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薇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追”“逐”在甲骨文时期已经出现。从字形上看,追,从阜从止,或从彳从止。阜为古“师”字,即为军队;止为“脚”。因此,追表示追赶军队。逐,从止从豕,或从双鹿,抑或从虎等野兽,最后定为从止从豕,意为追赶野兽。从本义上看,“追”和“逐”都是“追赶、追逐”的意思,但各自的对象有所差别。“追”偏重于追赶人或军队;“逐”则偏重于追赶动物。杨树达在《积微居甲文说·释追逐》中也指出:“盖追必用于人,逐必用于兽也。”后来,由于社会生活背景的改变,二者词义不断演变,它们的用法和词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试对常用词“追”“逐”在秦汉时期的词义变化加以分析和考辨。
在《汉语大辞典》中,“追”在秦汉时期已有的义项现归纳如下。
(1)追逐,追赶。《公羊传·庄公十八年》:“夏,追戎于济西。”(2)指追赶的人,追兵。《左传·定公八年》:“其徒曰:‘追其将至。’”《史记·孟尝君列传》:“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3)跟随;追从。张衡《归田赋》:“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4)赶得上。《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生廉追伯夷,直过史鱼。”(5)回溯;追念。《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匪棘其欲,遹追来孝。”《三国志·蜀志·诸葛亮志》:“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6)追悔;后悔。《管子·法法》:“太上以制制度,其次失能追之,虽有过,亦不甚矣。”尹知章注:“能追悔也。”(7)补救;挽回。《书·五子之歌》:“弗慎厥德,虽悔可追。”(8)事后补行。班固《白虎通·五经》:“故追定五经,以行其道。”(9)寻求;追求。《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臧獲之所愿讬其足于骥者,以骥之可以追利辟害也。”(10)送行。《诗·周颂·有客》:“薄言追之,左右绥之。”郑玄笺:“追,送也。”孔颖达疏:“追,谓以发上道,逐而送之,故以追为送。”(11)招引;征召。《管子·七臣七主》:“驰车充国者,追寇之马也。”尹知章注:“追,犹召也。言驰车所以召寇。”(12)中医指补益。《素问·调经论》:“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王冰注:“追,言补也《针经》曰:‘追而济之,安得无实。’则此谓也。”(13)古国名。我国西北方少数民族所建。
“逐”在秦汉时期已有的义项归纳如下。
(1)追逐,追赶。《左传·隐公十一年》:“公孙阏与颍考叔争车,颍考叔挟辀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汉书·李广传》:“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2)驱逐,放逐。《楚辞·九章·哀郢》:“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史记·陈丞相世家》:“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曰:‘亦食糠核耳。有叔如此,不如无有。’伯闻之,逐其妇而弃之。”(3)追求;求取。《易·既济》:“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4)竞争;争先。《韩非子·五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后汉书·冯异传》:“当兵革始起,扰攘之时,豪杰竞逐,迷惑千数。”李贤注:“逐,争也。”(5)随;跟随。《楚辞·九歌·河伯》:“灵何为兮水中,乘白黿兮逐文鱼。”王逸注:“逐,从也。”(6)强盛;繁盛。《管子·地员》:“其山之浅,有龙与斥群木安逐,条长数大。”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二》:“《尔雅》曰:‘逐,强也。’言群木于是强盛也。”(7)放荡。《荀子·儒效》:“故《风》之所以为不逐者,取是以节之也。”杨倞注:“逐,流霭也。”
由上述“追”“逐”的义项我们可知,“追”的意义较为广泛,并且有代替“逐”的趋势,下面就“追”和“逐”的词义区别分析如下:
1.“追”“逐”的本义都是追逐、追赶的意思。先秦时期所属对象差别很明显。“追”用于追赶人或军队;“逐”用于追赶动物。如:
(1)日中,杜伯乘白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车上,中心折脊,殪车中,伏而死。(《墨子·明鬼上中下》)
(2)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救,乃召问仲尼。仲尼曰:“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救也。”(《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3)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孟子·尽心章句下》)
但很快这种现象就消失了,“追”和“逐”的追赶对象可以互换。如:
(4)是以其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韩非子·定法》)
“逐”指追赶敌人。
沈老七的三房太太都让日本人给轮奸了。直到最后一个日本兵下楼来,他们才放火烧了那木质结构的沈家大院。这时天已经黑定,沈家大院燃起的火光一直照着那群日本兵行至上河的芦苇荡里。
(5)晋师右移,上军未动。工尹齐将右拒卒以逐下军。(《左传·宣公十二年》)
“逐”指追赶晋国下军。
(6)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又从而招之。”(《孟子·尽心章句下》)
“追”的对象是“豚”,就是逃出来的猪。
2.从“追”“逐”的引申义来看,“追”有回溯、追念、补救、挽回、送行义。如:
(1)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第十八》)
“追”用的是补救义,所谓“补救”就是在事情发生过之后,追回所犯的过错,予以弥补。
(3)子云:“祭祀之有尸也,宗庙之有主也,示民有事也。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以此坊民,民犹忘其亲。”(《礼记·坊记第三十》)
“追”用的是回溯义,这是在时间范畴内的追及。在此基础上“追"还产生了不少复合词,如“追念”、“追祭”、“追赐”、“追命”、“追封”、“追孝”等在后世作为固定词形得以沿用。“逐”有驱逐、放逐、竞争、争先、强盛义。如:(4)以戈逐子犯。(《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史记·李斯列传》)“逐”引申为“驱逐、放逐”之意。
(5)王子于期为宋君为千里之逐。已驾,察手吻文。且发矣,驱而前之,轮中绳;引而却之,马掩迹。(《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逐”用作名词,有“竞争”之意。
(6)自无令王,诸侯逐进,狎主齐盟,其又可一乎?恤大舍小,足以为盟主,又焉用之?(《左传·昭公元年》)
杜预注:“逐”,犹竞也。
(7)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韩非子·五蠹》)
“竞”、“逐”、“争”,互文见义。
从词义层面来讲,在甲骨文金文时期,“追”用于追赶人或军队,“逐”用于追赶动物,二者所涉及的对象不同,是因为“追”“逐”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原始社会的狩猎和部落冲突时期。狩猎和战争在原始社会中的地位同等重要。所以“追”“逐”所涉及的对象有明显区分。当发展到秦汉时期,战争和祭祀成了国家和社会的首要事务。“追”适用的生活背景没有太大变化,因此它的意义和用法得以继承。随着时代的发展,狩猎已渐渐处于次要地位,随之上升的是农业生产,于是“逐”的意义不断向“追”靠近,它的“追赶动物”义逐渐减少。另外,秦汉时期,诸国纷争不断,群雄竞逐和排除异己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务。因此在当时的著作中表示追赶敌军和放逐异己的“追”“逐”的用例较前代大大增加。社会生活背景的改变和时代的变迁是“追”“逐”的意义和用法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
[1]杨树达.积微居甲文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沈锡荣.古汉语常用词类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3]王凤阳.古辞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4]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5]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