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励志——浅析奥斯卡青睐的励志电影

2012-08-15 00:42张文倩
文教资料 2012年30期
关键词:奥斯卡励志

张文倩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戏剧影视文学,江苏 南京 210000)

美国电影学院的执行主管琼·皮克·费斯坦伯格说过,“当我们身处黑暗的时代、战争和消沉中时,电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不平凡的捷径,帮助我们重新发现自我。我们需要再次感觉良好,而这就是那些电影带给我们的感觉。”如今城市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浮躁,静下来看一本书,看一部励志电影,将会是一次不错的体验。

一、励志电影的定义

我在这里所说的励志电影,从类型电影的理论①上来划分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励志”只是对影片中部分内容上的一种分类,确切地说当前的电影市场与理论研究也没有对“励志电影”给出十分明确的范围。

最具权威的有关“励志电影”的划分是2006年美国电影学院评选出的“百年百大”系列中的“AFI百年百大励志电影”,本文中绝大多数影片实例都在其中。相信该评选的严谨性加之作者对励志电影的理解区分,可以对本文中的例子给予强有力的佐证。

通常情况下,常见的励志电影属于类型电影中的“剧情片”,但由于电影事业和电影文化的飞速发展,如今更多动画长片、动作片、冒险片、爱情片、喜剧片、音乐歌舞片甚至于犯罪片都带有了励志片的影子。

但是无论一部励志电影是怎样一部类型片,适合于什么样的人群观看,他们的作用都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具有“励志”的效果,让观众从失落的状态下重拾信心,认清属于自己的能力,从而在迷失自我的时候寻找到奋斗的目标,有了这样的效果,励志电影就不是一部简单的电影,而是一堂人生的课程,电影能将他的思想放进别人的脑中。美国海军正是借助于《壮志凌云》(Top Gun,1986)使得大批年轻美国人受到强烈感召,从而迎来了自二战结束以来历史上最高的入伍率。

励志电影的故事往往具有如下要素:窘迫困难的当前处境、没完没了的倒霉事、主人公谦卑的个性,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出现却又时常破灭的渺茫希望,以及最终突破阻挠迎来胜利的鼓舞人心。

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励志电影的界定,不仅仅是由电影本身的形式与内容的特性来区分,而是注重影片对观影者的思维作用结果的差异。当一部电影通过其故事、画面、音乐及电影语言等手段向观众传达积极、乐观、自信的思想,从而能使观影者走出各自不同阴霾环境;认清自身价值、明确社会身份;鼓励观众积极对待(这种鼓励包含学习、生活、感情、事业等)时,这部影片就具有了“励志”的效果,与之具有相同观影效果的一类影片都可以称之为励志电影。

二、叱咤风云于奥斯卡的励志电影

电影的创作主要依赖于制片、导演、编剧、演员和技术人员,奥斯卡作为最具权威和生命力的电影评选机制,设立了详细而又具体的各个奖项,针对电影创作的各个细节进行评比。不难发现有相当可观的励志电影,在奥斯卡中拔得头筹。

虽然此节通过奥斯卡的获奖情况进行分析,但绝不是以奖项论英雄,由于一些原因导致同一年份产出大量优秀作品,使得许多成功的励志电影在当年与大奖无缘,《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1994) 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相信这部电影的所展现出的非凡魅力也不需要我多说了。

在这里我仅用剧本和音乐方面做一下简单的分析:

这些励志电影从剧本上来看,主要分为原创剧本和改编剧本,在原创剧本中的 《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1989)、《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1997)等便是其中的经典代表。但许多励志电影的剧本创作都倾向于根据小说和现实故事进行改变,“再把文字转为形象的过程中,剧本无论是在细节上或是在思想意图上都几乎原封未动地保留下来。 ”②例如 《钢琴师》(The Pianist,2002)、《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2001),以及《辛德勒名单》(Schindler's List,1993)分别获得了第七十五届、第七十四届和第六十六届的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同样改编自畅销小说的 《奔腾年代》(Seabiscuit,2003)虽然没有获奖,但是众多的提名和观众的好评是有目共睹的。真实的故事,畅销的小说在影片本身内容的说服力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就像 《弱点》(The Blind Side,2009)这部电影,这一部融合了体育、音乐、喜剧于一体的温情剧情电影,在影片最后的部分让观众看到了现实中主角的生活照,这位拥有传奇故事的橄榄球明星就活在我们身边。这样的剧本创作,使得观众对影片产生最大的信赖,故事是可以编造的,但是事实摆在了观众的面前,这样的励志电影相信会给观众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

每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励志电影都会有一段令人难以忘记的旋律,无论是电影配乐还是原创歌曲,当耳边再次响起时,就如同条件反射般地莫名激起一股斗志。由美国当红白人说唱歌手埃米纳姆亲自出演的自传影片 《8英里》(8 Mile,2002)中的《Lose Yourself》就是一首经典歌曲,不但在2002年第七十四届奥斯卡中获得最佳电影原创音乐,而且在格莱美等各项评选中获得多项殊荣,这首节奏感极强的饶舌音乐,通过年轻人的方式——说唱,表达了当代年轻人对梦想的执著,对机会的把握。这首歌发行之后,在美国甚至全世界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用它来鞭策和激励自己。当然拥有同样成功音乐的还有来自《费城故事》(Philadelphia,1993)的 《费城的街道》和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2008)中的《Jaiho》,等等。

