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整体设计的策略

2012-08-15 00:42毛红莉
文教资料 2012年36期
关键词:教材差异语文

毛红莉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在现实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感到教师尽管尽心、尽力,但效率不高,费力不讨好,而且教学的“繁”还导致学生学习的“烦”,事倍功半。我们不得不承认中考的指挥棒始终在指导着我们的教学,而就近入学的现实又使得各校生源状况水平不一。生源状况好的学校教学效果还不错,生源状况差的学校教师是劳心劳力,不见成效。尤其是语文教学,表现得尤为突出。

追究原因,语文教学所受伤害的主要原因是语文学习的效率太低,这效率的低下根本原因又是源于语文教学的无序,没有章法可以依循,缺少相对系统的全局性的思考、周密的计划造成的。因此,有效的教学设计需提上日程。

一、差异设计策略

(一)因地区差异制宜。

我国幅员辽阔,文化底蕴丰厚,民俗风土人情各异。虽然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培养的全体学生都有一致的发展目标和要求,语文教材不分农村、城市,但教学中确实存在着地区的差异。所以,教学设计应当依据东西部、城乡间的地区差异有的放矢,因地制宜。

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大,见闻广博,教学设计要更多样,更新颖,更能体现时代性、国际性。要将知识与能力巧妙统一,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更注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情操及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重视继承、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等人文核心及优秀的传统文化;重视开发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及全球性文化视野和吸纳人类有益文化的态度与意识,提高其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培养并拥有“平民意识”、懂得“弱势群体关怀”,拥有关心普通人、关心大众的感情和爱心,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或农村地区,因受条件限制,在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基础上,教学设计要充分注意地域特色,力图通过挖掘文本语言文字的内涵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可结合当地的风情开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综合活动,注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加强地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和人类进步文化的融合。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更注重有效利用文本,使学生扎实掌握、熟记必要的语文知识,如文句中别字的辨认改正、修辞方法的识辨、说明方法的理解、文言课文常识、文言实词的理解等,并带领学生逐步走向生活,把书本所学知识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继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才有可能最终将知识转换成能力。

(二)因个体差异制宜。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是各不相同的,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个性差异引起学生的智能结构差异。“个性差异既是教育的结果,也是教育的一个条件。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设计只有承认差异、重视差异,针对学生不同智能结构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才能使全体学生各种智能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得以充分发展。”[1]加德纳充分肯定了个人的智力优势,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我们的学校里再也没有‘差生’的存在,只有各有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的人才。而且,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2]学生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就可以实现学习效果的优化,自主精神和关注中心就是兴趣产生的源泉。

“新课程理念语文教学注重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要求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3]《语文课程标准》中设立的不同级别的可选要求,为“差异教学”开展提供了目标依据。要将课程标准的不同目标落实到差异教学中,离不开分层教学与分步指导。

1.客观分层

依据生源状况,学校现在多是客观地将一个年级的学生根据其学习水平和素质发展的层次,按班级分成不同级别的实验班和普通班,归入不同的“层”中。那么教师教学时应据班级实情,做到心中有数,合理设计教学,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不同班级,对教学内容、教学的难易程度、教学步骤、教学切入口都应有所变化。另外“针对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采用相适宜的教育方法,实现层次性教学,使教与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所有学生的主体作用”。[4]

2.分步指导

虽分有实验班和普通班,但班级中的学生还是存有个体差异。所以,在教学目标既定的情况下,教师要注意通过实施教学兼顾所有学生的水平,对班内层次不尽相同的学生分步指导。无论是课堂教学设计还是课上指导学生学习,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样,教学设计时就细化了目标的梯度、降低了台阶、提高了成功的概率,使所有的学生都可以享受到进步与超越的愉悦。“差异教学不仅强调教学方法、手段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它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要通过教学使每个学生获得自身潜能的最充分发展,即因人而异,达到差异性的发展目标。”[5]

(三)因学年差异制宜。

从初一年级来看,以语文教学大纲为蓝本,将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语文中去了解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又从生活中去体会语文的重要性及语文的魅力。同时,以教材为例,将语文教学扩展到广阔的空间去,进行“大语文”教学,这一时期除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勤于使用工具书解答基础语文知识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语言的积累。初二年级是语文教学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运用与语言交际能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将初一年级所积累的语文知识动用于实际。二年级下学期到三年级上学期,主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文体知识及特点,比如学习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在让学生不受这些知识点及体裁的限制,让他们有话可说的同时还要培养其严密的思维能力,恰当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要使其表达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初三年级下学期则着重对学生进行文学欣赏及鉴赏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品味语言和多角度思考文学中渗透的作者观、主张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趣。三学年教学各有侧重点,语文教学设计应遵循学年差异制宜。

二、梯度设计策略

(一)强调连贯,由浅入深。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教学上的启示之一就是儿童的认知活动是“有规律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的。”[6]同样,初中语文整体教学设计上也要体现一种连贯梯度,是随年级、学年不同而呈现出来的梯度。

语文学习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初中生们一般求知欲十分旺盛,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想象奇特而丰富,对一些深奥神秘的现象也希望了解一二。因而教学目标就应有层次,“从宏观层面讲,有年段目标、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直至课时目标等不同的层次,所以在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整体设计时,从确定课时目标开始,教师首先要把握住宏观的层次,以便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准确定位。从微观层面看,设计课时目标的层次更具有操作价值,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能否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下组织起一种定向、有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活动。教学目标的层次应从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低到高,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水平的角度来考虑。 ”[7]

