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惠阁
(新安县洛新中学,河南 新安 471822)
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市转移就业,其子女则被留在农村家中,依靠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等监护的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1]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其教育问题是各种问题中较为严重,也是较为复杂的。本文就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作探讨。
1.正常的家庭教育缺乏,德育问题严重。
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养一般就由其(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负责,因而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祖辈和孙辈双方年龄相差悬殊,两者在思想上存在着严重的代沟,孩子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难以获得祖辈的认同和理解;祖辈们长期居住在农村,没有读过什么书,文化程度低,因此很难对孙子女学习、教育给予正确的指导,更有甚者,对孙子女过度地放任纵容,溺爱。此外,因为是在农村,大部分老人还要忙于农活以补贴家用,无太多时间照顾监护孩子,有的则是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有的是同时照看几个孙子女而精力不足。依靠祖辈来代替父母的教育存在很大问题。据调查,大部分孩子也不太情愿与祖辈进行沟通和交流。至于其他亲戚监护下的孩子,问题则更为严重,他们往往产生寄人篱下的自卑感,表现为行为拘谨小心,而亲戚们也往往因为不是自己的亲子而感觉不好大胆教育,彼此都缺乏思想上的沟通。总之,依靠上述监护人,一般只能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缺少精神上、思想品德上的教育指导,重养轻教,把教育孩子全权交给学校和老师。而老师在繁重的教学之余也无过多的精力关注每一个留守儿童。上述因素,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德育问题上存在严重缺陷。据调查,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存在许多违法犯罪现象,其总数大大超过非留守儿童。
2.亲情缺失,心理问题突出。
法国克里斯琴博士曾经这样忠告作为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要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2]确实,处在幼年身心发育阶段的孩子,心理上非常渴望大人的关注与爱护,但留守儿童缺乏的恰恰是亲情的关怀和抚慰。由于心理长期得不到亲情的关爱与呵护,缺少爱,导致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弱,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理上畸形发展,比如性格越来越内向,孤僻少语,自卑,与人交往能力差,我行我素,等等。一部分孩子有时会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比如故意使坏捣蛋,故意做一些与平时大人们的要求和指导相违背的事情等,可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引起大人们的注意,从而关注他重视他。这样的情况发生后,其监护人或在远方的父母一般是什么反应呢?大部分人的反应不是冷静地思考原因,进而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相反是震惊、愤怒,继而是打骂与指责,而很少会想到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亲情的抚慰。而孩子心灵得不到满足后便会更加叛逆,久而久之,进入一个恶性的循环,孩子做事情越出格,大人们则更加震怒并严惩。长此以往,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亲情的缺失,最终导致其心理问题日渐突出。
3.社会教育不足,价值观、人生观扭曲。
教育不是某个人某个机构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三位一体、协调一致的。因此,社会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带动下,形形色色的休闲娱乐业风行于大街小巷,甚至波及广大农村地区。而在互联网、电影录像、影碟、书刊等文化传媒中,掺入不少暴力、黄色等低俗内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亲少爱、无聊苦闷和缺少约束等更容易受到诱惑。再加上这些孩子还未具备正确的辨别能力,往往一而再再而三地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社会教育不足导致的另一个后果是部分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扭曲。受到时下社会上金钱观的污染,认为金钱才是一切追求的终极目标,从而无心治学,并形成“读书无用,有钱就行,金钱可以办成任何事情”等错误观念。在他们心中,读书还不如像父母一样外出打工挣钱,于是,“能读则读,不能读则外出打工”的观念普遍存在于留守儿童之中。价值观、人生观的扭曲,致使他们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缺乏一种精神追求,直接制约其进一步的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根源上来说是要给予他们一个正常的家庭环境,这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入手。
1.加强父母与留守儿童的联系和心灵沟通,满足留守儿童的亲情需求。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堂课,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起到了启蒙作用,家庭的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家长无论再忙再累也要注意加强自身与子女之间的联系沟通,主动关注孩子的人格健全发展问题,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并能想办法及时进行疏导和解决。如平时多与家人联系,多向监护人了解子女的各方面情况,而不是单一地问孩子学习成绩如何,在班上排名多少等问题,更多的是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与异常举动。此外,要多与孩子直接电话沟通,做贴心的家长,获得孩子的信任。但现实的调查却是,尽管有88.2%的留守儿童可以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而其中3.5%的人通话只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家长联系一次,有8.7%的留守儿童甚至与自己的父母基本没有联系[4]。也就是说,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的精神交流是极其匮乏的,缺乏心灵的疏导与关爱,父母与子女间感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一部分家长干脆只是定期汇钱,存在用钱补偿孩子感情上的饥渴的心理行为,这是非常欠妥当的。所以,外出家长在多与家人联系的情况下,多向监护人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状况,多与孩子在思想上交流沟通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假期接孩子到父母身边生活一段时间,这样既可以满足双方的亲情需求,又可以使父母更加了解孩子,关爱孩子,而孩子也能更深地体会到父母亲的艰难与不易。
2.加强学校教育,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
家庭教育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在其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就变得举足轻重。对于留守儿童来讲,他们接触更多的是老师和同学,而非父母,他们的行为也更多地受这些周围人的影响。农村学校要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关注每一个留守儿童。
(1)学校专门指定一负责人或相关机构其指责是建立留守儿童家庭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住址及状况,经常与留守父母保持联系,就孩子的近期情况告知家长并相互探讨教育对策。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的交流沟通。
