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仕涛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 430050)
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是职业院校产学结合的办学体制改革、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改革的有效载体与组织平台。2006年以来,目前,以高职院校为主体筹建的职教集团有500多个,成为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风向标,为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存在部分职教集团运行不畅的问题。
从服务范围看,职教集团分为区域性职教集团与行业性职教集团两大类型。区域性职教集团的筹建多数以面向行业为集团建设的切入点,因此,行业性职教集团建设对职教集团的健康发展具有典型意义。本文以湖北省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集团为分析样本,从该集团的筹建历程分析行业性职教集团的框架设计、运行机制构建、职教集团功能的实现方式。
2011年,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后简称学院)为提高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能力,以“以船为伴、与船同行、兴船强校”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在创新“行业性、区域性、开放性为一体”的职教集团建设模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初步探索出一条高职教育发展新路。
学院前身为“武汉船舶工业学校”,可溯源于1950年创办的“中南兵工学校”,办学层次从“中专、专科、本科、专科、中专再到高职”6次调整,隶属关系从“中南兵工局、国家机械工业总局、机械工业部、省机械局、二机部、六机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再到省政府”7次变迁。
1998年学院成为教育部首批批准设置的全日制高职院校。1999年由部属行业院校调整为湖北省属高校。学院面临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管理体制从行业管理向地方管理、办学层次从中职教育向高职教育等三大转型的挑战。
为适应三大转型挑战,按照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针,学院确定了“立足船舶、服务军工、面向社会、质量立院、特色创优”的办学指导思想,持续推进从 “计划导向”向 “市场导向”、从“依靠行业”向“依托行业”发展方式转型,探索依托行业办学的新载体。
1998年,在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的支持指导性下,开展了全国范围的“船舶工业岗位调查”;2000年,以武汉船舶重工公司及所属企事业单位为主体,成立了办学指导委员会及相关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院参与了湖北船舶工业协会筹建工作并成为副理事长单位;2005-2009年,学院陆续参与了《湖北省船舶工业“十一五”规划》等行业发展规划调研与编制;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了“订单培养”、技术人员互聘、实训基地共建、行业共性技术与专项技术开发推广等一系列校企合作办学项目。
2006年,学院根据推进世界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变的国家战略要求与湖北省船舶工业“三基地一中心”的战略目标,加快了船舶类专业建设步伐,同年成为“湖北省国防科普教育基地”,2007年成为“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国家示范校建设,2007年学院在省国防科工办的支持与省教育厅指导下,根据2006年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关于建设职业教育集团的原则要求,按照积极稳妥的建设原则,开始“湖北省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后简称国防职教集团)”的筹建工作,成立了以在鄂国防科技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的“省国防职教集团”协作组,以协作组为平台开展“省国防职教集团”的筹建与集团化办学探索,产生了一批显著成果,为建设特色职教集团积累了经验。
(1)按照“学院发展与行业进步同行、专业设置与行业变革同行、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要求同行、资源建设与技术发展同行”的要求,完善了服务“三海一工”(海防安全、海河运输、海洋开发、新型工业化)的特色专业群,构建了 “‘与船同行、融学于做’—船舶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项目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并参与全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会议交流。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军工文化为特色,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行业文化进专业、企业文化进教学活动,形成了“军工文化、企业文化、大学文化”有机融合的特色校园文化,该项目获得教育部、湖北省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二等奖。
(3)充分发挥协作组的平台作用,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圆满完成项目建设任务,成为湖北省首批国家示范校、全国机械行业骨干职业院校,全国船舶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2010年,组建“湖北省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列入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11年省教育厅将该项目纳入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项目领域。同年,省国防职教集团协作组转型为省国防职教集团,国防职教集团进入全面建设与机制创新阶段。
学院根据省国防职教集团筹建协作组运行的创新实践,借鉴全国相关特色职教集团建设的经验教训,按照《湖北省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等指导文件要求,依据“行业性、开放性、区域性相兼容”的建设原则,对职教集团建设进行了整体架构设计,创造性设计了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等三条主线,着力构建“政行企校”四方合作的三个合作框架。
(1)学校主线与“支持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一站式’教育服务框架”。按照推进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职业教育公益性改革总体目标,构建了以相应专业为载体,以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为重点,基于教育本身的“中职—高职—本科”纵向一体化的学校主线,着力于构建三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为集团内企事业单位提供“一站式”教育支持和技术服务。
(2)政府主线与“服务战略产业技术进步的‘政产学研结合’政府指导框架”。按照增强我省军工系统国防装备研制与生产能力、推进强省富民为重点,以“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为指导原则,构建政府主线。形成以省国防科工办、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为主导,“服务战略产业技术进步 的政府指导框架”。
(3)行业企业主线与“促进行业企业继续教育与职工终身教育发展的行业引导框架”。按照推进行业企业技术进步与产品创新为总体目标,以增强我省军工系统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能力为基本导向,形成以服务我省100多家国防科技工业骨干企业、武汉船舶配套产业园、武汉长城科技园、孝感军民结合产业园等军工产业基地可持续发展必需的各级各类人才培养、行业企业职工发展需求为重点,构建以行业组织引导的,促进行业企业继续教育与职工终身教育发展的行业引导框架”。
省国防职教集团的管理与运行,按照增强学院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技术开发与服务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的要求,将职教集团的内涵细化为产业链、专业链等十个链条,着力于十链对接的五个对接,丰富了“政行企校”四方合作内涵,增强了合作成效。
(1)产业链与专业链对接。以职教集团人才培养委员会及相关专业委员会为组织平台,开展了行业企业岗位调查与职业院校专业群分析,确定了专业建设与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促进了职业院校专业群对行业岗位群的全覆盖。
(2)技术开发链与成果转化链对接。以职教集团技术委员会为组织载体,以相关专业为依托,以船舶类专业群为重点,开展了行业企业共性技术调查、企业技术难题征集、职业院校科技资源普查等工作,以项目为载体,就专业教学团队与科技创新团队的融合进行了研究与沟通,就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进行了制度设计。
(4)资源链与教学链的对接。以职教集团人才培养委员会及相关专业委员会为组织载体,以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为重点,分析了职教集团的教育教学资源,设计并试点实施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组织的考评考核方式改革。
(5)生源连与培养链的对接。以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合为基础,以中高职衔接为重点,分析了行业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在中职院校签订了一批优质生源基地,就企业职工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外包工作达成了合作意向;以“技能高考生”单独培养为重点,确定了基于职教集团的系统培养方案。
通过省国防职教集团建设的探索与创新,优化了教育教学资源配置,进一步拓宽了“政行企校”四方合作领域,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了服务我省国防科技工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以职教集团为平台,深化以相关专业为载体的中高职衔接与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工作,为构建湖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深入探索;以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焊接为特色,抓紧抓好“湖北省焊接职教集团”建设,满足我省重大装备制造业与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需要,打造湖北职教品牌。
进一步强化船舶行业特色,完善“以船为伴、与船同行、兴船强校”办学模式,走出一条以开放性为动力、区域性为基础、行业性为特色的专业化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