍惜的心情,比如面对着张家界的山水,人们会不自觉地开始爱惜这里的景色,不舍得乱丢东西,生怕破坏这一美景。而游览山东孔庙、万里长城这样的人文景观,孔庙体现出的浓郁的人文教育思想,万里长城那种集体审美情怀,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些如何思、如何行的启示,同时也从中国历史发展中获取人和美的联结。一旦学生从这些建筑美学中感受到升华于其间的孔子的“仁、礼”思想,内心或多或少能受到感染,其人生观、价值观也能够受到积极影响。

(三)影视作品

优秀的影视作品自然是对大学生采取道德教育的好方法。声画结合的方式更容易让大学生们产生兴趣和代入感。比如电视剧《任长霞》,通过一个个真实发生的案件和演员的精彩表演,生动地体现了任长霞舍己为人、乐于奉献的精神,令人非常感动。影视作品的长处就在于可以非常细腻地刻画一个人物,并且让观众轻松地接受。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像《辛亥革命》、《建国大业》这样的影片非常容易激起爱国的情感,会让大学生们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奉献、勤奋这样的美德不仅仅关乎个人,更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

(四)艺术熏陶

艺术作品不带有道德目的却有道德影响,一流的艺术品或可以安慰情感,或可以洗涤胸襟,或可以表现对人生深广的关照,从而对人产生深远的道德洗礼。比如在欣赏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时,可引导学生抓住其表达爱国主义和民族音乐的特征,说明作曲家成功的原因;介绍纽约著名雕塑《自由女神》时,可引导学生感受美国人民争取民主、向往自由的崇高理想;由米勒的《拾穗者》画面中三个农妇在收割过的农田里拾穗的情景,鼓励有志担任村官的学生,应当热爱这些淳朴的劳动人民,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又如从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苦役般的劳动景象出发,提醒学生珍惜现实生活。

艺术之所以可以产生道德影响,一方面就个人而言,犹如人性中有真、善的需要一样,艺术也是人性中自然和普遍的需要。艺术作品可以帮助人们释放情感,发挥想象,获得审美愉悦,维持人心理的健康。另一方面就社会而言,艺术的功用在于传递情感,打破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引导人们去欣赏,增加对人情物理深广正确的认识,促进社会的自由和谐,而这些正是道德建构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可以通过接受诸如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校园里,可以开展红歌大赛,让大学生在学唱红歌、品味红歌中,感受到强大的民族精神,从而坚定为祖国建设而奋斗的理想,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商务印书馆,1960:567.

[2]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14.

[3]王进鑫.培养大学生道德信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9).

[4]周立群.审美教育、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J].中国教育论坛,2008(4).

[5]方玲波.关于高校美育教育的现实思考[J].前沿,2012(7).

[6]方玲波.大学生的信仰危机与审美救赎 [J].探索与争鸣,2011(12).

猜你喜欢
信仰道德大学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论信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铁的信仰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