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蓓蓓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教材是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需要编写,供师生在教学中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练习册、音像材料、教学软件、活动材料、教学挂图、幻灯片等。”[1](P78)其中的“教科书”即“课本”。语文课本集中而具体地体现着编写者的语文观和语文教育观,折射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对语文教育的期待与要求。我国目前对于语文课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本的流变史、语文知识系统、现行不同版本课本的对比等方面,对于课本中蕴含的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建构研究则相对较少。如何让高中语文教学中失落已久的人文精神复归,在观念杂出、变革纷仍的现代社会里保证青少年人格、精神的完善健康,是关系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拟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为研究对象,从生命、情感、民族这三个维度探讨其人文建构以及相应的教学设计策略,希冀能为广大语文教育研究者以及语文教师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笔者从以下三方面具体阐述:
第一,“生命”作为人文建构第一个维度的原因。在语文教学中提倡实施生命教育,是因为语文本身就包含着生命的因素。首先,语文是人的符号本质的对象化。其次,从语言学科的现象来看,顾名思义,语文的教学对象是语言文字。汉语是一种意合文字,汉语文化是一种意合文化,它的特点在于重视心灵的体验和感悟,在感悟中直接把握事物的意义。离开了体验,离开了感悟,就背离了汉语言的特点,语文学习就不能实现。语文教育工作者理应要还原她,走近她,拥有她,以人的全部精神去领悟,全部生命去体验,全部智慧去整合,继而形成精神构建、人格构建、生命构建,使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最佳发展境界。
第二,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蕴含的生命教育的内容。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模块的构成有几大关键词,名列首位的就是“灵魂”。“大而言之,育人是整个教科书,也是模块的灵魂。各个专题则是以人文话题领起。”“必修部分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立人’,体现立体感。 ”[2](P38)专题以人文话题统领,又熔铸着人文精神,选择重点指向适合高中生成长需要、体现生命精神、传承人类文明、持续起着完善人格作用的命题。从这一点来说,苏教版课本的确是将生命教育放在首位,一段段,一篇篇,生命的钻石在闪烁着迷人的光芒。笔者粗浅地将课文中有此内容的文章分为以下几类:1.珍爱生命;2.磨炼生命;3.善待生命;4.欣赏生命。如“磨炼生命”,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五中提醒学生要懂得“直面人生”,学会在生命屡遭摧残与践踏时,勇敢地承受苦难,体会“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的真义。面对凄冷的风雨,屈原奔走呼号,“虽九死其犹未悔”;司马迁勇敢地扼住命运的咽喉,“受极刑而无愠色”,坚强地活下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并以此“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培根的《论厄运》告诉我们“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周国平的哲理散文《直面苦难》诠释了“坚强”的内涵:“人在自然悲剧面前,应该坚强挺住,维护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这种坚强是战胜了软弱而挺起的坚强”。阅读了这样的文本,年轻的学生会从他人的经历中得到自己的人生感悟:人正因历经苦难而让生命坚实丰盈。
第三,教学设计策略——创设“对话型”课堂,实现生命成长。笔者认为,“对话型”阅读教学以“课堂”为特殊的空间,以文本为凭借,师生均以主体的身份(师为教的主体,生为学的主体,合称为双主体)参与交谈和交流的一种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质的教学方式。它不仅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观点、主张的对话、交流,而且指学生与作者、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心灵、情感的对话交流。就学生与作者、学生与作品间的对话交流而言,笔者认为可从五个层面进行操作:1.创设情境,让学生勇于与文本对话;2.课堂提问,让学生善于与文本对话;3.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与文本对话;4.学会质疑,让学生勤于与文本对话。5.适时引导,让学生精于与文本对话。由上可见,课堂所展现的精彩瞬间,正是学生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意志,丰富的内心世界,舒展生命的活力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的精妙体现,正是学生细细体会、领略、发掘和创造而产生的人生顿悟。
笔者从以下三方面来具体阐述:
第一,“情感”作为人文建构第二个维度的原因。语文与其它人文课程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情感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它是实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渠道。语文课程情感育人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学生对课本即作品的阅读欣赏来实现的。语文课本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智能教学和情感陶冶的载体。语文有自身的教育内容和规律,它把汇聚人类情感的经典文本传递给学生。无论是孔子的大同世界还是老子的小国寡民;无论是王摩诘的空灵山水还是沈从文的纯朴人性;无论是王实甫及第中的大团圆还是曹禺雷雨中的大毁灭;无论是陶渊明的平淡恬静还是辛弃疾的愤懑抑郁;无论是冰心的细腻柔婉还是郭沫若的雄浑奔放;无论是鲁迅的冷峻深刻还是余秋雨的戏谑调侃,都能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
第二,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蕴含的情感教育的内容。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独树大旗,体现了“回归情感世界”的理念,“情感主题”成为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上的价值取向。可以这样说,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无论是优美的短章小诗,还是严谨的长篇华文,都是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有利凭借。可分为以下几类:1.至真的亲情;2.至美的爱情;3.至诚的友情;4.其他丰富的情感。如“其他丰富的情感”,有对人类的悲悯之心,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对国家的忠诚之心,对民族的热爱之情;对故土“杏花、春雨”的依恋之情,对老师的感恩之心;对青年男女美好爱情的祝福之情,对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叹息之感;对自身得不到世人理解的失落之情,对逍遥于“无穷”的憧憬之心;对好友离世的痛彻之情,对国破家亡的无奈之心;有历史变迁的感慨,“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不自由,毋宁死”的悲壮,“昨夜雨疏风骤”的伤感,仕途坎坷的悲哀,爱人离去的失意,春秋代序的怅惘……当作家的情操和作品的精神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渗入学生的灵魂深处时,他们也就能建立起健康的道德感与审美感,树立起高尚的人格。