第83届奥斯卡,由汤姆·霍伯指导的《国王的演讲》凭借12项提名并囊括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这四项极具分量的大奖,当之无愧成为了本届奥斯卡的最大赢家。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无疑是对影片的形式及内容最大的肯定。当然像这样在某一届奥斯卡中独领风骚的励志电影远不止一部,从 《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1939),《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1965)到《甘地传》(Gandhi,1982),《雨人》(Rain Man,1988),《与狼共舞》(DanceswithWolves,1990), 再到 《辛德勒名单》(Schindler's List,1993),《阿甘正传》(Forrest Gump,1994),《勇敢的心》(Braveheart,1995), 以及近几年的 《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2001)、《百万美元宝贝》(MillionDollarBaby,2004)、《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Millionaire,2008)等,数不胜数。 电影事业发展至今,一部影片的成功不再只是技术的卓越,而更多的是一种返璞归真,一种对内容、对精神、对电影灵魂的追求。

三、励志电影的期待效果与观众需求

当前励志电影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励志电影本身作为电影市场的一份子在同样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所展现出的超高性价比。一部励志电影,通常作为剧情片来看的话,相对于动作片、冒险片、音乐歌舞片等其他类型电影拥有更低的拍摄成本,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励志片的导演和编剧们也会花更少的时间来创作或征集如此优秀的改编剧本或原创剧本。这样一来,经典的故事加上优秀的剧本便可以吸引一线的影星出演,然后要做的就是运用扎实的功底拍摄一部无可挑剔的电影。

(一)电影的期待效果

一部电影的拍摄,撇去商业性,往往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可能是导演想要反思的问题,也有可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做出的勉励,无论如何,他们都因地制宜,期待这部影片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之所以选择励志类电影,是因为在电影的销售过程中,励志电影的积极主题往往在美国或其他国家上映前的电影分级中获得较为宽松的观众限制,这在电影市场中占据了极大的先机,一些成功的励志电影甚至会被一些机构乃至政府资助进行宣传。面对如此名利双收的励志电影,何乐而不为呢?

前面提到过,励志电影有时不只是一部电影,《壮志凌云》(Top Gun,1986)可以说是一则超长的征兵广告,帅气的汤姆·克鲁斯甚至都不需要过多的台词和演技,只要摘下头盔在飞机跑道上耍耍帅就行,作为电影界的“山姆大叔”,在电影本身盈利的情况下在美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同样为美国社会带来非凡效果的好莱坞励志电影还有系列电影《洛奇》(Rocky,1976~2006)中的第四部《洛奇IV》(Rocky,1985),当时的美国正处于冷战时期,战争和经济问题让美国人十分低落,伴随着里根总统的新保守主义重新激发起美国的民族主义热潮的同时,《洛奇IV》无疑是当时美国精神崛起的一剂强心针。

可喜可贺的是,绝大多数的励志电影,达到了他们的期待效果;同样鼓励拍摄者的是令人惊讶的票房。

(二)观众观影的内心需求

作为观众,在看到任何一部有关于励志内容的电影海报时,选择去买一张票走进影院,在电影开始前,就已经有了对这部励志电影的内心需求,那就是渴望通过励志的内容去除自己的负面能量,看到生活希望、社会希望、国家希望甚至全人类文明的希望。

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反智情绪高涨,简单地说就是贬低现代文明、崇尚低智商的风潮盛行,《阿甘正传》(Forrest Gump,1994)便是那一时期的典型与特例,传奇的“美国梦”在贬低文明、智力的同时,也表达出了美国人的愿望:超越历史、种族、地域的分裂,反省曾经的错误,迎来民族的新生。当年的美国人走进电影院,会从此片中得到更多的美国式鼓励,这种无法言喻的文化共鸣使得该片在奥斯卡上击败了强劲对手 《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1994年),从而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的神话。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将图像和声音的重组之后,导演可以通过艺术手段把想强调的部分放大给观众看,电影呈现的“所有这些都是由于摄影机的变化和不定的运动形成的。摄影机不仅能表现新事物,还可以不断展示新距离和新视角。这在艺术历史上恰恰是全新的东西。”③一部励志电影可以通过画面和内容将极其深刻的当前问题留给社会反思,意大利电影《听见天堂》就是一部含有对教育制度反思的励志电影,影片虽然讲述的是过去的故事,也讴歌了教育改制给人们带来的所有好处,但是导演想说的却不止这些,当前在的体制下,人们依旧对思想的自由和解放充满了不懈追求。

观众对观影的内心需求也是一种观影目的,有许多人也把励志电影作为治愈自己心灵创伤的药剂。有时在浮躁时静下心来看一部励志电影,甚至比在上帝面前发誓“要好好努力绝不虚度年华”还要管用。不光是好莱坞,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Three Idiots,2009)可能让许多大学生找到了方向,影片中的“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为我们带来了独到的价值观。为什么学习?为谁学习?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这种在课堂上都难以解释的问题,这部影片却在嬉笑的环境下迎刃而解。

四、结语

励志电影不仅仅教会人们如何重塑希望,坚持理想,还赐予人们勇气,这种勇气用于事业、爱情、学术等方方面面,人类文明的进步正是需要这一个个看似倔强的精神力量。励志电影则教会我们如何寻找和运用这股力量。

注释:

①郑树森,著.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②[美]李·R·波布克.伍菡卿.电影元素[M].中国电影出版社,1956:7.

③[匈]贝拉·巴拉兹,著.安利,译.可见的人,电影精神[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125.

猜你喜欢
奥斯卡励志
《少年的你》获得奥斯卡提名
奥斯卡主持人,看似光鲜,实则黯淡!
奥斯卡的规则变了!
成龙:奥斯卡来找我,不是我找奥斯卡
生活励志
“差钱”也演“励志”剧
激情励志与灵活务实——《论修身》新解
励志之情对里隐 嵌名之趣联中生
八旬“励志爷爷”的网上“潜伏” 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