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静
(苏州大学 发展委员会办公室,江苏 苏州 215006)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捐资助学的良好传统由来已久,如解放前有陈嘉庚先生兴办的集美大学、厦门大学。改革开放后,慈善大家邵逸夫先生共向内地捐赠了34亿多港币,兴建了5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以逸夫为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等设施遍布中国各地。到了90年代,我国的教育基金组织开始起步并迅速发展,使得捐赠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捐赠金额在高校的教育经费中所占有的比例越来越重。但是,由于发展速度的过快,导致了多数的高校只重视如何更多地吸引捐赠,而忽视了后续的资金管理,使得管理观念,管理制度,管理方式都相对落后,影响了高校基金运作的可持续性。因此,如何有效的规范管理高校捐赠资金,使其在学校的整体规划发展中真正起到兴教助学的重要作用,是基金会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高校教育捐赠资金按照捐赠者来源地可以分为大陆、港澳台、国外三个地区,按照机构性质可以分为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企业、个人四大类。由于我国高校的教育发展基金会90年代起才相继产生发展起来,对于大部分的高校基金会而言,境内的捐赠占了绝大部分。
通常情况下,高校设立基金会接受教育捐赠资金的目的是加强学校与国内外各界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大学教育事业建设与发展,募集所得资金以奖励资助师生与改善校园硬件设施建设为主。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用途。
1.奖助学金方向
奖助学基金主要是奖励和资助品学兼优的在校学生和贫困生,这类项目对捐赠数额起点要求较低,操作简便,影响又相对广泛,所以在教育基金会中占有相当大比重,能够吸引较多的单位与个人参与捐赠。
2.校园建设方向
校园建设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此类捐款绝大多数用于新校舍、教学楼、活动场所的建设,校园景观的设置,旧校舍旧楼命名维修改造等。因为建筑物本身持久性比较强,因此能得到的更长久的名誉效应,所以往往大额捐赠者比较愿意做这种捐赠。二是仪器设备与图书资料的购买更新,此类捐赠的数额不限,多为关联企业的定向捐赠。
3.教学科研与重大活动经费
此类捐赠多为校友或校友企业、关联企业的捐赠资金,校友在学校生活和成长的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难忘的记忆,这种经历会使大部分人对母校产生深厚的感情,进入社会后此类母校情结就会强烈的表现出来,在其自身后天发展到有一定经济基础后,就会希望用某种方式报答母校,为母校发展做贡献。
近年来我国高校基金会发展迅猛,但是由于产生时间较短,没有符合国情的管理经验借鉴,各高校的基金会在资金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现金捐赠是现有高校教育基金会接受捐赠的主要形式,资产捐赠也有部分但数额与现金比较有一定差距。由于本身的情况的限制,通过在银行开设的账号来捐款和现场捐款这类形式为大部分高校基金会所用。
我国大部分高校筹集得来的资金只有一种存放与获利的途径,那就是存储在银行,收取微薄的利息收入,这样管理的实际问题在于通货膨胀率会使资金实际价值多少发生贬值,并且随着银行利率的不断下调,会导致了收益率逐年下降。
同时,由于法律法规的限制,我国大学捐赠基金投资领域有限,经营方式不够灵活,不像国外大学把捐赠资金作为资本来运作,通过投资房地产,投入股市或债券市场,存入金融机构获息等方式来实现捐赠资金的保值增值。
在我国,如何有效的对教育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仍是大家研究讨论的课题。目前来说,大部分高校采取的形式是集中管理,设置高校教育发展基金会三类的专门管理机构,来统一分配和管理捐赠资金。基金会身兼两职:对内是学校的一个行政机构,是学校机关部门的组成成员之一;对外作为独立法人,可以行使一部分的自主权。在这种状况下形成的管理体制是:法人通常为学校层面的分管领导,实际的日常运营工作由设立的秘书长一职负责。这样一来,日常的管理不可避免的带有了行政色彩,而且所谓的法人也只是个挂名的说法,高校基金会的财务通常委托学校的财务机构代管,资金的实际进出不能实时监控与管理,与通常意义上的独立法人机构的模式有所区别;基金会管理人员本身就是学校的工作人员,编制大多直接在学校,因为并不从基金会领取工资,这样就使得收入与募集捐赠的资金毫无关系,无益于工作人员积极性的提高。这种模式下很容易行成大家存在靠天吃饭、等着捐赠者上门的思想,是一种极为被动的发展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基金会事业是难有作为的。
信息的互通是捐赠者对捐赠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解的基本前提,这就涉及到了信息公开制度。信息包括年度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年度工作报告、管理费用、基金会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开展各类项目资金金额和使用进度等情况。信息公开的主要方式有:(1)在基金会网站上进行公布;(2)接受官方调查;(3)接受咨询。