(二)步步落实,拾级而上。

宋代教育家朱熹在其论著《朱子读书法》中具体说明了学者成才必须遵循知识本身的规律。他认为:“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向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时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

任何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知识体系,即知识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应该按照教材的体系,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从听、说、读、写到语、修、逻、文。每教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要使学生真正有所得。如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点、疑点,教师切不可随之而过,应该为学生穿针引线、铺路架桥,让其切实地掌握新的知识,并想方设法使其能独立地运用这些知识。

(三)张弛有度,注重能力。

“教学内容的梯度性,并不是指将内容分成几个截然不同的层次,而是在学生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搭一个台阶,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帮助并促使学生把问题的理解进一步引向深入。”[8]初中阶段的学习,初一是适应期,初二是缓冲期,初三是激战期。所以,初一时的教学设计应是小步轻迈,让学生逐步适应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此阶段教学应该放慢教学脚步,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教学用语,避免使用深奥艰涩的学术语言;对于学生的发言,都应尽量持有充分肯定意见。初二是缓冲期,这个时期学生开始出现分化,教学设计更要关注各个层面,促进全面提高;教学时要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仍要保护学生要求进步的热情,在不断肯定与鼓励中,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与能力。初三是激战期,语文学科面临着其他学科的强烈“排挤”,这时候,更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适度拓展、加深,巧妙强调重点,教学设计更讲求高效。越是到了教学的后期,教学设计越应张弛有度,加强方法指导,技能等能力提升训练,一方面利于学生沉着应对中考,另一方面力图能最终实现初中阶段语文的教学终极目标。

三、宏观整合设计策略

(一)合理调整教学顺序。

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教师可以合理调整教学顺序,将作品内部内容进行创意整合,以教学说明文为例,八年级上册编入了两个主题单元:第三单元(含《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和第四单元(含《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你一定会听见的》)。总体说来,两单元文体与主题结合,大致有“一般说明文”与“科技说明文”的区别,前后两单元充分体现了一种“递进”——第三单元在兼顾主题的同时侧重于从文体知识的角度进行学习,而第四单元在兼顾说明文特点的同时侧重于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角度进行学习。但由于师生的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我们可以这样做:先按顺序教学较为典型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和《苏州园林》;然后教学文艺性的小品文《桥之美》、《说“屏”》和随感式小品文《你一定会听见的》,使学生在一番比较中,发现前后两者在体式和语言风格上的明显差异;最后教学《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这几篇科技说明文,这样虽打乱了原来教材中的排列顺序,但无疑对学生来说既识别和把握了文章的共性,又明晰了其各有的特色。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

(二)精当取舍教材内容。

为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可在不影响教材完整性的前提下适当补充或取舍。如对直接影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必要的作品进行背景介绍,为拓展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同题课外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包括播放一些易于整体理解文章大意并深入探究文本的音像资料等,这些都是有益的补充。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认为某个单元的阅读篇章内容适用,但阅读理解练习题设计得不合理或不适合自己的学生,就可以用自己设计的练习题替换原有的练习题;如果教师认为某部分的语言不够规范或缺乏真实性,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教师可以选用其他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语言材料取而代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中不太合适的内容或活动进行替换。

在教材中,教学活动的难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教师认为某个活动太难,就可以扩展活动的步骤,增加几个准备性或提示性的步骤,从而降低活动难度。如果活动太容易,教师可以对原有的活动进行延伸,比如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或辩论、增加词汇训练、进行写作训练等等。

如今的初中语文教材,在编排上对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要求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一般情况下,按教材上课问题不大。但是由于教学目的不同、班级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课文的难点、重点就会有所不同。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同样要有创新意识,灵活取舍。如像鲁迅的《故乡》、茅盾的《白扬礼赞》等课文,按“教参”规定的教时很难讲透,可适当增加课时;而有的课文短小、浅显,可压缩课时。对课后练习与教案也要灵活取舍。

(三)学科之间内容整合。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跳出学科看教学,跳出教材用教材。在设计中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性使用;其次,在设计中注重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针对一些涉及其他学科的课文,教师可在师生共同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通过与其他课程知识的整合,来突破难点、重点,使学生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观潮》一文描绘了每年阴历八月钱塘江潮最盛时雄伟壮观的气势,也描绘了弄潮儿在风口浪尖上的精彩表演及水军演习时的宏大场面。钱塘江之所以形成如此壮观的景象,是因为有特殊的地理形势,这牵涉到天文、地理的知识。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去搜集地理方面的知识,上课时可以设计用一组问题,以抢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有关钱塘江和钱塘江潮的知识。这样既扩充了学生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教学时,若能时常抓住语文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点,巧妙运用其他课程的知识为语文教学服务,那么,这样的课文教学一定是开放而又有活力的。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工作过程中发生频率非常高的活动,它本就是为了落实教学目标,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所以,教学设计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要使新课程实施取得较好效果,先做好整体教学设计,才能进一步做好单元和课堂教学设计,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 楼利洪.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均衡发展[J].教育教学研究,2007(44).

[2] 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08.

[3] 陈斌.语文教学设计要体现出四性[J].文学教育,2009(2).

[4] 许红旗.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与分类指导[J].教育导刊,2007(6).

[5] 郭清娟.教师差异教学观初探.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8/04.

[6] 王力理.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7] 潘克勤.聚焦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J].语文教学通讯,2005(4).

[8] 许红旗.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与分类指导[J].教育导刊,2007(6).

猜你喜欢
教材差异语文
相似与差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