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玲
(蚌埠学院 文学与教育系,安徽 蚌埠 233040)
社会适应行为又称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为了适应外在社会环境、文化的要求和内在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必须在生活、学习和交往等实际活动中学会选择的问题和行为,也是个体独立日常生活和承担社会责任,达到其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程度的能力水平的反映[1]。
无论是正常儿童还是听觉障碍儿童,个体的成长都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发展自己的历程。如何保持与周围人的和谐关系,保持良好的心态;如何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这一切都要求个体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良好的社会适应是个体在社会中生活自由幸福的保证,也是保持社会和谐安定的基础。听觉障碍儿童因听力损失造成沟通障碍,其心理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由于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缺乏辨别和分析判断能力,善于模仿而不加选择,易受不良行为影响而不计后果,自主性差而从众性强。当缺乏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以及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时,听觉障碍儿童容易做出损害他人利益,甚至危害社会的行为,因此研究听觉障碍儿童社会适应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在校聋生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对策。
社会适应行为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所呈现的一种平衡或不平衡的状态。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聋生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影响聋生社会适应行为的个体因素包括聋生的性别,听力丧失程度,以及其所掌握的社会技巧,等等。有研究结果显示,听觉障碍男生的社会适应优于听觉障碍女生。听力损失程度影响听觉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2]。听力损失在70—80分贝的听觉障碍儿童在社会适应上往往出现问题,因为处于此听损程度的听觉障碍儿童,其听力刚好界于清楚与不清楚之间,容易有焦虑、猜疑等不适应现象[3]。另外一些研究发现,在参与需要与他人互动的活动时,听觉障碍儿童的社会技巧表现低于同龄的一般儿童,一般而言,善于运用社会技巧的听觉障碍儿童,其人际和社会适应会更好。特教教师认为,在他们目前所教的特殊幼儿中,有75%的幼儿需要学习更多与年龄合宜的社会技巧,这些技巧包括对话、问答、与人交往的能力等[2]。
家庭是聋生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在家庭里,聋生经历最基础的社会化发展过程,家庭对聋生的社会适应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和影响作用。不少研究发现,父母双方或单方是听觉障碍者的聋生的社会适应等各方面的发展优于父母是健听者的聋生,究其原因,是因为前者可以毫无困难地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互动。此外,聋生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依赖周围人尤其是父母的接纳和教养态度,若是在被接纳的环境中成长,聋生的社会适应心理发展也相当顺利,因此接纳和沟通是聋生社会适应心理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5]。
学校不仅是聋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也是他们系统获得社会知识、社会经验的主要场所,通过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和训练,学校可以补偿聋生基础社会化的不足。在学校对聋生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对聋生社会适应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主要是人际环境,它包括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教师对聋生的态度、期望等,对其学习和日常行为表现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此外成熟、富有经验的教师所树立的积极的社会形象,对聋生的自尊、自信的发展是非常有价值的。融洽和谐的同学或同伴关系,也有利于聋生的社会适应行为发展,具体表现在促进社会文化的交流学习;促进正面自我概念的发展;有利于形成聋生间的依恋感、归属感、同盟感,促进他们建立友谊,以群体的方式适应主流社会[6]。
由于社会中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不足,聋人群体在社会交往、就业、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受到很多的阻碍与限制。社会中一部分人因为对听障者不了解,而对他们存在着歧视和偏见,加上大多听障者因自身障碍而极端自尊和敏感,所以在交往中容易形成一种不融洽的人际氛围,从而降低交往的意愿,不利于他们融入社会。社会环境中种种阻碍聋人社会交流交往的不利因素也对在校聋生产生着影响,交流障碍是聋生最大的适应障碍,是他们融入社会的最大阻力之一。因此,创设有利于聋生与主流社会沟通交流的外部环境是提高其社会适应行为的关键。
