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作品的人生哲理与现实意义

2012-08-15 00:42沈影红
文教资料 2012年12期
关键词:陶渊明艺术学生

沈影红

(广州市艺术学校,广东 广州 510520)

一、探讨陶渊明的人生哲理,提升现代人的人格魅力。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陶渊明的作品,如《桃花源记》、《归田园居》、《饮酒》、《归去来兮辞》等,这些作品是作者生活的缩影与思想的真实写照。陶渊明的人生历程是其人生哲理形成的基础。他出身破落仕宦家庭,自幼发愤读书,立志报国。他出身低微,受人轻视,为官多年,看尽官场的腐败,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在学习陶渊明作品的教学设计上,我采用以下步骤:(1)识记、理解;(2)赏析;(3)领悟;(4)反思。 首先对当时晋宋易代的历史背景进行相关的介绍,然后以艺术的手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再对诗歌由浅入深进行具体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其蕴含的积极意义,最后是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探究什么才是正确的人生观,如何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授课后学生领悟到陶氏的人生哲理:做人要有高尚的人格,要以正确的人生态度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并执著地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

陶渊明不屑名利与贪欲,崇尚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归园田居》中一句“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道出了作者对俗世名利的轻鄙,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更加强烈表达了他对自由、快乐的向往。另一作品《归去来兮辞》则表明他与名利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归隐后,他安贫乐道,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尽情地讴歌自己的田园生活,由此可见他在黑暗的社会里仍然坚持着高洁的理想和志趣。他在《饮酒》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表达了他心中向往的正是悠然自得的生活及恬静舒适的精神境界。当今社会,人们苦苦追求金钱、名誉、地位,往往却得不到幸福。精神与物质孰轻孰重?陶渊明的人生哲理已经给出了答案,参透这一点,能够帮助我们从世俗的所谓“成功”中解脱出来,寻找到生活的真谛。

历史上,文人一般鄙视劳作,看不起农人,不屑与他们为伍。但陶渊明却与众不同,他处处关心、尊敬农人,称赞他们淳朴、友善、辛勤的品质,并且以农家为友,关心农事,感同身受,真切体会他们的疾苦。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描写了劳动之艰辛,收获之不易。反观现在有的学生过着“五谷不分,四体不勤”,“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对父母长辈的付出熟视无睹,认为理所当然,毫无感恩之情。通过学习陶渊明的优良品质,学生能反思自己,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与付出,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

二、以艺术和生活为载体,领悟陶渊明的生活品位,开发学生真善美的天性。

在导入新课时,我查找背景资料,选取陶渊明作品的精华,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让学生们先“品诗文”。陶渊明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精神境界在其作品中多有体现,如《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及《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貌似简洁的词句把大自然的面貌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山水田园是如此优美,社会风气是如此和谐。“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此处的文字表述充满神秘感,让学生紧紧跟谁着渔人前行探寻。又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一个句子就把隐世的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语言简洁、凝练。“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读此句不禁令人感叹时光匆匆流逝,世易时移。

接下来是让学生选出最喜爱的作品“诵诗文”,大家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行表演。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现场气氛非常活跃。有的以古筝或笛子伴奏,有的以古典舞伴舞,有的用和唱等方式衬托朗诵者的表演,很有创意,艺术地再现了作品的意蕴,互动很成功。艺术是相通的,诗与歌、歌与舞、诗与音乐的结合,激发了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提高了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培养了学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艺术情感。

陶渊明热爱劳动,珍惜粮食。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写道:“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农民就是这样长年累月地劳动,默默耕耘,才能获得果腹之物。食物是来之不易的,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我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多观察社会,多参与劳动。为了检测实践效果,我布置了两个作业:(1)撰写劳动日记;(2)举办劳动摄影展。同学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有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从松土、播种、浇水、施肥、打虫到采摘,我都参与了,真正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与收获的乐趣。”劳动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身体,而且增强了他们的意志,提高了他们的修养和素质。摄影展真实地记录了他们的汗水和收获。有的同学还在照片中配上陶渊明的名句,构图非常精美。学生从五谷不分到初步了解多种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知道一些家禽的种类和饲养方法,还对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有了一些认识,课外收获颇丰。

