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黑色幽默在《洛丽塔》中的体现

2012-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2年16期
关键词:亨伯纳博科洛丽塔

邱 畅

(辽宁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一、引言

在黑色幽默中,悲剧的情节通常以喜剧化的形式处理,反过来悲剧的形式又被赋予悲剧的内涵。在美国作家中,纳博科夫堪称黑色幽默小说的拓荒者。虽然其作品《洛丽塔》常被冠以情欲小说的头衔,然而小说中却充满着黑色幽默的色彩,在表面幽默的氛围下渲染人生的悲观与绝望,以苦涩的玩笑和嘲讽代替沉闷和严肃,以滑稽的冷笑揭示世界的荒诞。

二、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内容特征

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继承法国存在主义及荒诞戏剧的内容和基调,在揭露现实的同时,更加着力于刻画人物的内心感受,反映人在现实面前的彷徨与无奈。尽管如此,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并不是因循传统的手法描述主人公的意识流动和心态的发展,而是转而超越常人的思维,将悲剧的场合进行荒诞的处理,使原本处于悲剧场景中的人物处于一种哭笑不得的境遇之中,以病态的、自嘲的幽默显示他们对生活的无奈,对现实的愤怒和对生存的绝望情绪。美国黑色幽默作家已经完全偏离现代主义小说严肃认真的宗旨,抛开沉重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以事不关己的态度冷眼旁观悲剧的主角。因此,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脱离了常规现实轨道,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

(二)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形式特点

与传统的喜剧不同,黑色幽默小说的幽默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模式。在西方传统喜剧中,喜剧作品以假相掩盖事物的本质,从而造成事物形式和内容的错位,造成滑稽可笑的效果。然而,不仅黑色幽默小说中的喜剧成分是非理性的,而且黑色幽默小说嘲笑的恰恰就是理性的荒谬性,即以传统的喜剧效果打破传统的理性原则,总之,其价值观与审美标准与传统喜剧是完全背离的。黑格尔曾经指出:“形成悲剧动作情节的真正内容意蕴……是在人类意志领域中具有实体性的本身就有理由的一系列力量。”①由此可见,西方传统悲剧突出的是社会、家庭生活中的矛盾与对立,表现的是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和价值感。反之,黑色幽默小说的主人公在荒诞的现实面前严重脱节和错位,无法体现任何自我价值,甚至无法保障人格和人性。

三、《洛丽塔》中黑色幽默的叙事技巧

黑色幽默小说往往采取多种艺术手法来突出荒诞和超脱的内涵,《洛丽塔》恰恰是戏仿、互文性、拼贴画等艺术手法的杂糅。

(一)戏仿

戏仿是以现有作品的情节式特色为模仿对象,从而达到滑稽可笑的艺术效果。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兼具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中戏仿的特点,既有其“以艺术创造现实”的现代主义的一面,又毫不掩饰其“为艺术而艺术”的元小说、互文性的一面,使戏仿的形式空前多样化,既包括将某一历史人物或事件,其他文本的内容,或者其他语境中的人物、事物直接搬到现有文本中的借用手法,又包括表面上模仿文本的内容,借用文本的人物,主旨却在于颠覆其中的意义和传统的颠覆手法,甚至还包括对某一种小说模式的模仿。

在《洛丽塔》中,纳博科夫借用爱伦·坡的恋爱经历:坡对阿娜内尔的美好爱情变成了罪犯狱中的自白书,莎士比亚巨著中的宏伟意象成了自恋的享伯特自我吹捧的法宝。这种借用的手法以极端变形、夸张的笔法揭露现实的凶险与荒诞,突出现代主义以艺术再造心灵,再现生活的原则,借用以往的故事、人物和事件进行滑稽模仿,让读者意识到现代生活的悲剧所在。从表面上看,亨伯特似乎是一个诱拐犯;但从根本上说,似乎是洛丽塔诱拐了亨伯特,她出乎意料的成熟甚至让亨伯特有些手足无措,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犯罪的荒诞性和不确定性。这种对犯罪心理小说的戏仿增强了文本的不确定性和游戏性,而且增强了黑色幽默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二)互文性

互文性是指一种话语或文本与其他话语式文本的关系。黑色幽默小说的文本与其他文本及读者保持一种对话关系,小说中充满了各个文学时期的文学作品、思想理论、艺术形式、文化传统的影子,既显示出文本对其他文本的明显依赖关系,又与一个巨大的文化语境形成互动关系。黑色幽默小说依赖于从其他文本中汲取外延以扩大自身的内涵,形成与其他文本的明显的对话关系。从文本方面来看,洛丽塔》文本具有封闭性和语言性。作为黑色幽默小说,洛丽塔》既揭露社会现实的丑陋,抨击美国社会的种种恶习和美国堕落的教育制度,又在抨击中充满荒诞的幽默情节。在种种幻想的作用下,小说的情节严重失真,形成了一个与现实状况和真实感受大相径庭的小说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小说显示出极大的自足性和封闭性。

