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培养

2012-08-15 00:51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素质大学生

樊 星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随着大学的扩招,越来越多学子有机会踏入高等学府的大门。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我国大学生的人数与世界上的教育大国开始不相上下。然而高校的扩招也带来一系列相关问题,学生人数剧增与师资力量相对滞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同时日益开放的社会语境,尤其是网络等新兴媒体的突起,言论的自由也日益彰显。然而,在消费主义、精英主义与民间话语的三权分立下,话语权也越来越难以实现,由此,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必然面临着比过去更大的威胁与挑战,其素质也出现了良莠不齐的局面,提升大学生素质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是大学生的过于活跃,表现出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偏激,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心理素质的脆弱,同时,当代大学生在一味追新逐异中,还释放出一个不良的信号——放松提升自身文化素质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素质是全社会所关注的一个热门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是任重道远。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评价呈现为众生喧哗的状态。无庸置疑,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明显不如上世纪,诸如“垮掉的一代”、“迷失的一代”等负面评价也甚嚣尘上。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不仅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提升民众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主要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文化素质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身体素质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对身体作了知识谱系学的考察,他认为“身体”从远古开始便已是被禁闭、限制和操控的对象,无论是因宗教而来的禁欲主义,因现代医学而来的解剖与征服,还是因应法律、军事、政治、经济及社会阶级等需要而设立的体制,对身体无时无刻不赋予各式各样的管理。身体存在的价值是功能性的,尤其是用以传宗接代,繁衍子嗣,延续人类族群生命,甚或集结众人身体的力量用以保家卫国,对抗外侵。论者主要是从身体的话语流变角度对其进行追踪溯源的考据,认为人类的身体从来都不是自由的个体的命题,而是伴随着权力的威压。但毫无疑问,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个体存在并健康发展的前提,身体的存在的首要价值是功能性的。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个人身体素质却较为疏忽懈怠。在经历过高考的重压后,大学生一进入象牙塔就开始全部释放青春期多余的利比多,这往往是以放纵身体为代价的。诸如“早晨从中午开始”、“九三学社”之类调侃大学生生活习惯的言谈在高校流行语排行榜上居高不下。然而一到考试时期,学生们则全力投入,丝毫不计健康成本。受教于西方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学者石毓智在《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中对中西方教育进行了综合全面的对比,他在该书的前言部分写道:“哈佛大学的所有大图书馆,每天最早8 点开馆,最晚12 点闭馆,怎么可能有凌晨4 点学生在图书馆学习的场景?……高度疲劳的学习,不仅难以有什么成效,而且会危及健康。”一方面是过度地放松自己,诸如通宵熬夜上网打游戏、看电影,如嬉皮士般放浪形骸;一方面则是考试来临之际,不舍昼夜地学习,为学分而埋首耕耘。

那么如何提高身体素质呢?首先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与作息规律,同时要坚持锻炼。时下,大学新生在军训中时而因体力不济而身心受厄的各类报道并不少见,这诚然是中学一切围绕高考指挥棒运转而疏于锻炼所产生的后果,因此大学阶段,经常有意识地锻炼身体非常重要,老一辈革命家如毛泽东年轻时经常洗冷水澡,以此磨练自己的意志,这也是他后来能在长征中经受住艰苦生活考验的原因,甚而他在70 高龄能够横跨长江。这应当引起年轻的大学生们对身体锻炼的重视,好的身体素质也会对心理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是提升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

二、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心理的承受程度,每个人天然地有自身的心理素质,有人天生比较乐观,有人比较郁闷,还有的比较冲动,也有人比较淡定。当然,个体的心理素质不是单向性的,更多地呈现为多面性。现代人的压力都非常大,压力越大的时候人生面临的挑战也就越严峻,今天大部分人的心理素质常常处于“亚健康”状态,因为竞争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了过去。

当今学生面临着“三座大山”。应试教育的压力为第一重压力。这种压力越来越低龄化,甚而从幼儿园就已经开始。应试教育的压力长时间地使所有“在场者”处于极度的焦虑状态,即便名人也无法避免。中国有不少当代作家曾撰文表达对子女升学考试的压力,池莉曾感慨道:“中国的教育,眼见得对于目前没有益处,对于将来没有益处,实在是一个大荒谬。”[1]蒋子龙也写过自己陪女儿参加高考的经历。[2]莫言也不乏此言论。直至今日,许多教育工作者希望扭转这个势头,以素质教育去取代应试教育,但实践表明很难,因为中国人口太多,竞争的激烈无法避免。就业压力是第二座大山。进了大学以后,大学生们不难感觉到学长们求职的焦虑,这样心态难免会受到影响。就业压力大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不少同学在校期间很难静下心来学习,或忙于校外兼职,或来回奔波于考一堆无用的证书,或随波逐流考研或出国,凡此种种,缺乏一种淡定的心态,不能够有计划地经营自己的大学生活。然而,尽管就业压力如此大,种种成功的例子仍可以说明,综合素质好的学生找到好工作并不难。可见,努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学习成绩、工作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才是关键。就业以后的生存压力是第三座大山。所谓就业的问题,住房难的问题,在最近几年中空前的突出。在这种紧张的压力下,一个人要沉下心来读书的确非常难。三座大山扭曲了今天不少年轻人的心理,很少有人能坦然地面对它们。因此,对于今天的素质教育来说,调整好心理状态是关键,适当的挫折教育与保持个性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两条路径。

