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要以“以人为本”为指导

2012-08-15 00:48:04潘晴情姚跃传
皖西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大学生

潘晴情,姚跃传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230009)

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要以“以人为本”为指导

潘晴情,姚跃传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230009)

“以人为本”理念是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实践,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新时期坚持“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思想对推进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指导,必须处理好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与推进素质教育、行政权力与学生自管、以学生为本与以教师为本以及尊重个性与统一标准的关系。

大学生自我管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思想的科学内涵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关乎教育方向和根本的大问题。这两个问题是相互决定,相互制约的,对此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做了精辟的阐述:“培养什么人”,主要涉及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其核心是教育的目标;“怎样培养人”,主要涉及教育方法、教育模式,其核心是教育的过程。“培养什么人”,决定了应该“怎样培养人”;“怎样培养人”,也决定了能够“培养什么人”,从而也决定了这个方法、这个模式、这个过程必须充分考虑到能够“培养什么人”这一思想、这一理念、这一目标”[1]。由此可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两者相辅相成,两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问题,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

“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目标的一个科学论断[1]。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私有制理解为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活动异化的结果并提出了消除异化的共产主义结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又明确指出,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是一个“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对每一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历史期许与终生践履是他的人学理论最内在的精神实质,构成了现代人道主义哲学的最强音,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思想的根本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之中。

当我们将“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价值和过程选择时,高等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教育是“以个体发展为基础,以社会进步为主导”的事业。高等教育只有首先以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为社会培养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职能。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思想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两个问题的解答便是: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如果我们把这个解答看作一个硬币的两面,那么可以这样认为,一面代表着目标,即全面;一面代表着过程,即“自由”。

“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仅是理论上的解答,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培养什么人”反映教育的价值取向,这个问题的解决仅仅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是不够的,还应考虑时代特点以及全民的教育需求。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选拔标准,不仅指坚定的理想信念、高超的理论素养、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对以创新为标志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有文化、讲道德、有追求、善创新的人才更加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才能在人生旅途中取得长久而持续的发展。“怎样培养人”反映教育的过程取向,这个问题的解决仅仅体现教育的价值取向也是不够的,还应考虑青年大学生自身特点和成长成才规律。大学生大多处于青年中期,生理发育已趋成熟,这为他们独立自主地生活和学习等提供了生理前提。他们精力充沛、自我意识较强、渴望独立、希望通过展示自己的能力获得社会和他人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但同时他们在心理发展上尚处于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加之个人阅历较浅,缺乏生活经验和丰富的知识积累,看待问题容易主观、片面,从而陷入理想与实现的矛盾。自育乃育人之本,让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有利于大学生通过实践克服思想上的困惑,促进自身的成长成才。

如果我们把“培养什么人”与“怎样培养人”这个硬币的两面在当前实践中统一起来,那便是素质教育。正如杨叔子教授所指出的:培养什么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怎样培养人?实施以教育为本、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1]。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思想的科学内涵,那便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人学基本观点为理论指导的素质教育。

二、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何为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专门教育阶段,其素质教育有着自身的构成和特点。《决定》特别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可见,针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以及以创新为标志的综合能力为主要内容,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以促进大学生内在身心的发展与人类文化向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为实质的教育[3]。

这种新型的大学生培养目标要求高校转变现有的教育管理模式,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只有适应时代需要、符合高校实际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机制,才能保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科学的教学活动,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鉴于高校管理的特殊性,有学者认为高校应构建“无为而治”的管理模式。依据有以下两点:一是“有为”的学生管理模式已无出路。高等教育的实践证明,“有为”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大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大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正在倡导的素质教育、个性发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主旨是相悖的。二是“有为”的学生管理模式在今后也是难以实现的。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臃肿的机构将不复存在,现行“有为”学生管理模式下所必需的人力、机构、体制将不能得到满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将使传统的“有为”学生管理模式丧失必要的载体和空间[4]。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基本上反映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无为而治”的教育管理模式,不是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而是通过显性管理和隐性引导的有机结合,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习惯,实现变被动的、强制的、约束的学校管理机制为主动的、自觉的、自由的大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应是学校行政管理职能的弱化与大学生自我管理职能的强化两者的协同共进。大学生自我管理是通过不断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从而达到自我提升的动态过程。自我管理考虑到了大学生的“内在激发”作用,因而其效果能对个体自身产生自觉而持久的影响。引导大学生自我管理,是实现管理的“自然”价值和“无为而治”的目的、前提和保证[4]。

三、坚持“以人为本”对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指导需要处理好的几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理应坚持以“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思想为指导。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出现偏差,导致部分高校在推进大学生自我管理时出现了诸多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笔者认为,新时期坚持“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思想对推进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指导,必须处理好以下四组关系。

(一)处理好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与推进素质教育的关系

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得到高校的普遍认同。然而,却也存在着部分高校对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与推进素质教育的关系认识不够准确的现象。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错误理解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层次越深、程度越高,素质教育的效果也就越好,反之亦然。基于这种理解,大学生自我管理成为衡量素质教育的基本标准。部分高校将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等同于推进素质教育,为了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而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以致脱离甚至背弃了“育人”目标。

“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与推进素质教育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目的不等于手段,手段也不等于目的,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没有手段的作用,作为观念形态的目的就不可能变成现实的创造物,同样手段也不是一种孤立的单纯依靠自我规定的东西,脱离目的,不为或不能为任何目的服务的手段,对于目 的来说就等于是无[5](P338-339)。一方面,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换句话说它解决的是“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而不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所以不能本末倒置,为了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而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目的在于推进素质教育,将大学生培养成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所以一切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设计、方案、措施和实践都应以此为依据,为此而服务。