(2)教师要切实负责,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度,倾注更多的爱给缺乏亲情的留守孩子。然而调查显示,在很多教师的眼里,留守儿童已与双差生画上了等号,属于“不受欢迎”的群体,从相关研究统计数据来看,“教师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支持得分分别为3.2和3.4分,这就是说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从老师那儿得到的支持和帮助不如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5]有记者从多方面访谈中也得到进一步印证,留守儿童学生大都是班主任和学校的一块心病,有些老师由于留守儿童教育棘手,干脆放任不管,冷漠对待,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表现;或者是想管又力不从心,不知从何入手,有的甚至因为所用方法不恰当,会进一步增加与心理敏感脆弱的留守儿童沟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承担起代理家长的意识和责任感,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灵关爱和扶植。同时要注意在不同的场合采取适当的方式并以充分尊重孩子自尊心为基础。与孩子的父母和监护人在沟通中注意对孩子存在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对策的探讨,切忌将沟通变为“告状”。
(3)由于农村地区师资力量一般比较薄弱,在正常的教学之余又特别增加对留守儿童教育一项,这就更加重了学校、教师的负担。因此,很有必要由政府、教育、文化、共青团等机构出面组织志愿者为农村地区进行教育工作服务,如可就平时组织流出地在校大学生到农村进行支教服务,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到各个乡村中小学协助或替代当地教师做“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管理工作,在使大学生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减轻了农村教师的工作负担。
3.加大社会教育力度,拓宽留守儿童教育渠道。
从宏观层面上加大社会教育的力度,将会进一步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1)在农村完善基础教育设置,在城市兴建更多农民工子弟学校。随着城乡二元化结构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以谋取生活,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亦随之越来越庞大,并由此引发了诸多留守儿童教育上的压力,而在农村基础设置不完善,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也越发突出。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资,包括硬件、软件及师资方面的投资,使农村孩子拥有一个更好的受教育环境。此外,在农村还要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等适合农村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完善寄宿制相关配套设置。
在城市应该修建更多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使得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够跟随父母进城,在父母身边生活学习,在父母身边成长,得到父母更好的照顾与抚慰。在城市中小学应免除一切不合理不公平的收费,相关部门要做好收费监督工作,确保教育平等,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待遇。
教育公平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体现了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原则。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6]因此,各级政府的相关教育管理政策应更多地体现普惠性与公益性,全力维护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平等权和公平权。努力构筑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监护网络,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均衡化发展,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能够与城市儿童享有平等的教育资源与教育服务。
(2)发展符合农村实际的教育。所谓发展符合农村实际的教育,就是要使部分不想再升高中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初中毕业后再进行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发展有实效的职业教育,使一部分意欲外出务工的初中毕业生分流至中专、技校接受技能培训,一方面可以使这些暂未到就业年龄的孩子不四处流浪,与社会闲杂人等混在一块,给社会造成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使他们有一技之长,以适应当今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解决他们的就业困难。政府、教育部门等应当对各类中专、技校重新进行审核,审查其是否具备办学资格,是否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规范收费问题,杜绝乱收费行为,严厉整治并断掉那些打着技校幌子的骗子学校。另外,政府及社会各界都应该为农村待就业人员接受职业培训提供方便,努力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与扶持,使职业技能培训获得应有的成效,增强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
(3)加大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社会是一个大环境、大染缸,里边五味杂陈,良莠不齐,而留守儿童因其生活环境中沟通与指导的缺失,方向感摇摆不定,而更容易被周围不良环境所影响,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努力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虽说孩子们大部分时间在学习,但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们或多或少地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创建一个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非常必要,如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围环境,严厉打击违法经营网吧、游戏室,等等,根治各种污染孩子的文化毒瘤。另外,新闻媒体、政府相关部门都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
(4)通过社会力量,提高监护人的监护水平,强化监护力度。留守儿童监护人作为与孩子共同生活最密切的人,他们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日常为人处事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因此,增强监护人的监护水平,提高监护人的整体素质尤为重要。首先,流出地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与本地外出农民工家庭的联系,建立一个农民工家庭档案,及时了解他们家庭的近况。利用政府的力量组织对留守儿童的实际监护人的教育指导,提高他们的监护水平,加强他们的监护意识,促进他们更好地与留守儿童进行心灵沟通,重视对孩子自律、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使他们能更好地与外出家长和学校老师联手共同教育好孩子。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面问题已然成为事关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社会问题。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就曾指出:“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问题直接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幸福和谐,直接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认真加以解决。”[7]而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相互配合,通过三者的合力,才能为留守儿童创建一个健康优越的大环境,为他们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创造条件。
[1]卢利亚.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求索:151-153.
[2]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143-159.
[3]教育发展研究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88-102.
[4]远离父母的他们失去了什么,留守儿童问题调查:123-125.
[5]陈华平.建立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J].中国社会报,2009.3.3.
[6]高闰青.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
[7]章国平,何建华.试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35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