(三)拼贴画

拼贴画原指粘贴的绘画技巧。拼贴画中各个部分的内容单独来看是相对独立的,相互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在某一艺术效果下,拼贴画显示出它独特的视角和创意,并且无限激发思维和想象。文学上广泛应用的拼贴画是在作品中融入各种内容上不甚相关的片断,或者各种具有拼贴效果的内容。拼贴画在文学中的运用使读者突破了单一的思路,将文学的外延扩大到文化的范畴,大大扩展了作品的张力。纳博科夫文学作品中的拼贴侧重于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注重外部事物在人物内心中的影像。虽然纳博科夫的拼贴形式上松散,但其本质上都在为某一特定影像的主题和意义服务。在《洛丽塔》中,小幅的拼贴画镶嵌在文本之中,碎片情节在小说中时有出现。虽然形式上看似包罗万象,但其碎片都是在为一个主题服务。

四、《洛丽塔》中黑色幽默的小说形式

(一)元小说

元小说,又称“关于小说的小说”,即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是一面作为小说的策划者,塑造人物,叙述时间,虚构故事,以构筑自己的小说世界;另一面又充当评论家的角色,对小说的创作本身作出评述。黑色幽默的元小说一般采取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叙述本部小说如何成型的小说,这类小说以自我戏仿为手段,突出小说世界的“非真实”特点;第二种是关于先前小说的小说,这类小说对先前的小说或借用,或戏仿,使小说成为“前文本元小说”;第三种是寓言式元小说,这类小说调动现实、虚构与幻想,使小说脱离本身题材的束缚,成为承载种种符号的体系和虚构结构。《洛丽塔》属于第二种元小说的范畴,纳博科夫大量运用了美国诗人爱伦·坡的小说与诗歌,甚至还引用了《安娜贝尔·李》中的诗句构建“亨伯特和一位少女的故事”。作者甚至让主人公享伯特以爱德加·亨·亨伯特的名字登记住宿,扮演着诗人的身份。这种对先前作品的模仿使《洛丽塔》明显成为一部“关于小说的小说”。

(二)反小说

黑色幽默小说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摒弃了传统小说的严肃性、完整性,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从而打破了小说的疆界,成为反小说的先锋。

反小说大多淡化情节,甚至根本无情节可言,突出的是小说中部分片断幽默荒诞的效果。即使小说中有故事的成分,也不以故事发展为主线,而是以故事中的荒诞细节为重点,突出其黑色幽默的艺术效果。在《洛丽塔》中,享伯特与奎尔迪打斗的场面,虽然本该是一个血腥的仇杀场面,却因为两个人的互相扭打而变得可笑,又因为纳博科夫将亨伯特开枪射杀奎尔迪描述成似乎亨伯特在进行一次不经意的射击练习而变得荒诞,“我把丘姆(手枪)对准他穿着拖鞋的脚,扣动扳机,咔哒一声。他看着脚,看着手枪,又看看他的脚。我又试了一次,仍是糟透了,子弹弹出去,随着一声微弱的、幼稚可笑的响声,钻进了厚厚的粉红色地毯”②。这种滑稽可笑的情节弱化了杀人的血腥,看起来像是在叙述一场可笑的游戏,也像是在谈论射击演习。这样颠三倒四的描述是当时场景的混乱所致,是整个现代生活的荒诞使然,突出了纳博科夫“小说的真实”和“想象的真实”。纳博科夫着力渲染了在这样残酷的对抗下的喜剧效果,突出表现了这场感情的荒诞结局。

综上所述,《洛丽塔》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框桇,堪称黑色幽默小说的先驱,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

注释:

①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84.

②纳博科夫著.于晓丹译.洛丽塔.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72.

[1]Alexandrov,Vladimir E..Nabokov’s Otherworld [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2]Andrews,David.Aestheticism,Nabokov,and Lolita[M].E.Mellen Press,1999.

[3]Crown,Andrew Field.VN,the life and art of Vladimir Nabokov[M].New York,1986.

[4]Field,Andrew.(The)Life and Art of Vladimir Nabokov[M].,New York:Crown Publishers,Inc,1986.

[5]Field,Andrew.Nabokov,his life in part[M].New York.Viking Press,1977.

[6]Fowler,Douglas.Reading Nabokov[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4.

[7]Grayson,Jane.Nabokov’s World Volume 1,The Shape of Nabokov’s World[M].School of Slavonic and East European Studies,2001.

[8]Julia,Bader.Crystal land:artifice in Nabokov’s English novels[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2.

[9]Karen,Jacobs.The Eye’s Mind:literary modernism and visual culture[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1.

[10]Knoph,Alfred A..The Stories of Vladimir Nabokov[M].New York,1995.

[11]Nabokov,Vladimir.Lolita[M].Foreign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12]纳博科夫著.于晓丹译.洛丽塔[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亨伯纳博科洛丽塔
83岁的芭芭拉·亨伯特的梦想
The dream of 83yearoldBarbara Humbert83岁的芭芭拉·亨伯特的梦想
亨伯特的创伤自我
——《洛丽塔》的叙事心理学解读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纳博科夫:归去来兮松菊犹在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国内首次结集出版
迷失的美国丽人
——《洛丽塔》的成长小说解读
在选择中亲历死亡
——论《洛丽塔》中亨伯特的自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