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显性与隐性文化知识的构建

2012-08-15 00:51何艳华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院校

何艳华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

一、显性与隐性文化知识的界定

(一)文化的范畴。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通常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1]从物质财富讲,它可以指文化现象,是显性存在的;从精神层面看,它是一种文化内涵,是隐性存在的。显性存在的文化可以直接感知,隐性存在的文化难以直接感知,须经历时间沉淀后被感知或体验或洋溢于外在活动。隐性文化具有某种潜移默化性,所以在人才培养进程中,要注重文化的教育与传播方式。对于个体而言,文化教育的效果体现了个体的素质,具体表现在内涵与修养上。

(二)显性与隐性的所指。内涵与修养可以展示个体的文化特征,但需通过知识的掌握与学习慢慢培育而成,知识又有显性和隐性层面。显性知识常指那些可以系统归纳、准确表述、易于交换,亦即可格式化、规范化、系统化传播的客观知识;隐性知识指那些因高度个性化、无序化、分散化而难以表述、记录、存储、传播的主观知识。[2]在显性与隐性知识层面,可在三个方面找到区别:一是能否可见性,二是传播渠道,三是个体是否直接感知。文化是通过知识集成来发酵的,在具体内容方面是与知识互通的。

二、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进程中的重要性

(一)宏观话语下的文化建设要求。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提出要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在培养优秀社会人才的同时,更应以先进、健康、积极的文化为导向,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微观知识结构下的素质要求。学生的成长,是综合各种因素共同酝酿而成。人才培养进程中,学生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是思想、道德、法律、文化、做人等其它方面的学习。德国教育家Hartmutvon Hentig指出,教育要致力于“为成长的人性服务”,要使学生具有一种在专业的、日常的、社会的、伦理的和政治的各个维度整合行动的能力,从而使其在未来持续变化的职业情境与生活情境中,能独立地和负责任地行动。[3]日常的、社会的、伦理的和政治的维度,都可以通过专业之外的文化知识进行,在文化的范畴内找到注解,这不是单一强调学习专业技能的知识就可以造就的。

(三)高素质与高技能并重的人才培养要求。高职人才培养的定位非常明确,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高素质与高技能并重。高素质体现在德智体美方面,在这些层面,它可以通过文化知识的教育与学习来实现。单一地强调高技能而没有文化素养做铺垫,人才也可能成为机械与技术的代名词。

三、高职人才培养中显性与隐性文化知识的构成现状

(一)隐性文化知识的局限

1、专业设置与目标定位偏重理工科。高职人才培养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生产、建设与服务领域的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现代产业体系格局下的专业设置必须紧密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市场经济强调供需,它的最大特点是以经济利益为杠杆,注重当下,由于工业经济发展较快,专业设置多数是以理工科为主。广东的高职院校重视工科的发展,如果把教育资源以蛋糕来比喻,工科占了大头,文理医农生化类,只是很少一部分。理工科专业属性的特点强调实用性,这种实用性在某种程度上是与文化不匹配的,而文化注重精神建设的特点恰恰与之相反,强调素质,它的最大特点是熏陶与感染,与经济利益没有直接联系。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中,这种偏理工轻文史的现状给文化建设留下了伏笔。

2、课程设置上文化公共课欠缺。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通常来说高职三年的课程安排约40至50门,理科可能偏多一点,包括三个模块:基本素质与能力课、职业核心能力课、职业拓展能力课,总学时约为2550左右。在这些课程中,文化课程内容主要覆盖在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模块中,约13门左右,学时为600左右,在整个高职课程设置上约占24%,在课程设置中反映出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此外,严格意义上讲,文化教育在所有课程教育中还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为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相较于职业核心能力课、职业能力拓展课,并没有提到应有的重视程度,总是做为专业课的辅助性或任务性教学。在提升文化素养方面,也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两课、就业指导课、心理健康课,纯粹文化建设的课程只乎没有开设。

3、课程教学中实践比例的扩大缩少了理论课中文化知识的教育。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中,理论知识遵循“够学够用”的原则,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强调实践的重要性,2012年教育部明文规定高职高专类学校实践教学比重提高,要求不少于50%。[4]在同一堂课上,教学设计要向实践倾斜,而恰恰有的课程,因为课程属性的特点很难用实践教学来发挥出效应,比如中外建筑简史、植物学基础、管理学概论、文化概论类似的理论课程,课程教学就应以教师讲述为主,如果课堂设计中划分一半的时间用于实践探索,那该课堂的学习无异于舍本逐末。理论文化知识讲究潜移默化,而理论课是文化知识传播的主要场所,理论文化知识在课堂教学设计的时间缩少,在一定程度上缩少了文化知识传播的比例。