有研究结果表明聋生社会适应总体发展较缓慢,这与其人格特质有一定的关系。在聋生人格的发展中,自我意识是核心内容,积极稳定的自我意识,尤其是自我形象,对他们的学校适应乃至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适应等各个方面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所以要从培养聋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入手,来塑造他们良好的人格特质。
首先,父母要尽快学习手语,及时与聋生交流,引导聋生接触社会,扩大他们人际交往的范围,引导他们与健听儿童建立友谊。其次,教师要注意与聋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聋生要多鼓励、赞美,少责备。教师要引导聋生之间友好相处,建立融洽的同伴关系。
由于听力上的缺陷,聋生获得的社会信息较少,而社会信息获取的不足使其社会认知和社会态度产生偏差,因此,丰富聋生的社会信息量是发展聋生社会适应行为的一项基本内容。
由于听力障碍,聋生主要通过视觉来感知和获取外界信息,利用视觉能够对因听觉缺陷导致的认知不足起到补偿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听觉与视觉的转换,在恰当的社会情境下将原先必须用听觉获取的社会信息转变为通过视觉来获取。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集中的、有目的地向聋生传授他们难以获得的社会信息,这也是增加他们社会信息量的好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阐明一些道理:聋人可以和健听人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获取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大多数健听人并非看不起聋人,而是因为在彼此的沟通上存在一些困难,聋人可以借助纸笔、手机短信等方式积极与健听人进行交流。
聋生在社会生活中对社会行为规范往往缺乏了解,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所引起的他人和社会反馈缺乏诸如羞耻感、内疚等情感体验,这是造成一些聋生社会行为失范的一个原因。再加上外界对聋人格外的宽容和保护,因而他们往往难以获得真正的社会体验。在促进聋生社会适应行为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注重用多种方法努力使聋生获得真正的情感体验。比如对于有偷窃行为的聋生,教师可以要求其在全班同学面前检讨自己的错误,并对其做出适当的惩罚,表面看来这样的处理方法会伤及学生的颜面,但对于聋生这一特殊的教育对象,此种做法可以深化其社会道德体验,使其对社会道德的认知更加牢固,社会道德体验也会更加强烈,对其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语言是社会沟通的工具,掌握和发展语言能力能有效改善聋生社会交往的质量。聋生对语言中抽象的社会内涵缺乏理解,导致社会认知肤浅,缺乏社会性的行为动机。在语言教学中,应结合聋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创设各种具体的社会情境,来揭示语言的抽象含义,促进他们的深刻体会。比如教师在教授“热爱”这一词语时,可以通过角色表演、新闻报道、电影电视等情境创设,帮助聋生理解“热爱”这一词语的抽象内涵,引导聋生将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的高度。
顺畅良好的沟通是聋生适应社会的具体行为,在发展聋生社会适应行为的教育工作中,应特别注重传授和培养聋生与健听人之间沟通能力与技巧的培养。首先要注重培养聋生的语言沟通能力。笔谈是聋人与健听人之间沟通的主要方式,也是聋人特有的沟通交流方式,笔谈能力的培养应该在聋生的语文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要培养聋生在沟通交流方面的技巧,比如选择和采用何种语言形式来进行交流,如何调节交流的气氛,如何“倾听”对方的陈述,以及如何做出适当合理的反应,等等。这些沟通交流的能力与技巧有助于聋生有效弥补因为听力损失而带来的沟通不畅,使聋生获得较大程度的交往自由,获取更多的社会信息。
对聋生社会适应的培养是一个巨大、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联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才能使聋生的社会适应行为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首先,父母要注重培养和训练聋生的独立生活能力,鼓励他们参加家务劳动或社会公益劳动,使他们在劳动中受到启迪和感悟。其次,在学校中应开设专门的社会适应教育课程,通过听障文艺,如哑剧、课本剧等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聋生的社会适应行为进行培养。最后,社会各方要为聋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的机会,在交往中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帮助聋生适应社会,促进他们良好的发展是社会和教育的基本责任。面对在校聋生社会适应不良的严峻现实,教育工作者应该紧密联系家庭、社会等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措施促进聋生社会适应行为的健康发展。
[1]蒋洁,聂衍刚,王晓敏.青少年社会适应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1):39-42.
[2]陈云英.中国特殊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2:167-169.
[3]丁秀雄.听觉障碍儿童人格特质之探讨[J].特教园丁,1992,3:26-27.
[4]卢明.特殊幼儿之社会技巧教学策略的探讨[J].嘉义师范学院学报,1995,(9):539-560.
[5]林宝贵.听觉障碍教育与复健[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4.2:507-519.
[6]张宁生.听力残疾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