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黛岚 潘秀
(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与提升策略
李黛岚 潘秀
(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结构失衡,甚至出现“贫血”现象;人文情感冷漠,自我中心意识强烈;人生价值困惑与责任意识淡薄。要实现大学语文崇高而美好的教学目标,必须彻底改变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不良现状,通过精选教材,科学地编排教学内容;科学安排教学程序,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改善传统评价办法,建立激励评价机制等措施,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人文优势,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生人文素养大学语文现状分析拓展对策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高等院校深化教育改革一项十分复杂而艰辛的系统工程,必须各方面通力合作,持之以恒地进行。文章就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与拓展对策这一问题进行重点探讨。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公元前11世纪的《周易》。《易·贲·彖辞》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历史学家张岂之对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有如下概括:一是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二是刚柔相济——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三是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四是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五是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六是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而今我们所谈的人文素养不等同于古典的人文素养。一个现代人,要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不仅仅要从传统文化中吸收养料,更有赖于对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人文艺术的了解与把握。人文素养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品格、气质、修养,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情感、人文价值等方面。
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知识结构失衡,甚至出现“贫血”现象。
前些年,教育界受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出现了削弱甚至取消人文教育的倾向。不难发现,人文素养偏低的大学生确有不少,很多学生对阅读中外文化名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反应冷淡,而对实用性强的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非常热衷。
(二)人文情感冷漠,自我中心意识强烈。
不论是面对老师,还是面对同学,不少大学生都很冷漠。表面上相敬如宾,感觉相处十分融洽,其实能够坦诚相待的又有几个呢?更不用说真诚对待陌生人了。公交车礼仪是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素养的。现如今,有些大学生,明明知道自己身边正站着一位老、弱、病、残、孕者,却装作没看见,两耳插着耳机,两眼望着窗外,只顾自己一个人舒服,全然不会替他人着想。
(三)人生价值困惑与责任意识淡薄。
面对就业或者职业选择时,不少大学生一脸迷茫,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然而不论什么工作,只要能够多捞钱,他们就趋之若鹜,完全受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思想的毒害。另外,不少大学生也很缺少担当,遇到事情能躲就躲,或者,一旦事情发生了,总喜欢寻找借口,却不去分析深刻原因,进而补救,以减少损失。
(一)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早在1978年全国各高校恢复大学语文课程时,就明确指出了开设大学语文这门课的目的主要有四点:(1)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2)传承传统文化;(3)提升精神文明;(4)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也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的人才。”
(二)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高远且美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由于在中学阶段高考指挥棒的鞭笞,老师、学生们只把语文粗暴而简单地当做获取分数的工具。在这种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下,语文积累了一身的病症,在大学里暴露得更加的充分。根据相关的调查,经过深入的分析与思考,我们认为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主要呈现如下几个特征。
1.面对大学语文学习,学生表现十分冷漠。甚至在大学生中间流行这样的观点:“语文,我打出生起就开始学了,学了十几年,也就那样。学与不学没什么两样。”
2.面对大学语文教学,教师呈现的是得过且过的苟且态度。在大学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是比较多的,但是安排的课时十分有限,加上学校领导不重视,很多大学老师也就理所当然地应付了事,根本不把它当做一项很重要的课题来研究。
3.面对大学语文课程,学校领导持着一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懒散心态。这就导致了教师、学生对大学语文的漠视。
(三)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人文优势,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要实现大学语文崇高而美好的教学目标,必须彻底改变上述不良现状,利用大学语文得天独厚的条件,充分激发它的人文优势,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1.精选教材,科学地编排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十分经典的文章,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很有启发和帮助。例如,屈原虽遭放逐,却赋成千古绝唱——《离骚》;左丘双目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遭受膑脚,仍修列《兵法》;司马迁虽遭宫刑之辱却凭顽强的意志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经典史学著作——《史记》……
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巨匠的苏轼,一生中所经历的苦难,绝非一般世人所能想象。先后谪居共达十余年,“乌台诗案”使他差点丢了性命,然而面对沉浮不定、变幻无常的人生,苏轼表现出超强的韧性和适应能力。在其诗文中,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归隐山林之念相交织,反映了他豁达的胸襟与人生态度。他的名作《定风波》中那种宠辱不惊、大彻大悟的人生哲学使世人叹服不已。正是有了这种人生气度,即使长期身居天涯海角,他也达观豁达地吟唱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要精选这样典范的大学语文教材,经过分析、解读,帮助学生增强心理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树立自尊、自强、达观、进取的精神。
2.科学安排教学程序,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文学是人生的精髓。哲学是气化的人生,诗是蒸馏的人生,小说是固体化的人生,戏剧则是爆炸的人生。文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经典文学对人的浸染更是润物无声的。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其著作《为什么读经典》中这样解释:“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他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3.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共同构成教育活动的三大要素。教育者是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所以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要多方调动教育影响诸方面的内容,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自己的教学。
(1)激趣先行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趋向,它是引导和维持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巴甫洛夫的心理学观点也认为,青少年的学习目的、意志和兴趣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对某件事情有着强烈的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并在实践中对其意义的认识逐步加深。所以教学时,首先,教师应巧设导语,激起兴趣。其次,应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诱导学习热情。最后,应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2)寓情于教
首先,教师要做个有情人。“无情不成文章”,同样的,无情不成课堂。其次,要以情激情,深度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以此感染熏陶学生。
(3)美育培养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他把柔和、优雅的情致表现得淋漓尽致,青年学生特别喜欢。讲授这类作品时,要通过朗诵让学生感受其意境美、音乐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给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感,讲授时,要深入细致地分析王维是怎样将绘画的技巧融入诗歌的创作中的。对那些有一定绘画基础的同学,课后不妨要求他们用色彩、线条构图,表现王维山水田园诗独特的意境美。陶渊明的田园诗,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让人不经意间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传递出作者闲适、惬意的情致。汪曾祺的《四方食事》是一篇关于饮食文化的美文,它为人们展现出一幅特定文化背景下有声、有色、有香、有味的生活画卷,让大学生在阅读中体悟到美就是生活的基本原理,从而启示他们创造生活、热爱生活和拥抱生活。巴金的《怀念萧珊》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悼念散文。作者对妻子萧珊的怀念十分深沉浓烈。尤其是陪伴妻子度过最后日子的那些情景,动人心弦,催人泪下,让青年朋友领略到人性美的巨大魅力。总之,大学语文中生活的美、艺术的美、思想的美应有尽有,简直就是一个美的宝藏。
(4)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新时代的教师还应该将多媒体技术移植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丰富课堂内容,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大学语文人文思想和精神的独特功能,以实现拓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教师应用的时候要慎重,切莫依赖。
4.改善传统评价办法,建构激励评价机制。
改变一试定前途、分数定命运的传统评价做法,形成多种评价机制。如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考试与考核、课堂评价与课外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总之,高等院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最有效可行的办法和手段,就是加强大学语文教学。大学语文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理应承担起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担。当然,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大学语文中的人文性教育还需要不断地充实、丰富和深化。
[1]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第九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崔新建.人文素质及其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3]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杭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赵四亮,李毅.浅谈高校人文素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
[5]游铭钧.论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6]李小琼.中国大学语文教材选文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7]赵飞.21世纪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新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2).
[8]杜文曦.大学语文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探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10).
本文为2009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09ZD015)——“《大学语文》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拓展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