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志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口语的训练,回归了语文教学“以表达为中心”的本质,响应社会对新型口才型人才的需求,能更好促进高中生健康成长——更自信、更有思想与个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口语训练应遵循哪些原则,教师又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呢?
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后,“对话”作为一种教学形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对话本质上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口头语言,它从属于阅读教学又高于阅读教学,其显著特征之一便是与文本紧密相联。那么怎样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高屋建瓴自由驾驭展开对话?
1.整体性使用教材。
每个文本是一个独立的活的整体,近几年来,整体性阅读受到广大教育者的研究与推崇。整体阅读的实施体现为对教材的整体处理,即把文本视为一个独立的活的整体,对文本的解读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模式。[1]
(1)突出整体领悟,步骤因文而易。
文章是有难易之别的,我对教材整体性处理实行了区别对待:较平易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步骤改为:整体——整体;较含蓄深刻的抒怀哲理性文章,步骤改为:局部——整体;中等难度的文章,步骤仍为:整体——局部——整体。
(2)局部为整体服务,问题因文而设。
整体使用教材并不排斥对教材的局部细研,相反,对教材精当的局部细研会更深入地达成对文本的整体领悟。但局部不可为了局部而局部,局部必须为整体服务。在对文本细节处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文本的主题与表现手法。
2.针对性使用教材。
(1)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表达话题。
首先根据文本专题内容,设计阶段时间阅读训练的主话题。其次根据主话题设计每篇课文子话题,将主话题内容分解细化。
(2)根据教材特色,营造对话情境。
教材特色首先是指文体特色。新教材突出人文内涵,淡化文体观念,不同文体的文章常收编在同一专题。教材淡化文体观念,这会导致学生作文因文体不分而四不象的恶习。教者应认真分析每篇文章的文体特征,努力引导学生的课堂表达与文本鲜明的文体特征相一致,潜移默化中掌握文体知识并运用。
教材特色其次是指文章的语言风格。文本提供了学习语言的最佳范例,各种风格的语言都值得学生借鉴模仿。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性地让学生口头造句、仿段,纯粹就为学习语言表现技巧、美化语言表达。
教材特色还指文章的具体语境。每篇文章的内容与其形式一起,构成其独特的语言环境。这种语境是文本式的,是静止的,需要教者用心发现、体悟并用各种手段去营造,使之成为一个活的言语环境,更具真实感、情境性,更能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
3.创造性使用教材。
(1)备课过程中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这里所说的“创造性使用教材”,表现为备课时对教材文本的修正、删减或调换。
(2)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在新课程中,提出了“课堂教学生成性”的理念,即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
1.目前对话教学存在的弊端。
(1)对话形式的问答化。不少教师往往不自觉地把对话理解或者演绎成为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师问生答,教师依然保持着话语霸权,通过程式性的发问把学生的思维纳入预设的轨道之中。
(2)对话主体的精英化。对话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创设民主、平等的情境,让大多数学生自由地参与。
(3)对话内容的浅层化。不少教师的对话实践往往把经历和眼光投注到外在的形式层面,更多地关注课堂气氛的热闹与否、课堂过度的自然与否,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浓烈,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烦琐化。
2.重新思考对话关注点。
(1)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首先是关注学生个性化的感悟,即要听到学生独特的见解。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张扬个性,发展能力,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能产生独特体验,表达独特见解。其次是关注全体学生个体性格的发展,即要听到不同学生见解。
(2)关注学生思维发展。
针对目前对话教学走过场的肤浅化趋势,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在对话教学中尤为重要。具体措施:
给学生思考时间。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对课堂提问对话进行改革,尤其在时间上,变提问即答为“等待时间”再答或允许暂时不答,这应是对传统提问答问的一种改进。增加了“等待时间”,等于增加了学生思考的机会,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提高对话质量。关键在于话题的设计,以及教师的引导。
文本阅读的价值取向可概括为两点:理解赏析层面上的审美功用、积累运用层面上的实用功能。课堂对话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实现其实用性目的。
1.表达内容多关注生活。
阅读教学中联系生活的表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表达的内容联系生活,包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表现在为学生引进大量的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鲜活素材,对文本有效拓展、补充,使之更丰富、更深刻。
2.形式上注重交际性。
课堂教学中教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学生口头表达的交际性功能:(1)普通话的训练;(2)各种辅助手段进行语言交际训练。
1.坚持积累,使说有源头活水。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有如神。语文老师如何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状况下为学生赢得更多阅读时间?追求效率与持之以恒是最务实的出路。
(1)坚守阵地,实现课堂的有效积累。
首先,重视对文本的体悟式积累。①以文本为资源。课堂让学生多讲一点、多体悟一点、多积累一点。②以理解为核心。课堂坚持少教多学,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交流,学生对思考表达的内容常会留下深刻印象,这是一种隐性的积累。③以交流为过程。多联系课文中引起共鸣的思想感情,和学生进行开放、平等的交流。④以积累为结果。只有将积累工作落到实处才能看到成效。
其次,提倡文本外的点滴式积累。①培养自觉积累的习惯。改变学生观念,使之认为积累是一件有价值的事。②形式简短、丰富。改变以往所采用的每日几个成语、几个音、一句格言等过于零散不成体系的做法。部分由学生自主准备。③过程紧凑、灵动。展示积累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交流、互动。
(2)拓展阅读,实现课外的针对积累。
针对文本,为课堂服务,课前进行目的性、指导性的准备,以保证课堂表达的有效进行;排斥干扰,选择优秀读物,布置学生阅读与文本相关的文学类书籍。
2.精心设计,使说有的放矢。
(1)精心设计教师的教学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时间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2]
(2)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课前,教师还必需充分“知生知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流程。
1.消除心理障碍,产生说的需要。
(1)突破学生不愿说的心理防线。首先,从理性的层面,让学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说的重要性。“说”可以提高语文成绩,“说”可以锻炼能力,“说”可以成就人生。其次,从情感的层面,让学生体会说的艺术与乐趣。可向学生列举口才成就人生的名人事例,使学生对说话艺术产生由衷的羡慕钦佩之情。最后,从行动的层面,导之以行,坚持说的训练。
(2)消除学生怕说不好的心理障碍。首先,课后提倡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教师课后主动与学生多沟通、交谈,使学生从心理上亲近教师、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倾诉。其次,课堂营造民主亲和的教学氛围。关键的是要在课堂上营造民主、轻松的气氛。
2.营造语言情境,激发说的兴趣。
营造语言情境是指创设与文体特征、专题内容相一致的语言环境,前文已对有关文体特色的语境详细阐述,这是再从方式上略加补充:
(1)导入时,设置情境。任何高效的课堂学习都应从“头”开始,好的开端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状态。
(2)教学过程中,辅以适当情境交融的媒体片断。如音乐、画面、影视剪辑等。
(3)艺术化板书。或突现理性,或突现感性,亦可图文并茂,所选用的词语简练、优美、富有表现力,与课堂上的语言情境相得益彰。
(4)专题总结活动课。比如记者招待会、模拟审判会、录音访谈、演剧等,把学生带到说话的具体场合中去,造成一种氛围,激发兴趣。
1.结合各种表达训练,强化言语实践。
(1)听的训练——说的重要基础。
听的训练形式:礼貌倾听——要求耐心、专注;素材模听——从音准、音高到表情达意的语气、语调,都给学生提供了标准的范式。
(2)读的训练——表达的必由之路。
读的基本要求:①读与思的结合。一定要养成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②读与情的结合。要求学生在把握作品创作背景主题、情感基调的基础上用响亮的声音自主、清晰、动情地朗读。③掌握读的技巧。充分合理运用停顿、语速、声调等朗读技巧,才能读出韵味,更准确表达作品的情感。
(3)说的训练——表达的实践要道。
说的训练要求:①规范性。阅读课中的说有别于日常生活中的随便交谈,说的内容与形式教育都应作规范性的引导与要求。②灵活性。说的训练灵活性首先是指计划安排的多样性,其次是指非计划内的生成性。③挑战性。说的训练具有挑战性兼指说的内容与形式。
说的训练形式。①针对文本的说——复说、概说、问答。②与文本相关的说——演讲训练、对话训练、佳作介绍、故事接龙。③文本之外的说。善于及时抓住教学中出现的有效契机,随机性进行说的训练。
