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义兴
(中共丰顺县委党校,广东 丰顺 514300)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创作于“五四”运动之后的一部中篇小说,《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伤害的农民的典型形象,揭露了中国农民乃至整个人类所具有的“精神胜利法”的劣根性。辛亥革命已经走过100多年,研究阿Q形象仍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把握应着重从人物性格特征的角度进行分析,本文从阿Q的性格特点及产生的根源进行探讨。
1.阿Q的性格特点
1.1 自欺欺人,自我安慰。
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现状,活在幻想中,用白日梦这种自欺欺人的方式以达到心灵安慰的目的。与人发生口角时,他会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对未庄的居民,他全不放在眼里,因为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而事实上,谁也不知道他的先前是什么样,至于他的儿子,那更是虚幻的未来,他连个妻子还没有呢。这就是阿Q,他看不到自己现状的艰难,而活在从来没有的过去和根本没有可能到来的未来里。
阿Q在戏场被人抢了钱,这次他似乎很不得意,说让儿子拿去了也不甘心。于是他伸出了自己的手往自己的脸上打了几下,仿佛打人的是一个人,被打的是另一个人,自己于是心安理得地睡去了。他竟然以能自轻自贱而得意,甚至以作践自己,用力打自己耳光来反败为胜。
阿Q想参加革命,可是假洋鬼子不答应,自己很失望。可转而又想:革命是要杀头的,让你们革命,统统杀头。临刑前,阿Q在认罪书上画押,想画得很圆,可是没有成功。于是转而又想,孙子才画得很圆很圆的呢。
阿Q就是这样以欺骗自己的方式来达到安慰自己的目的。阿Q从来没有真正胜利过,可他又总觉得自己是胜利的。他就这样活在幻想中。
1.2 忌讳缺点,死爱面子。
阿Q的悲剧在于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剧命运,他没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思想与行动,因而他只能长期生活在悲剧中。
阿Q最忌讳别人说他的癞头,忌讳到十分可笑的地步,有时还说别人不配,仿佛癞头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别人都知道他有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故打他时就让他自己说:“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阿Q越是死爱面子,放不下面子,就显得越没面子,越滑稽可笑。作者采用这种欲抑先扬的艺术技巧,把阿Q的这种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1.3 欺软怕硬,欺善怕恶。
把自己的痛苦与不幸转移到他人身上是阿Q的常用伎俩,也是令人生厌的地方。他在被人欺负之后,把痛苦转嫁给和自己一样不幸的王胡、小D、小尼姑身上。
被人打了,不想到报复,却去找王胡斗气;被赵太爷打了,不敢反抗,反而自欺欺人,自我安慰;被假洋鬼子打了,以调笑、欺侮小尼姑博得闲人们的喝彩而为“晦气”的自己报了仇,轻松得飘飘然似乎要飞去了;因“恋爱的悲剧”被赵老太爷“炒了鱿鱼”,他没有怨恨赵老太爷踹了自己的饭碗,却迁怒于比自己命运更加悲惨的小D。他发怒时,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整个就是个无赖。阿Q其实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也看不清,更看不懂社会。他被赵太爷等人欺侮、损害,却不敢反抗,反而拿王胡、小D出气。他不知道是谁让他如此贫困,是什么让他如此难堪,从而来推翻它,改变它,而只能从损害别人那里取得一点心理慰藉,一种心理平衡。他空虚无聊,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乱飞乱撞,飞到肥肉上能咬上一口,飞到苍蝇拍子上那小命就危险了。但他也很狡猾,通常见了危险就想法子逃跑,遇见好事他才会迎上去,就像一个奴才逢迎主人一样逢迎着那个社会。
1.4 麻木,健忘。
未庄是旧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赵太爷、钱太爷等是极少数的封建地主阶级,赵白眼和赵司晨可算作自食其力的中农,阿Q、小D、王胡等是贫苦农民。赵太爷是未庄这个封建小王国中的土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对农民实行专制统治和严酷剥削。阿Q的恋爱悲剧则描写了这个土皇帝的威势和贪婪,以及封建王国的人际关系。阿Q向吴妈求爱,只因吴妈是赵家佣人,赵太爷便使吏役地保受命连夜赶到土谷祠,教训阿Q,说他“简直是造反”。阿Q不仅被赖去了工钱,榨去了破布衫、破棉被、破毡帽,而且“从此不准踏进赵府的门槛”。尽管如此,阿Q却不敢反抗,统统接受了赵太爷开出的条件。赵太爷是骑在他头上作威作福的封建压迫者,但他却似乎没有感觉到。他的麻木出乎人的意料,他的健忘却更让人吃惊。被别人打过很快就忘了,喝一碗酒后便睡着了,就像了结一件事情一样感到轻松和愉快,可见阿Q受封建思想毒害之深。封建统治者不仅从身体上去摧毁一个人,而且从精神上去打垮一个人,让他精神崩溃,让他失去信心,成为顺民、良民,因此实行愚民政策,让农民心甘情愿做他们的奴隶。阿Q就是这样的顺民、良民,他麻木了,也习惯了。