(二)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学生自管的关系

管理活动必然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高校传统管理模式中,掌握行政权力的管理机构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二者是单纯的命令与服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当这种模式被证明不符合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规律,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时,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职能成为必然。随着高校传统的管理模式被打破,行政权力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而微妙。这样就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高校行政权力如何定位?与学生自管之间是何关系?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我们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是高校行政管理权力从何而来?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观点认为,权力必须来自于人民,受托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符合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思想的权力观应当是:高校对学生管理的权力直接来源于法律的授予,最终来源于人民(包括大学生)权力的让渡——具体而言,大学权力以师生权利为基石,大学管理权来源于师生权利。既然大学权力以师生权利为基石,大学管理权来源于师生权利,那么管理权就应服务于师生权利[6]。二是高校行政权力为何而设?虽然关于高校职能的说法不一,但毋庸置疑的是,“育人”是高校最基本、最核心的职能,是高校工作的中心和大局,高校的行政权力也应当为此而服务。

高校行政权力的来源和目的决定了其在“育人”上的角色定位,应当是一个服务者,以服务学生为使命。因此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必然同时要求高校行政权力职能和角色的转变——由管理本位转变为服务本位。在教学和管理中,高校行政管理者所需要做的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他们的读书、学习、研究、生活及社会实践创造有利条件以及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引导、支持、鼓励和帮助。为此,必须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把握学校管理工作发展的基本态势,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学生自管的关系,构建学校管理、大学生自我管理协同共进的管理工作新格局。

(三)处理好以学生为本与以教师为本的关系

从教育管理层面理解教育“以人为本”,似乎只能是“以学生为本”。原因很明了,学生处于“育人”活动的终端,体现教育管理的效果。因此,不少学者将教育“以人为本”完全等同于“以学生为本”。正是由于这种片面的理解导致了现实教育实践走入误区,出现了种种不正常的现象。一方面保护学生过度。“以人为本”被简单地理解为迎合学生的天性,对学生不能说“不”,不能批评,导致没有原则的“尊重”、“赏识”泛滥成灾。另一方面,教师作为“人”的权益遭到漠视。为了“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有的高校过分看重学生意见,对教师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7]。比如,由学生无记名为任课老师打分,以此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有的老师为了讨好学生,抛开正常的教学内容,不顾课堂纪律,一味的投学生所好,师道尊严差不多已荡然无存。

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要求高校管理者做到“以学生为本”,这一点不容置疑,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因此就要教师作出牺牲,甚至损害他们的利益。教职员工是大学发展最直接的依靠者,是大学功能的承担者和实现者,他们是学校的主人,高校理应以他们为本,从广大教职员工的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符合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思想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师生关系——两者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不是要求教师权力和利益的让渡而是角色的转变——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着,由机械化的管理者转变为灵活的指导者,由高高在上的权威转变为人情化的师长加朋友。教师的任务应是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发展环境,搭建一个让学生展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让他们自己感受事物、观察、分析和思考,让他们自主探究、创造,实现发展和成长,并对他们加以思想上、方法上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努力帮其挖掘潜能,修正、提高、完善自身的人格、素质和能力。

(四)处理好尊重个性与统一标准的关系

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生命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不可能同时朝着一个目标发展,更不可能以同样的速度,达到同样的广度和深度。高校的教育模式不应该是唯一的、统一的、机械的标准化模式,而应该是一种和而不同的、灵活多样的个性化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推动的是个性化的素质教育,而不是统一化的素质教育[8]。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愿望和要求,将对学生的共性管理转变到学生的个性管理上来。如果只是按统一的尺度去“雕刻”和“评价“学生,就会偏离教育的本来目标,培养出来的将是死板的“机器”而不是活生生的“人”。

然而,因材施教、尊重个性不应是“怎么都行”的无原则、无底线。马克思主义的个性的发展不是只讲个性,不讲共性的个性发展观。尽管我们从人格上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思想、选择与生活方式,但是,这种“尊重”绝不意味着“放任”个性的发展。“放任”不可能使个性得以健康的发展。而“怎么都行”就是一种“放任”个性的发展。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国家和社会对他们有着价值观、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基本要求;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机构,有着一定的以保证其正常运转、功能实现与目的达成的规章制度。这些都以“统一标准”的形式而存在。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必须处理好尊重个性与统一标准的关系,在尊重个性的时候,牢牢把握标准的底线,在统一标准的时候,充分考虑个性的差异,这样才能保证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沿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方向发展。

[1]杨叔子,余东升.关于高等教育中两个根本性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9):6-11.

[2]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4-05(2).

[3]王基.试论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甘肃社会科学,2007,(5):180-182.

[4]李荣华.论“无为而治“的高校学生管理[J].求实,2009,(s1):269-270.

[5]夏甄陶.关于目的的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6]樊华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探析[J].教育探索,2010,(1):86-87.

[7]王彦力.教育“以人为本”误读解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0,(7):34-36.

[8]赵洪冰,百里清风.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7,(9):68-69.

Strengthening University Students’Self-management on the Princple of“People-oriented”

PAN Qing-qing,YAO Yao-chuan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The notion of“people-oriented”is the guideline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which is the specific practice of“people-oriented”notion in higher education.Strengthening university students’self-management is the requirement of promoting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In the new era,we should insist on the princple of“people-oriented”in higher education to promote university students’self-management.We should mana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students’self-management and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between administrative power and students’self-management,between student-oriented and teacher-oriented,between respecting individuals and unified standard.

university students’self-management;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people-oriented

G645

A

1009-9735(2012)02-0033-04

2012-02-05

潘晴情(1986-),男,湖南长沙县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教育与管理;姚跃传(1962-),男,安徽望江人,合肥工业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7:20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