在捐赠活动中,捐赠者很关注资金的使用情况、资金的增值情况、自身意愿的落实情况。而现实中,国内高校对捐赠资金使用有时不遂捐助者心意,这增加了捐赠者的疑虑和担忧。
加强高校捐赠资金管理工作,既要扩大募捐的社会基础和夯实募捐的诚信基础,增加募捐收入,又要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和改进资金的投资经营,实现资金保值增值。
如何在有限的社会捐赠资源中分的更加多的份额,是各个高校筹资活动的最终目标,而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速度加快,高校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也对高校提出了更上一层楼的要求。只有拥有敏锐的目光,及时准确地关注到可能成为捐赠的资金来源、数量与方式,同时在自身项目上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胜出。
1.将捐赠资金来源进行分类,有的放矢的设计个性项目
对于每年毕业后新成为校友的,可以组织小额的募捐活动;对于已经有所成就的老校友,可以与返校或有纪念意义的活动相结合,开展大额的筹资或者年度捐赠活动,并力求形成惯例。
2.集思广益,增加捐赠方式
随着社会改革和人们观念的转化,捐赠的形式已经不再局限于现金或者银行转账,各种不动产,证券基金,甚至是遗嘱等形式也逐渐被人们接受成为捐赠的产物。高校基金会应就现有的社会资产形式分别开发设计不同的项目,鼓励支持者们以各种方式向大学捐赠。
3.结合校内活动与时事,开拓筹资机会
高校应改变观念,大胆表达,在人与人交流不断密切与多样化的今天,各类学术研讨会、校庆、网络与电话捐赠等已经成为了各大高校和社会企业团体联系的重要途径。只有更好的将自己的优势体现,表达具体的资金需求,才能寻求到更多的社会帮助。
如何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这是一个高校捐赠资金管理机构的核心职能,专业化要求非常高。比较国际上先进的做法,未来投资管理可能有两个趋势:一是学习哈佛的模式,即由高校或基金会出面出资设立自己投资公司,聘请专业人才进行运作。以投资公司的名义运作和管理捐赠资金,这样比直接管理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更大的自由度。二是类似香港城市大学模式进行授权管理,即将捐赠资金的保值增值工作交给具有资质的专业投资机构或者职业的投资经理人。这种模式需要将资金的管理运作转交给第三方,因而在某些方面来说更能适应市场。但是委托方需要认真审查第三方的资历和信誉,注重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定期检查投资收益。
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高校基金会大多采取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虽然也是独立法人,但却没有能够脱离学校的行政范围,工作的开展需要依附于学校的领导,因而在考虑和看待问题时自然而然的站在了学校的角度与层面。但是,基金会此时的性质应当类似于中介机构,一方面是学校与受益人,另一边是捐赠资金所有者。捐赠体现捐赠者的意愿,反映捐赠者对学校的感情,对学校发展的预期,有时在客观上也反映了社会对高校的要求。因此,筹款活动应当尽量尊重捐赠者的要求,而不是单纯以学校为中心。基金会在开展劝募活动中,一方面,要将捐赠者的合理要求反馈给学校,比如希望高校将较强的科研实力与捐赠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供相应的服务;另一方面,要学校的发展规划向捐赠者传达,引导其找到符合捐赠要求与学校发展之间的结合点,最终达到捐赠者与学校的共赢。
捐赠者是倾情倾力为学校发展做贡献的人,他们希望看到投入后的产出,看到捐赠资金给学校带来的发展变化,他们关注学校的所想所需,也关心他们所捐赠资金的使用和运行是否如约如愿,预期效益是否实现。因此,要重视对已捐赠者的反馈与后续服务工作:首先学校必须打动捐赠者的心,要让其看到对于捐赠资金的去向,学校是有完整完善的发展规划的,并且要让捐赠者相信,学校有能力也有信心将资金使用在需要的或者目标的方向上;其次,在对捐赠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必须兑现宣传时的承诺,须及时地向捐赠人汇报捐赠款使用情况和获得的各种效益,做到每一分捐赠资金的使用都合法合理合情。只有保持沟通与交流,让捐赠者确切体会到了学校的用心,看到了实际的成效,捐赠者才会更有可能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出更多的力。
[1]陈秀峰.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资金分配现状与效能[J].教育财会研究,2008(3):3-11.
[2]范文亮,顾玉林,戴志敏.教育捐赠资金价值化管理模式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7(5):20-25.
[3]何晓梅,张大方.高校应积极发展大学教育基金会来争取更多的社会捐赠[J].高教高职研究,2007(4):9-10.
[4]黄争舸,瞿海东,邹碧金.关于改进和加强大学捐赠基金管理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3(4):15-18.
[5]雷旭东.关于高校捐赠基金科学管理的若干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03-105.
[6]陈浩,范文亮.基于微观视角的大学捐赠基金管理与风险防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9(1):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