4、讲座或报告偏少。讲座是文化的一种符号,讲座次数的多少很能体现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氛围,对学生的文化熏陶非常重要。在高职院校,讲座几乎是件奢侈的事情,在校园内很少见到讲座的海报。一些以经文论道的大师级人物讲座,更是很少。高职院校见得较多的讲座,也多是一些心理课或就业指导课。

(二)显性文化知识的欠缺

1、文化建设基础薄弱。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方面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文化历史基础的普遍缺失。高职院校大多数由一些中专或中技学校转制而来,这些学校文化建设本身就有难以避免的不足。比如中专学校的初中生源基础,成人学校的松散型管理,都使学校无法形成较浓的文化氛围。二是学校内部未培育统一的文化标准。由于学校对于文化建设的轻视,使得学校的文化建设往往成为口头形式上的东西,上层没有统一的核心文化带动,下面各个分支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习惯。三是个体文化意识的淡薄。许多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由于阅历有限,视野不够开阔,对于学校建设和教学普遍地缺少文化意识。随着办学条件的降低,大量的资金涌入到高职办学领域。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规模和效益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更没有资金及精力投入到文化建设方面,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对于文化的漠视。这三方面共同构成了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基础。

2、政策扶持力度不足。近几年国家不断明文规定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配备专职教学队伍与设施,组织学习与交流;重视增强学生体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求高校配备专业艺术类教学人员。从大的方面讲,这些属于素质提升的内容,也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但是,涉足到真正纯人文素质类的课程,政策上没有找到根据,比如中国文化概论、艺术修养、哲学与人生、电影鉴赏、音乐欣赏等,这些课程最容易培养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内涵,然而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几乎没有开设,即使做为选修课来开设的也没有。高职院校纯文化课的老师配备也少,文化课程让步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用课程。

3、校园硬件设施缺乏文化氛围。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环境同样塑造人。”校园的一山一水一标志都能找到相应的文化符号,比如建筑大楼、教室设计、文化长廊、路线标志、操场、假山等。高职校园建设在这方面明显底气不足,一是教育经费总体投入过少、政府对高职的投入远远低于本科;二是高职成长时间较短,校园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

四、从文化层面构建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路

关注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人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在知识结构中要体现高素质与高技能平衡。学习结构论中指出,人的学习包括技能学习、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社会学习等方面。[8]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亦可从这几方面着手,技能学习可以从专业领域方面获取,那么认知学习、情感学习、社会学习可从学习文化知识切入。

(一)认知学习。显性文化知识的教育可以增加学生的认知学习,高中之前的教育,由于学生年龄的特点,其认识事物的主观能动性正在形成,认识学习主要侧重在书本知识。在高职阶段,认知学习可以倾向于课本知识之外,比如艺术大楼的设计处处体现出艺术的风范,机械大楼的图案体现工科的动手能力,办公大楼的标志体现出办公的严谨与务实,学校在校门入口设置特别的建筑以体现学校的专业与行业特点。这些符号或标志的存在皆属于显性文化,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文化教育。

(二)情感学习。隐性文化知识可以通过情感学习来进行,它主要的学习渠道可以是课程、讲座、影视、参观学习等,这些可以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中,加强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上的职业素质与能力模块内容,目前此块内容占所有高职课程比例约为24%。如果按照当前实践教学比例要达到50%计算,外出参观学习可以纳入到实践教学比例内,这样既提高了隐性文化知识的学习比例,也拓宽了隐性文化知识学习的渠道,打破了实践学习是与专业技能对接的传统学习观念。

(三)社会学习。显性与隐性文化知识都可以融入社会轨道学习,高职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重点在校外顶岗实习阶段。教育部规定,高职学生必须参加校外顶岗实习时间至少半年以上,多达一年,学时一般为425或以上(总学时2550),约占整个高职人才培养总学时的16%,如果按一年顶岗实习时间计算可达到30%。随着学校与行业或企业的合作加深,许多在课堂上的专业课程,可以放在企业或行业中去,即可计算为顶岗实习阶段。这样一来,在学校学习专业课程的时间,充分转移到企业或行业中去学习,其顶岗实习的时间也可以由一年扩至两年。

[1]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商务印书馆,2005.

[2] 吴全全,姜大源.隐性知识管理[J].中国培训,2005(3).

[3] 姜大源.职业教育的学习结构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4]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育部,教思政[2012]1号.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