陶渊明坦诚待人,珍惜友谊。他为人质朴、淳厚,观念上没有等级之别、贫富之分。他在《杂诗》中写道:“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朋友的深挚的感情。《桃花源记》讲通,村民知道渔人误入桃花源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在陶渊明的理想社会里,村民待人真诚、慷慨,处处洋溢着平等、快乐。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着竞争和压力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因为有了电话、网络看似近了,其实距离是越来越远了,同事朋友之间少了关怀亲密之情,倒是多了几分戒备,更有甚者,尔虞我诈、钩心斗角,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更别说是和陌生人。看看陶渊明,他在他生活的那个等级制度、门阀制度严格的封建社会里尚且能做到“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再看看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是怎么做的?那么,我们现代人的友谊可否也可以少些功利,少些世俗?如此一来,我们的人生岂不是更淳朴更快乐?

三、学习陶渊明树立远大的志向,积极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

陶渊明一生多有挫折,但他并不沉沦,始终保持奋发精神,努力争取实现人生价值。他在《饮酒》中写道:“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他以青松自喻,表现自己坚贞高洁的人格。我们在钦佩他这种不畏挫折、大胆追求理想的生活勇气之余,要学会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坚定不移地向自己的人生目标进发。

社会是纷繁复杂的,如何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每一个人都曾经思考的问题。我们且看陶渊明是如何看待的。《归田园居》有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有冲破羁绊的勇气,放弃为官的种种好处,重归田园生活。《移居》又云:“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在日常生活中,他真率旷达,从平凡中寻找天然的乐趣。“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遇事要学会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以平和、超脱的心态去面对社会不公与现实的迷惘。艺术学校的学生平时的专业训练和比赛任务非常紧张,比赛的失误常常出现,竞争那么激烈,学生难免会浮躁。“宁静致远”,只有像陶渊明那样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

四、探讨陶渊明作品的有效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教学的成效。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艺术学校学生的特点,我运用了下列几种教学方法。

1.演示法

演示法是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课件,指导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我校是一所综合性的职业艺术学校,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但古文基础相对较差,理解能力欠缺。我在课程导入时用演示的方法,把陶渊明的生平、所处历史背景、代表作简明、清晰地呈现出来,使学生感兴趣,边看边思考,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克服对文言文和古诗的恐惧。

2.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指的是老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和课外读物而获得知识、发展其自学能力的方法。我根据学生能歌善舞、熟悉乐器、会表演的特点,开展了“诵诗文”的读书活动,要求大家选取最喜爱的陶渊明作品,结合自己的专业并充分发挥艺术创意,进行朗诵表演,激发学生的职业潜能,为将来的发展打下文化基础。

3.参观法

参观法指的是老师组织学生到农村、自然界、工厂等地进行观察和研究,从而获得课外的知识。它能使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得到熏陶和教育。撰写劳动日记和举办劳动摄影展可使学生热爱劳动、关心农事。

五、结语

学习陶潜诗文,可使学生进入更深层面的思考,从人性的角度发掘陶渊明作品的人生哲理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学生喜爱他的作品,就如畅游在美丽的山水田园间,领略一份纯朴的农家风貌,体会作者的艰辛与喜悦,从而感恩自然,体察民生,懂得思考种种不平的现状。这样,学生的眼光就会从书本中从课堂中转向社会转向历史,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的思想。正如现代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美国的教育家杜威所主张的那样:批判传统的教育理论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主张,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三个命题是杜威教育理论的总纲领。作为艺术学校的老师,我们应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探讨有效的教学途径,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

[1]李惊涛.作为文学表象的爱与生[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2]吴彤.自然与文化——中国的诗画与炼丹.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04).

[3]张京援.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张宏.秦汉魏晋游仙游诗的渊源变化略.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03).

[5]海男.紫色笔记[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林之亭,朱梅福.西汉魏晋南北朝诗导读.黄山书社,2010,(6).

猜你喜欢
陶渊明艺术学生
你好,陶渊明
纸的艺术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学生写话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不为五斗米折腰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