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畅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江苏 南京 210046)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连续上升。加之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市场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其“周期性失业”直接影响了2009年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严重供过于求。一般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创造一百万个就业机会。但是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保八”,也仅仅能够为社会创造800万个就业岗位。我国高校2009年超过610万的应届毕业生数量,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631万人,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8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1]这无疑加剧了就业市场的不平衡发展。
在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的形势下,就业的难题似乎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面对严峻的宏观就业形势,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微观状况则只能用“焦虑”一词来形容。在上大学以前,学子们寒窗苦读,他们带着憧憬与美好愿望来到大学校园,然而毕业即失业的可能性随时降临己身,这不能不引起众多大学生的“焦虑”。如今这种焦虑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回顾近年来大学生毕业时的情形,看到更多的是学生们找工作时的慌乱与艰难,他们对专业已经无所谓,也不再关心户口,甚至对工资要求也越来越现实。“骄子”俨然变成了“焦子”。
面对国内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局面,社会上有些人把这种情况归咎于我国1999年以来全国高校扩招。殊不知,我国目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还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也远未达到过剩的程度。之所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从某种角度来说,只是与以往大学生就业相对容易而言,或者被一些就业观念的束缚而形成的。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到底源于什么?源于脱离社会实际情况,人力资源流动出现结构性失衡,人才培养模式不尽合理,大学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以及就业市场体系不够完善等。[2]一言以蔽之,乃是职业生涯辅导的缺失。
职业生涯辅导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确立人生目标、选择职业角色、寻求最佳发展途径的专门性指导活动。其目的是引导大学生通过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职业生涯辅导源于美国职业辅导运动。美国人帕森斯在20世纪之交,针对美国青年人离校失业情况,写就《选择职业》一书,并创办波士顿职业指导局。他第一次提出了“职业生涯辅导”的概念,并系统阐述了科学的职业选择理论,即特质因素理论。其后,舒伯的 “生涯发展理论”、马兰(Marland)博士的“生涯教育”[3]概念也相继提出。所有这些使职业生涯辅导逐渐成为现代西方学校教育与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其积极的影响。
毋庸讳言,2007年以前,职业生涯辅导在我国高校还是一个相对生僻的名词。职业生涯辅导的曾经缺失给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造成极大的影响。以往高校的就业指导主要侧重于即将毕业的学生,以突击教育、信息提供和宣传上级文件为主,具有实质意义的职业辅导较少,学校根本无法完成对大学生择业观、人生观和生涯设计的成功教育。众所周知,学生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是在毕业前短暂的就业指导中一蹴而就的。面对当下就业制度由原来的计划分配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大转变,如何把就业指导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愿望相结合,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将就业指导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根本上提高就业率,已明显成为高校面对的新课题。
职业生涯辅导对许多教育工作者来说,毕竟是一个相对滞后的工作,有关它的发展策略,笔者认为应该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职业生涯(Career)最初来源于拉丁文的“路径”之意,是个人生命的进程,结合每个人一生所扮演的角色,结合各种职业和工作、休闲等角色,表露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4]职业生涯根据其面对的主体的不同,往往衍生出“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辅导”两个新概念。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步入社会将从事的职业及其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5]就高校而言,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大学生。而职业生涯辅导,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立人生目标、选择职业角色、寻求最佳发展途径的专门性指导活动。此时,大学生变成了职业生涯辅导的受益者。古语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需要他们自己去规划,当然也离不开高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将伴随大学生的一生。他们只有接受良好的职业生涯辅导和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实现完美人生。
俗话说,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和高校工作者面对职业生涯辅导的全新课题,必须在观念上务求更新。对于大学生而言,“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也已变得不再合乎时宜,因为它恰恰反映了很多大学生找工作过于盲目,缺少职业生涯辅导。职业生涯辅导对于大学生,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当前一些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辅导仍存在一些误区,认为职业生涯辅导纯属纸上谈兵,简直是耽误时间,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必须要未雨绸缪,就是要先做好职业生涯辅导,有了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也更科学。如今,很多大学生在校时不能虚心接收职业生涯辅导,因而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毕业时匆匆忙忙拿着简历到处跑,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头来还会发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实际上,实施职业生涯辅导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调动大学生的求职主动性,使他们逐步理解学校学习生活与社会职业生活需要之间的关系;逐步学会依据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和增强未来择业、就业、从业与创业的职业素质与竞争能力。[6]
当前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辅导还存在另一个误解,即部分大学生把职业生涯辅导等同于职业选择,认为职业生涯辅导只是对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用人单位与大学毕业生之间双向选择的机会,是单纯的一份工作的寻找。其实,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包括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而职业生涯规划又应包括确定志向、评估自我、确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和内容、选择需要采取的方式和途径等五个步骤。[7]显然,职业选择只不过是职业生涯辅导中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实际上,大学生轻视或忽视职业生涯辅导的结果,必然是到毕业时发现自己知识与能力的缺乏。当今社会是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而良好的职业生涯辅导可以提升大学生应对竞争的能力,使自己能从容迎接和面对职场的挑战。
对于学校与教育工作者而言,虽然现在大学生就业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但并不意味着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求职择业可以甩手不管了。相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迫切需要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教育,因而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就业指导人员要增强意识,而且整个学校、社会、家庭都要树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教育意识,及大学生自我成才、自我管理的意识,促使大学生更新其发展观念,共同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恰当的辅导与规划。通过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使大学生自觉地将未来的就业压力转化为在校期间的学习动力。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体系中,要着重加强课程建设和辅导队伍建设。一方面,由学校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组成,各类人员从不同角度发挥不同作用,以保证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全程化。另一方面,要加强高校职业生涯辅导人员的专门培训,培养能够担任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的专家,设立职业咨询服务中心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负责对全校的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辅导教育与培训。通过建立职业生涯辅导队伍,彻底改变以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高校应不断突破传统的就业指导方式,一是把职业生涯辅导纳入学生的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就业职业生涯辅导的理论教育,使学生能够及早熟悉和了解职业生涯辅导理论。二是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协会”,由职业生涯辅导教师或相关人员组成,他们根据现行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进行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辅导,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的平台。三是开展系列论坛或讲座。通过举办系列讲座,邀请校友创业成功者谈创业经历,就业成功者谈工作经历,社会成功人士或专家来学校举办讲座,这既可以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补充和延伸,又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启发思路,增加感性认识。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学生之间、学生与单位之间、学生与成功人士之间的互动交流。四是将职业生涯辅导作为一项主题性实践活动开展起来,定期组织大学生深入人才市场去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及早了解就业形势,这样他们才能有切身体会,并能积极主动的同职业生涯辅导老师一起把职业生涯规划做好,让大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自己的经验,通过实践体验就业现状和社会发展形势,使他们由外在辅导转向内在自发的行动。
总之,大学时期是毕业起跑的助跑期,而职业生涯辅导乃是助跑器,它实施的好坏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指导意义。
[1]中国新闻网.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EB/OL].http://edu.sina.com.cn/j/2011-11-22/1031209534.shtml.
[2]杨邦勇.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对策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5):116-121.
[3]王焕勋.实用教育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816.
[4]王群.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研究现状与评析[J].商场现代化.2006(1):252.
[5]杨学斌.毕业生就业指导实用手册[M].北京: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社,2003:153.
[6]给未来建一个支点——“农村中学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实验项目调研侧记[N].中国教育报.2005-08-14(04).
[7]邱美华,董华欣.生涯发展与辅导[M].北京:心理出版社,1997:99.
[8]张想株.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事项结构之理论探讨[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