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课堂教学中互动和生成实效性的思考

2012-08-15 00:42:55
文教资料 2012年13期
关键词:情感课堂教学课堂

张 亮

(睢宁县龙集中学,江苏 睢宁 221200)

“互动和生成”是伴随新课程实施而出现的新理念,它不但是大家最关注的话题,而且是教师不懈追求的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然而互动与生成往往是共生共存的。一方面,互动是生成的基础,另一方面,生成是互动的升华。对于生成的疑难问题或独特见解,教师或表扬鼓励、或组织讨论、或点拨引导,学生或认同性吸收、或选择性完善、或辩论性批驳。如何优化互动、促进生成以构建高效课堂,我结合教学实践,做了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找准切入点:创设情境,拨动心弦,立足主体性。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情动于衷、不悱不发”的力作。师生解读教材的过程是阅读主体与文本互动的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将课堂教学根植于学生鲜活的生活,以儿童的视野,探寻教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汲取儿童切身的生活体验,不失时机地创设生活化的实践情境,设计对话的主题,学生才会有真实思想的流露,才能成功地引领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诗意地生活”,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

找准切入点教师需要深入剖析作品,善于捕捉文本中宣泄奔腾着的感情激流、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在此基础上,重组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教学互动的目标和主题,才能产生引领学生互动的精彩预设,进行适时巧妙的价值引领,使课堂充盈着人性的光辉、流淌着生命的节奏和动人的旋律。

显然,教师的情感态度、言谈举止及课堂教学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互动,教师语言表达与情境创设往往构成了课堂教学的情感基调。例如沅丰坝中学的龙宇老师执教《“诺曼底”号遇难记》时,为了加深对英雄船长的理解,播放《泰坦尼克号》中人们在海难紧急关头逃生的片段。真实可感的惊险场面,成为语言文字的形象注释,有利于从音、画两方面来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又能“用足”该环节,先后要求学生“用自认为最恰当的词语形容船长”,“谈谈对船长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这样,教学就由对故事情节的关注自然而然地转变到对主人公船长的关注上,使“作品的情感、作者的情怀、师生的体悟融为一体,产生共鸣效应”。

二、点击兴奋点:巧于设疑引思,循循善诱,发挥能动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有效互动的起源,有疑问才能产生探究的欲望,引发解决难题的愿望,才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可是很多阅读课堂经常呈现出两极分化,要么没有悬念,没有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迷茫,没有各抒己见的争执,没有豁然开朗的欣喜,一潭死水,缺少生机;要么欢呼雀跃,情绪激昂,吵吵闹闹,杂乱无章,甚至全班处于失控状态。其原因可能是问题过细、过碎,缺乏思维深度,学生没有进行个性阅读、自由发挥的空间,也可能是情境富于趣味但缺乏智慧挑战等。对于这样的课堂不少教师通常显得“窘迫无奈”,学生显然收获甚少。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最佳状态应该是一个人的情绪处于“中性”状态,过于冷静和过于兴奋,都将影响学习的效果。要维持教学互动的良好氛围,就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奋,不断强化学生能动意识,自觉摈弃“等、靠、听、记”的消极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就表现在合理而有效地点击到学生愿意兴奋、能够兴奋的关键点和关节点上,从而保证学生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获得自己应该得到的发展。

因此,课堂设计应该“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以板块为主,粗线条,适时提供“大问题”,给学生的自我创造留足空间和时间,才能释放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知识、情感的多元汇聚、碰撞与融合。有效互动的提问重在引导,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尽量避免大量的一问一答和一问齐答的情况,否则很容易造成互动范围窄小、学习被动或互动失真,甚至造出“南郭先生”,形成乱哄哄的“课堂民主”假象。例如教学《藤野先生》时问“鲁迅为什么记得水户”,指向性就太强,学生的读书仅仅是一蹴而就的验证。再如“鲁迅为什么能记得日暮里”、“谈谈你读后的感受”、“孔乙己为什么没有名字,这说明了什么”等问题就具有模糊性,因为少了限制就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放开手脚从多角度突破,生成的可能性随即产生。