(4)写的训练——说的辅助升级。
写的训练要求:①关注文本。写的视线应聚焦于文本。②关注质量。借助于写的辅助,学生的说会更准确、更自信、更流畅,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能提升学生口头表达的质量。
写的训练方式:①说前构思写。主要指写下灵感中出现的关键词、观点、思路以及句式,一刹那想到的妙语、修辞等零碎的词句,这种构思写能有效保证说的质量。②说后润色写。这是课堂发言的一个重要回顾与再加工,使学生表达能力进一步提纯与升华,温故而知新。
2.运用多种方法,训练言语思维。
(1)言语思维训练的主要内容。
①思维广度的训练。就是利用和发掘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拓宽思路,使话语内涵丰富,言之有序且富于变化。②思维的深度训练。思维的深度,就是指想得深、看得远,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从一些个别性事物的特征,推断出事物带普遍性的规律。③思维的速度训练。口语语言稍纵即逝,面对复杂多变的言语对象、言语情境和言语话题,必须快速捕捉信息,快速分析判断,快速构建思路并组织语句,及时、准确而流利地表达出来。快言快语、对答如流,都离不开快速的思维。④思维的灵敏度训练。思维灵敏指的是脑子灵活一点儿,解决问题应对有方,不拘一格。⑤思维的创新与批判性训练。独创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创新精神,即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是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
(2)言语思维训练的主要策略。
首先,应注重言语内容,利用问题教学法训练言语思维。
第一,题的质量要高。具体表现为:
问题明确无误。主要指问题的表述简明流畅,没有语法错误、逻辑错误,也指问题所指向的内容准确切题,与问题紧密扣合。明确无误的问题才有思考的价值,能有效调动学生思维。
问题难易适度。①不提过于空洞抽象的问题。问题应靠实,接近学生实际,不是那种学生脱口而出、异口同声的无需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问题也不偏怪刁难,架空无物。②不提无智力任务的问题。浅层次的问题,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展开多向的交流、深入的探讨。
问题富有启发性。①较朦胧的抒情散文,联系生活,体会情感。②较抽象的思想论文,辅以理论框架,宏观把握。③较简单的叙事文,跳出文本,巧妙联系。更不必就文论文。
第二,问的艺术要精。具体表现为:
善用追问艺术。①类比追问。是指把相似或相近的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将一个问题作为另一个问题的铺垫、桥梁,起到横向发散学生思维的作用。②对比追问。把相对或相反的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在对比过程中,寻找异同,起到逆向发散学生思维的作用。③层进追问。这种问法根据学生思维实际将问题一步步推进,由浅层带入深层,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处发展。④随机追问。抓住时机,即时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训练学生思维多角度任意发散的能力。
善引学生质疑。①不可为了质疑而质疑。将解读文本所设计的阅读题也由学生提出才有价值,方显质疑精神。②疑不在于形式,关键在于内容思想。学生确实有疑而质,因百思不得其解而质,这样的质疑给学生共同探讨后才能起真正训练学生思维的作用。
其次,要注重言语形式,提升表达要求,训练言语思维。
第一,平实表达的提升训练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平实表达要力求简明、准确、清晰、连贯,若具有情境性,还要求得体。可引导学生不断自我更正或互相修正言语形式,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第二,生动表达的提升训练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教师可采取表达方式转换的训练和善用修辞的训练。
3.运用非语言因素,辅助表情达意。
(1)声音要素。响亮、富有高低变化、流畅、清晰;还要掌握一定的语音修辞技巧,如语气、语调、重音、节奏、连顿的使用。
(2)形象要素。应力求生动、适度,可配合体势、手势,增强表达效果。
(3)心理要素。要努力构建与他人的和谐。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学生思维、智力发展的需要,重视口语交际、将口语交际教学落到实处,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语文教学中要真正做到口语交际教学与读写有效结合,切实提高中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培养语文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这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更新教学理念、注重语文课堂和学生生活的实证研究、不断探索教学理论基础,可谓任重而道远。
[1]刘耀奎.谈高三语文教学中的整体阅读训练[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4(3).
[2]吴美杰.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商情,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