第三,教学设计策略——创设“体验型”课堂,让感悟走向深刻。笔者认为,体验型学习不仅对学生的感性学习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故可从以下六个层次进行操作:1.以摹读求体验,以声品情。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模仿生活中的人物原汁原味地诵读,力求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作品中流露的情感,以得到最直接的情感体验,进而感悟人生的价值,完善自我的价值观。2.以视听求体验,以画动情。多媒体可以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语文教学中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的内容、难以描述的意境等呈现在学生面前,达到形象、生动、有趣的效果。这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以游戏求体验,以玩促情。苏教版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可以采取心理游戏的体验方式,如教学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就可以设计盲写的体验方式,这次游戏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使之对残疾人的态度有了深刻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懂得了珍爱自己的生命,并对给予自己健康的上苍怀有感恩意识。4.以联想求体验,以想激情。即对课文略写部分进行扩充想象,结合文学作品的“空白”艺术进行适当补白,利用诗歌创作跳跃性的特点进行细节描写训练,结合课文某个细节创设情境、链接生活,让学生在例举中感悟、表达中述情等等。5.以表演求体验,以演悟情。苏教版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可以采取表演体验的学习方式,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文,本身就是莎翁的经典戏剧,表演性很强。因而表演方式可以说是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情感、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鉴赏能力的最佳途径。6.以思考求体验,以问引情。设置具有广阔性、深刻性、批判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辩论中扩展理性思维的空间,在思考中求得崭新的人生体验,是体验型课堂教学策略的重要手段。如《十八岁和其他》,笔者结合文本内容设计了如下问题:诸如面对步入十八岁的孩子,作者的心情怎样?文中哪些语句表明了他的心情?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谈谈你读书的苦与乐,想想它们一定对立吗?为什么?这些问题既源于文本,又链接学生的生活,促使他们以思考求体验,得到对亲情的深刻感悟。
笔者从以下三方面来具体阐述:
第一,“民族”作为人文建构第三个维度的原因。任何个体都从属于他的民族,其精神气质必须以其民族性为前提。在教育领域,必须有一个学科承载起完善与提升民族人格这个伟大使命。在所有学科中,语文的民族性是最强的,唯有语文能担当起这个任务,语文也必须担当起这个任务才成其为语文。我们应该把语文定义为一个民族的人学,让它承载本民族的文化传承,涵盖本民族的思想内涵。教育成功与否,应该看培养出来的人是否具有本国本民族特色,在我国,即是否“中国人”。此处,中国人不仅是国籍概念,更是民族概念。如果中国的学生都能通过教育让自己“中国人”身份鲜明地表露出来,这样的教育就是成功的。语文课程和语文教科书应当有这样的意义。汉语是川流不息的生命,在这条生命的河流中,我们的生命形态理应是“中国特色”的。
第二,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蕴含的民族观念的内容。
可分为以下两类内容:1.民族精神。首先要爱国爱家:苏教版必修三的“祖国土”专题系统地传达了这一要求。如祖国北方原本充满了生命的绿色与炫目的光辉,而在诗人艾青眼中却是一片暗淡的灰黄。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着中国,使中华民族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但艾青相信,“只要用这言语与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相信这样一个古老而坚强的民族永远不会灭亡”,浸润着对这块神圣土地的深沉而执着的爱。其次要学习古人的高尚气节和忧国忧民之志。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用文本诠释了古人的气节之美与忧国忧民之志:如屈原的《离骚》书写着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其他诸如辛弃疾以廉颇自比,表达年纪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文天祥以磁针南指比喻自己国难当头时锐身自任的气概、坚贞不渝的节操和以死报国的决心……这些都让缺少阅历的高中生们在狭小的课堂里感受着先祖们的伟大民族精神,虽不能 “行万里路”,却在“读万卷书”中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2.民族文化。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名家辈出,佳篇如林,让学生在诗海词林里漫步,陶冶性情,提高精神素养,拥有审美的享受和再创造的愉悦:“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透着唐代大诗人李白冲天的豪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流出了杜甫隐隐的同情之心;还有宋代著名的诗人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人的满腔爱国热忱,至死不渝的爱国情结,以及民族英雄岳飞的一曲“怒发冲冠”,至今还使每个中华儿女为之振奋。诗人们以其诗心圣情,演绎着一幕幕活的社会剧,把他们对现实的感悟,对社会的困惑,以诗的形式流出,让无数的学生来吟咏、享受、审美、想像和再创造,感悟出古人的智慧和襟怀、文化心态和思维方式,也让民族文化在语文课本中绽放,吐露芬芳。
第三,教学设计策略——创设探究型课堂,激发民族情感。对于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体现民族性的文本,笔者认为创设探究型课堂是一条高效之路。探究型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探究式课堂。具体分为以下几点:1.激趣引题,自学探究。2.解疑引导,合作探究。3.总结方法,实践探究。4.激励评价,深入探究。以第4点而言,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综上,探究型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由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决定的,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不要设框框捆绑住学生的手脚,每步探究都应敢于让学生尝试,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并且持之以恒,相信必定可以使探究型课堂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以专题版块组元,以人文话题统领,为高中语文课堂带来一缕清新之风,带来生机与活力。笔者才疏学浅,以苏教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课本为主要研究对象,仅从生命、情感、民族这三个维度探讨其人文建构以及相应的教学设计策略,期望借这样一个研究语文课本的新视角和切入点,探索语文课本的人文教育使命。
[1] 张中原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P78.
[2] 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编写组.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介绍[J].语文教学研究,2005(4).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