(一)挫折教育。张爱玲年轻时说过,“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句话一直都非常流行,然而这个世界上真正成功的人永远是少数。据此,每个人应该培养自己有一颗平常心。中国的体育竞争非常激烈,但像体操队、乒乓球队的领队、教练说得最多的三个字就是:平常心。平常心就是不紧张,能进能退,既能够做成功的努力,又能够从容应对挫折。中国的文化传统很讲究处世为人的平常心。中国人讲“宠辱不惊”、讲“提得起也放得下”,讲“不急不躁”,踏踏实实,看准自己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扎稳打,做好自己的事情。有的人被压力压垮了,可也有的人在压力下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人生路上不断有挫折,包括有的人看着很顺利,却突然遇到了挫折,这样的例子很多。这种时候就需要及时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将面临的挫折看作是对自己的考验。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写的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所有的亲人都离开了人世,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孤伶伶地同一头牛相依为命,这部作品写出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活着是最重要的。一个很有名的诗人叫海子,他写过很有名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却在1989 年选择了卧轨自杀。海子死了以后很多人赞美他,然而一个人自杀了,无论如何是一场悲剧,这也是应该引起我们反思的。

(二)保持个性。个性很重要,很多同学找工作都是投简历,然后被动地等待通知,但有的能在非常有限的时间里主动地表现自己,甚至把自己的简历也做得十分有个性。今天,用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个性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在世俗化的当下,时尚常常会使我们的追求变得一样,发型、服饰、兴趣爱好都逐步同质化,在社会心理学上这叫从众心态,盲目地跟着众人跑。从众心态是人的一种本能,甚至是一种生物的本能。有科学家虫子用做过实验,头虫吃饱后不再进食,他身后的虫子也重复其行为。这是很奇怪的一种生命现象,一种本能,生怕被抛在群体之外,生怕孤单和寂寞,这种从众心态已经越来越影响个性的生长。大学生找工作时的谈吐、气质,能否显示自己的个性,非常重要。一个人如果能够找到一个能够吸引自己同时又是社会所需要的点非常重要,由此可以实现自己的个性价值。学校应该有自己的品牌,个人也应该有自己的个性。

平常心能够经受住挫折的毅力;在此基础之上,实现每个人的个性,处处意识到应该要有个性意识,这样就能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决定了一个民族的长远发展,很大程度上它是由文学来滋养的。温家宝总理每次在答记者问时会引用古典诗词,刚就任总理时,他引用了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只要对国家有利的事都去做,而不计较个人得失,这就显示了其个性与文学素养。朱镕基则是另一种风格的语言,湖南人的他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上任时他说过一段很有个性的话:“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他的个性,他的锋芒就集中表现在这几句话里。“地雷阵”、“万丈深渊”,这些都是典型的文学语言。西方领导人的文学素质尤为重要,在演讲中展现自身的文化魅力是抓住选民的关键,相应的例子我们不难从奥巴马的每次演讲中找到。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虽然之读过中师,但他评点中国的那些文人与作品已经达到了博士、教授的水平。

通过学习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的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人得以出国,很多人在国外靠教中文谋生,作为母语的中文教起来很容易,但随着教学的深入,西方人就想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如果缺乏文化素养,就很难回答诸如《易经》等经典古籍的问题。在中国逐渐被世界认识的过程中,西方人对中国特色的菜名也充满了兴趣。每一道菜里面都有文化典故,每一个命名里都有文化寓意,比如“霸王别姬”、“佛跳墙”……里面都有学问,都有文化底蕴,值得研究。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发展文化事业,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了,“中国制造”也遍地即是。张艺谋拍了一个文化宣传片宣传中国的文化,该片子在美国时代广场放映时却产生了负面的效果,这涉及到怎样将中国人正面的东西向西方宣传的问题,即如何展现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的中国。中国人要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一方面中国人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增强公德意识;另一方面中国人要用文学作品去改变自己的形象。今天我们在经济已经起飞的情况下,要发展文化战略,提高我们民族整体的文化素养,提升民族的文化竞争力。当我们阅读完一部经典作品后,会发现自己的心静一点,脚步慢一点,可以调节自己的心态,使我们慢慢变得从容,慢慢具有平常心,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素养。

[1]池莉.熬至滴水成珠[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2]蒋子龙.蒋子龙自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素质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大学生之歌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