以上的这些特点,人们习惯上称之为“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的地位,但不敢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妙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精神胜利法”是阿Q得到心灵满足的法宝,当他被别人欺侮时,他就会拿出自己的法宝来,从虚无的精神世界中来获得心理安慰。
2.阿Q性格形成的根源
2.1 历史原因。
2.1.1 封建思想对封建农民的影响
当阿Q调戏了小尼姑之后,小尼姑骂阿Q断子绝孙。这时阿Q想:“不错,应该有一个女人,断子绝孙便没有人供一碗饭,……应该有一个女人,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若敖之鬼馁而’,也是一件人生的大哀,所以他那思想,其实是样样合乎圣贤传的,只可惜后来有些‘不能收其于心’了。”
“阿Q本来也是正人,我们虽然不知道他曾经蒙什么明师指授过,但他对于‘男女之大防’却历来非常严;也很有排斥异端——如小尼姑及假洋鬼子之类——的正气。”
从以上两段引文可以看出:虽然阿Q只是个农民,是个文盲,但他却知道“男女之大防”“男女授受不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封建社会的纲常伦理,可见变了味的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的封建思想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封建统治者把一批批学者的思想扭曲之后大肆宣扬,以达到“愚民”的目的,人变为奴隶,让他们忠于朝廷,忘记反抗。
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的积淀,变了味的孔孟思想早已渗入了人们的骨髓。作者借阿Q这样一个没有受过正统教育的农民来表现封建文化对人们心灵的毒害,可见吃人的礼教和封建意识对中华民族的危害之深。
阿Q也同样用这种精神武装了自己,从而形成了上述的性格特征。由此看来,阿Q是个农民,而又不仅是一个农民,他是被封建思想扭曲了人性的奴隶,是一个长期以来被“正统”思想异化的躯壳。
2.1.2 农民在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地位
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农民一直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生活穷困,社会地位低下,长期挣扎在死亡线上,而且受着上述封建思想的愚弄。这种“精神胜利法”正是贫困低下的可怜农民的幻觉,只不过这种幻觉不是一时一人的偶然行为,而是在长期贫困压榨下形成的群体的必然心理,并且这种心理代代相传,成为农民们自娱的方式,来维护他们最后一道心理防线,成为他们活下去的理由。
阿Q是赤贫的农民,毫无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任何人都可以欺负他。阿Q为了吹嘘自己,说自己姓赵,却被赵老太爷打了耳光,地保还榨去他二百文酒钱。他连姓赵的权力都没有,可他又无力去反抗,只能用自欺欺人的方式来缓解内心的痛苦:说是被儿子打了,以达到心灵的安慰。
阿Q要革命,可假洋鬼子又不准他革命,他只能换个角度想:革命是要杀头的。除此之外,他再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
鲁迅先生对农民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用自己锋利的笔解剖了阿Q式的农民的病因,又对阿Q式的农民寄予深切的同情。
2.2 时代原因。
精神胜利法已成为近代中国的一种社会思潮,封建统治阶级对列强侵略所造成的不断失败的处境日益麻木,无法清醒地正视现实,承认失败,奋发图强,为维持其统治,就产生了既以自欺,亦以欺人的精神胜利法。从农民自身而言,奴隶的地位和反抗失败的历史教训,也是产生精神胜利法的土壤。因此,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所以,阿Q又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
阿Q这一典型,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面镜子,可以在里边照出自己的某一部分特征来,具有深刻的针砭作用,这就是阿Q形象的重要典型意义。阿Q形象成为人物艺术殿堂中不可忽略的艺术形象,丰富了人物艺术画廊。小说进一步把阿Q放在民主革命风暴中加以考察。当辛亥革命爆发时,阿Q有做革命党的要求。因为阿Q这样的农民,到了自己活不下去的时候,性格必然有所发展,会从精神胜利法转为要求改善生活现状,取得温饱的迫切愿望。阿Q因过度贫困,很有不平,看见举人老爷、未庄男女害怕的神情,对革命“神往”了。土谷祠中的革命幻想曲,显露了他的革命要求。这是一种自发的反抗思想。一方面,阿Q从精神胜利到企图改变自己的地位境遇,而且还有在街上大喊“造反”和投奔革命党的行动。但另一方面,阿Q的革命思想中包含着农民式的狭隘报复,取压迫者而代之等错误观念。而且,阿Q也还不可能完全抛弃精神胜利法,例如在决定他生死的画押时,以“孙子才画得很圆”来自嘲等。阿Q死得冤枉,死得糊涂,他直到最后看见旁观者狼一样的眼睛,才开始对自己的处境有较为清醒的认识,而他的生命也就此结束了。可见,阿Q的糊涂隐含着清醒的认识,只是未等开发出来便被扼杀了。阿Q的性格是丰富的,除精神胜利法外,他主观、狭隘、保守,有农民的质朴、愚蠢,也沾有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2.3 个人原因。