三、寻求发散点:捕捉灵感,合理生成,展现创造性。

课堂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交错纷杂的互动的“场”,是多元智慧的砥砺和碰撞的“场”,更是彰显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在交互过程中,学生往往就会在教师的不经意间,冒出一个“怪”疑问,迸出一个“怪”想法,教师只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意料之外的、稍纵即逝的课内生成资源,随时调整教学过程,拓宽教学领域,巧妙点拨,就有可能引发激烈的讨论、深刻的认同和广泛的共鸣,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使课堂变得精彩。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及理解能力的差异,在互动过程中,有时候难免出现偏颇。这种生成有的是良性的、有积极意义的;有的是不利于教学进程推进的。对于积极的生成需要有效地利用;消极的生成就更需要智慧地控制。课堂违纪现象是常见的消极生成,这时需要教师使用多种暗示手段有针对性地控制,如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加重的语气等。

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应付“节外生枝”的本领,敏锐、机智地去抓取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散点。首先要对“不期而至”的信息迅速判断其是否正确、有无价值;其次,要巧妙回应学生抛出的“球”,是一两句话巧妙点拨、组织讨论,还是顺应学生的思路“再生新枝”,继续将课堂引向深入?例如康成中学的单咏梅老师执教《松鼠》时,有学生说:“我认为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话是这篇文章中的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她果断组织讨论,在学生相互争论的过程中,他们能从个人阅读的感受、从单元的主题、从比较阅读、从作者生活的年代、从文章的体裁等诸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结果是见仁见智各不相同。虽然那节课没有答案,但是师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的阐释和交流。

总之,教学互动应该是有序的,有序才能有效。对偏差,通过负反馈引导学生补救;对优势,通过正反馈引导学生扬长。只有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才能应付自如,促进精彩生成。能性,互动生成才能应运而生。

当然,课堂开放了,学生畅所欲言了,有时候难免会信马由缰,离题万里。例如马路涛老师执教《范进中举》时提问:“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是为什么?”一位学生不假思索便举手回答:“女婿衣襟皱了不好看,没面子。”马老师没有立即纠正,而是让其坐下与同学交流,结果该生很快再次作答:“文章前后对照,鲜明对比,作者以此细节无情地暴露了胡屠户爱富欺贫的丑恶灵魂。”他也因此惹得满堂哄笑到赢得全班的掌声。可见,只有宽容学生的“跑题”,耐心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轻易加以嘲笑与否定,允许学生改正,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讨论、争论、辩论,展现童心、童真、童趣,才能使师生达到共识、共进、共发展的境界。

因此,教师要从心灵深处平视学生,摈弃严肃、古板、急躁与斥责;以微笑、亲和、耐心与鼓励取而代之。教师要从教学的主角转变为平等的首席,根据学生心理、情感、知识的需要,适度地等待和巧妙地点拨,不断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在吸收中批判的能力,尊重并激励学生尽情彰显自我,合理进行多元感悟。

教师还要具有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把握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和结构性的强烈意识和较高能力。教学不但要善于放开,还要善于收拢;不仅要发散,还要进行整合;不但要帮助学生实现教材知识总量的增值,而且要引领学生形成知识的序列和结构,产生“附加值”,“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总之,和谐互动、自然生成的课堂应该是师生智慧碰撞、心灵交流、合作探究的家园,这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辉,读书而不“唯书”,尊师而不“唯师”;这里学生的认识不断提高、体验不断丰富、情感不断升华,他们拥有了创造的机会,获得了全面的发展;这里不再是知识的交易所,而是洋溢着生命的色彩,富有活力与魅力的乐园。

四、形成整合点:张扬个性,鼓励多元感悟,增强批判性。

受传统的“师道尊严、知识本位”的思想影响,课堂生活中依然存在“唯书”、“唯师”的倾向,使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关系失衡,学生处于被支配、被控制的地位。然而,教师和学生只有知识的“先知者”和“后知者”的不同,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只有课堂呈现和谐愉快、自然放松、亲切温暖的精神氛围,洋溢着平等、民主的精神气息,学生才能充分感受到心理安全与精神自由,才能有质疑问难的勇气,才能进行一种积极的、融洽的、持久的沟通,课堂才会充满无穷的可

[1]孙朝仁主编.让教学更高效——策略创新让教学事半功倍[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230.

[2]周成平主编.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5-220.

[3]赵国忠主编.有效教学最需要什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5-230.

[4]李冲锋著.课堂教学应变:案例与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5-62.

猜你喜欢
情感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24
美在课堂花开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8
失落的情感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