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龙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柳州 545004)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具有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的特征,所培养的毕业生必须与就业岗位之间“零距离”。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决定了高职学生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必须做到与企业文化相适应,与企业岗位零距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不可忽视企业文化的存在,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高职院校文化怎样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融合的途径有哪些?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也是如何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问题。
高职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所进行的职业教育,它主要是指在完成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围绕相应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组织教学,以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立即顶岗工作[1]。高职院校文化就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在具有校园文化的属性同时,又有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校园文化,这是由高职教育的特性决定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2]。高职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具体形式,是高职院校师生共同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反映高职师生共同追求、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学习生活方式的总和,高职院校文化相比较其他校园文化更多地表现出职业性特征,在文化中更多地融入了职业特征和职业素养。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是指企业中一个分部的各个职能部门或地处不同地理环境的部门所有的那种共通的文化现象[3]。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认同的价值观、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企业精神等,对企业员工思想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
作为社会文化亚文化的高职院校文化和企业文化,虽然在文化的内容、特点和形式上表现或有不同,但就功能来说联系很大,都具有感染人、教化人、规范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功能。高职院校的教育属于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服务于生产一线的高技术职业水平,高职院校这一教育定位要求高职教育融入社会,毕业生与企业零距离。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高职毕业生与企业之间距离还很大,毕业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因不能满足企业要求最终离开了最初就业的企业,甚至有的毕业生一个月连续就业失业好几次,就职好几个企业均不能适应。例如柳州师专教育与心理科学系心理咨询专业毕业生就业统计,初次就业率为92%,毕业一年统计,失业的占28%,交换工作的占78%,交换5次以上的占65%。高职毕业生离开企业,频繁跳槽的原因除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很大一部分是不适应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各种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制度文化、管理文化和经济文化,高职院校文化是以教育人为主的教育文化,两种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毕业学生很难马上适应企业文化要求,只得选择离开企业。
为了有效应对高职毕业生因不适应企业文化离开企业的这一现象,有效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高职院校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融合。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一定要紧密联系企业,依托企业,不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培养企业需要,毕业生适应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学院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高职学生成才的内在需求,将企业的职业特征、职业技术、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融入校园文化中,实行开放式办学理念,通过行业、校友、实训基地、合作办学等渠道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建立与企业文化高度衔接的校园文化。学生通过这样的校园文化的熏陶,能够对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知,对企业文化的精髓能早点建立认同感,能够在毕业时自然融入企业当中,较快地完成角色转换,在最短时间从“学生”变为“企业员工”,实现高职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的目标。
高职院校文化融入企业文化,汲取企业文化的优秀成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是工学结合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企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具体途径有很多,本文从智力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面对融合的途径进行了探索。
注重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高是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智力层面融合的重要途径。面向市场,企业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量业务知识扎实,业务技能过硬,具有一定法律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以此为导向,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本行业所需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业务素养和实际动手能力,有一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要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学院就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与企业一道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师资应以企业或者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为主,学校教师负责学习组织、课后辅导、理论知识教学等工作,企业师资负责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使用人企业与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结成共同体。学生根据企业人才要求,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交替学习,把教、学、练结合起来,教学空间延伸到企业机构,让学生零距离接触、了解、学习企业文化。同时,强化学生实训和实习,突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学生通过职业技能训练,通过感受、模拟、维护和制作等活动,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了解职业岗位,升华职业情感。通过这些具体的举措,学生系统地掌握了企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提高了学生岗位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理解并接受企业文化,也真正实现了学院文化与企业文化在智力层面的充分融合。
对高职学生的教育,在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作为精神文化的思想教育对高职学生的发展不亚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教书先育人,表明德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德育是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的有效途径,是高职学生发展不可逾越教育内容。
学院在教育过程中把企业文化融入学生日常教育,以此让学生自己去充分感受和体会,把企业文化内化为自觉行为。吸收借鉴优秀的企业制度来制定学校学生行为规范,把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融入教育内容中,用企业的诚信、守纪、团结协作、敬业进取等精神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强化和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和职业意识;通过讲座、报告会、企业文化论坛、企业文化月等活动促进校企文化互动和融合,对在校学生进行企业价值理念、品牌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等企业精神文化的教育。通过以上的举措,最终树立起高职院校开放的文化,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精神层面的融合,有效促进准企业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和企业机构一同进行人才培养,实现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科学高效,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市场发展需要,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隙衔接。
企业机构进入学校,实现校企联合,确保高职院校办学方向。校企联合,企业可以在联合办学学校召开“订单式”人才培养信息发布会,向学生介绍自己企业的文化和人才需求标准,学生与企业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企业机构与学校、学生分别签订协议,学校把企业机构订单培养的学生组织成单独班级,学校根据企业行业要求,与企业机构共同协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对订单培养的学生根据不同岗位部门需求实行顶岗实习,从事实际岗位工作。企业机构对订单学生实习实行“学徒式”培养,每位实习学生都由一位和多位师傅进行业务指导。订单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清楚了解本企业状况,领会制度层面的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融合企业制度文化方面很多,例如可以借鉴企业对员工管理的方式进行学生考勤管理,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和效率意识;可以借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考核,引入激励和惩罚机制促进学生学业发展;可以借鉴企业团队精神建设加强班级管理,促进学生日常管理和集体意识培养;可以借鉴企业的管理方式加强在校学生的培训,使学生毕业后更快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无论是企业机构与学校联合,还是学校制度植入企业制度,都是校园文化从企业制度文化层面的融合,是企业制度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实意义上的帮助。
高职院校在探索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就融合企业文化的方面要做到大力宣传,不断展示。展示企业文化可以把学生带到企业现场,让学生直观体验和感受企业的厂房布置、厂貌厂景、文化宣传,企业发展图片展等物质意义上的文化,使学生身临其境,对企业物质层面的文化有了“零距离”的接触;展示企业文化还必须在学生生活的环境中进行,可以做到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教室、食堂、走道、宣传栏、活动室等地方对具体有特色的企业文化进行宣传和展示。这些对企业的具体展示方式多有不同选择,但意义是一致的,这样的展示能够很好地宣传企业,促进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从行为上引导学生把企业文化内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规范,对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非常重要。校园文化通过环境营造、直观体验与企业文化接轨,是企业物质文化层面与高职院校文化的融合具体表现,对高职学生在意识形态上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才培养与社会生产同生共存,相得益彰。
[1]穆晓霞.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
[2]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6).
[3]约翰·科特,詹姆斯·L.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