阿Q不同于一般农民,他毫无产业,无妻无儿,是个完全的无产者,但他吃苦耐劳,又有着农民的朴实和愚蠢。
阿Q是个雇农,他不能像赵白眼、赵司晨那样有自己的土地和房屋。他所能有的只能是自己虚幻的内心世界。精神胜利法是他生活下去的理由。
阿Q也不同于《故乡》中的闰土,他孤身一人,没有父母,没有妻儿,一个人寄住在土谷祠中。他没有牵挂,有着充分的行动自由,所以他可以进过几次城,他可以有了点钱就到酒店喝酒。这些处境使他“沾上了些游手好闲者的恶习”。他可以无所顾虑地去参加革命,甚至于对死都并不觉得可怕。
3.阿Q形象的现实意义
3.1 阿Q形象的普遍意义。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农民的典型,从他身上可以看出当时农民的特点。然而,他又不仅仅是那个时代农民的典型,他身上折射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压迫下形成的农民的劣根性,甚至是整个民族的劣根性。
阿Q精神又是对那个时代统治者自欺欺人一面的强烈讽刺。在强敌面前,统治者束手无策,可他们又不愿承认自己的弱小,说敌人的洋枪洋炮是雕虫小技,说工业革命是不务正业。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看出阿Q身上也体现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弱点。所以阿Q形象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及深远的影响,他就像葛朗台、哈姆雷特等,成为世界文艺作品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对全人类有着共同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托尔思泰在读了《阿Q正传》后,不安地说:“周老先生在骂我呢。”人们读《阿Q正传》时,都自然而然、或多或少地发现自己灵魂中的丑,就像托尔思泰读了这部作品后所说的那样。
3.2 阿Q形象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阿Q形象有着普遍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在当今社会这一形象仍然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许多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并且一代一代地影响下去。文化和思想的革命不可能像政治的革命,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新中国已经成立六十多年了,封建制度已经作为一种制度被推翻了,但封建思想却植根在人们的灵魂深处,一时间难以消除,需要数代人的努力。《阿Q正传》对剔除人们思想中的封建意识,尤其是“精神胜利法”这种劣根性的作用还在发挥,而且将长期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打开历史教科书,我们时常发现,我们太多地宣扬我们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当然,我们的过去的确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但我们的“病根”更有揭露的必要。疾病不除,人就难以健康成长;历史的痼疾不能认识和改正,社会也就不能健康地发展。
阿Q独特的处境和身世增加了作品人物的典型意义,他不是一个脸谱式的人物,具有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一切形成了阿Q的 “独特的这一个”,从而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不难看出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卑怯、夸大狂、自尊癖、麻木、自欺性、与生俱来奴性、革命性,与他的善于投机等性格特点并不仅是阿Q所独有的,而且是国人灵魂深处存在的劣根性。
辛亥革命已经走过100多年。历史表明,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摒弃“精神胜利法”,就必须找到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正确道路和核心力量。实践证明,这条正确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核心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
[1]汪晖.阿Q的精神特征.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
[2]朱栋霖,丁帆,朱小进.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
[3]戴克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程(上).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12.
[4]李德尧.鲁迅早期重精神思想之再剖析.鲁迅研究月刊,1988,(12).
[5]朱德发.文学现代化首在创作主体意识现代化.鲁迅研究月刊,2000,(5).
[6]段波.论《阿Q正传》中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