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佳 李瑞奇
(东北大学 校团委,辽宁 沈阳 110819)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并具体言明:学生工作干部队伍“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此外,较早提出的《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更是纲领性地将“学校党团组织要加强对学生会(含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的领导和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约束的作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口径。学生工作干部作为育人力量中的重要一支,其在学生能力培养与发展、学生日常管理与服务等方面作用非凡,而高校学生组织作为学生工作干部作用发挥的效能执行者和体现者,其在朋辈教育和示范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等方面具有特定的管理效应,一言以蔽之,基于高校学生组织管理层面的学生工作干部效能研究是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学工干部育人效用的实践保证。
1.学生组织干部选拔方面
高校学生组织内部干部选拔和任用具有一定的承续性,这种承续性所带来的“近亲”效应或者“远疏”效应,“大一干事、大二部长、大三主席”的传统模式在带来团队传承的同时,也使团队内部成员缺乏竞争意识;僵化的选拔机制下所带来的任期制,致使高校学生组织激励动力不足,造成许多学生组织骨干把当上学生干部作为目标,不追求整体效率和内在价值,缺乏团队整体意识;随着学生组织的职能机构设置渐趋多元,职能的庞杂和繁复致使学生干部在选拔上出现定位不清、人浮于事的情况,规模膨胀但缺乏明确的职权意识的现象。
2.学生组织工作职能方面
目前,高校学生组织总体上对组织目标、组织职能缺少明确的认知。在活动内涵方面,大部分学和对学生组织的功能认知停留在“办活动,出观众”等纯粹事务性的活动之中,而忽略了“服务广大同学,代言广大同学,引领广大同学”诸项立身之旨。在活动的创新性方面,学生活动多为传承往届经验和按照主管老师布置,缺乏独立思考、独立总结和独立发挥的意识;在活动规范方面,缺乏岗前的系统的组织培训和指导,岗中的完善的活动制度和规范,岗后的有效的活动宣传和意义拓展。
3.学生组织文化创建方面
文化建设往往是高校学生组织缺乏的短板因素,而团队文化的创建特别是学组文化的创建,对于组织内部的向心力、凝聚力、承扬力而言,起着灵魂核心的作用。当前高校学生组织文化建设方面乏善可陈。首先,学生组织内部文化自主性。鲜有学生组织确定自己的职权内涵,即便如“学习的楷模、工作的典范、人格的榜样”诸类口号,也并未落至根处,扎至实处;其次,学生组织活动文化发散性。当下的学生组织活动更多地停留在“秀”的层面,而鲜少发挥利用活动载体,扬承大学精神与文化的效用。
1.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效能保障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师需要思考的两大关键问题,就高校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建设而言,切实探索“怎样培养人”的内涵,立足育人为本,发挥其效能保障作用是确保学生组织实现“自我式管理”的重要外部环境。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要具备基本的政治修养、过硬的管理能力、丰富的知识体系、较强的心理素质和亲善的人格魅力,明确自身“引路人”、“指导者”、“助力者”的身份,澄清三个观念混淆:非行政指令者、非全知领导者、非事务协调者。
2.学校全员育人队伍的意识保障
高校学生工作干部效能发挥,离不开高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助力。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主渠道作用,专业课教师的意识协同作用,全体教职工的身正为范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人翁效应、自我式管理作用的意识保障。当前高校全员育人的情况并不乐观,各司其职,各就其位,却未能实现有效衔接,互通有无,殊途同归的良好效果。
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科学化、精致化、专业化”新要求的提出,要求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其中,增强大学生自身的主动性,需要高校学生组织管理者以科学化的视角,发挥德识魅力的激励作用。首先,客观地发挥三个“贴近指导”:贴近意识,前期培训的系统引导;贴近实践,中期监督的修正引导;贴近提升,后期总结的经验引导。其次,适当地实现三个“沟通督导”:阶段性沟通,注重自我教育意识形成;方向性沟通,注重自我管理模式完善;渐进性,注重自我引导作用发挥。最后,有效地开展三个“梯次指导”,学生组织菁英的大学文化的理念指导;学生组织骨干育人主体地位的观念指导、学生组织全员自我权责意识的启蒙指导。发挥德识魅力的激励作用,在“引导”、“督导”、“指导”的工作实践中,高校学生组织指导者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建设,注意在教育管理层面的知识汲取,强化在心理知识层面的理论储备,深化在思政素养层面的与时俱进,将“深入指导”与“深入领导”区分开来,将“事务性深入”与“思想性深入”区分开来,更将“学识性示范”与“指令性落实”区分开来,有效地发挥德识的显性激励作用。
高校学生组织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是隐性发挥高校学生组织“三自”能力的要核,作为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的当然主体,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人格魅力和内在品格对学生组织能动效应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其集中体现在求“实”和务“虚”两个方面。求“实”方面,学生工作干部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提升组织能力和引导水平,促进管理的科学化。在丰富自身理论素养的同时,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组织成员明确组织职能,改变“人治”模式,“积极促进学生组织向集体化、规范化阶段发展,建立科层结构健全,组织管理制度成型的管理机制”[2];务“虚”方面,学生工作干部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先进的管理意识,营造学生组织的文化内涵与和谐氛围,培养积极向上的团队文化、组织文化,主动参与学生内部交流和团队拓展活动,为其提供心理支持、智慧支持和动力支持,增强组织成员间的凝聚力和互助性,强化组织成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以此来更好地发挥学生组织在学校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学生工作干部人格魅力是挖掘学生组织育人潜力,影响学生干部能力,葆有学生组织活力的前提,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目的。
高校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工作精致化”趋向,为这支育人队伍提供了理论层次上的保障。在学生组织管理过程中,立足当下发展形势,引入先进理论成果,借鉴现代管理理念,以理论筑管理基础,力求创新性地研究出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的新模式。项目管理作为现代管理学方面的重要理念或可移至当下学组管理工作,在这一模式理念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组织的主动性,与此同时,学生工作干部能够真正发挥其调度和指导、审核和把握的效能。一方面,其是对日常思想教育中的基本德育教育的有效补充,就高校学生组织而言,具体的事务性活动与文体性活动是其主载体。每一个活动都有其完整的生命周期,就如同项目的生命周期一样。[3]在项目决策阶段,对于给定的主题任务和灵活的育人活动来说,其分别可以采用项目招标和项目提案的方式进行,既可以确保主题教育活动的科学化落实,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组织热情和参与激情。由学生自主提出,自主参与的活动,其规避了定性指令和定量要求的弊端,能够有效地激发自主意识,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寓教于乐”的效果。另一方面,项目管理可应用至学生组织的内部管理上,部门间的项目竞争与项目合作,带来的是在项目目标实现过程中对成本意识,即项目的完成度、风险意识项目实效性、质量意识项目的满意度,这些意识要求来自学生,相应地就更贴近学生,为使项目获得理想的结果,学生组织内部在主动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同时,必然会在工作推进中增强团作整合意识、凝聚意识和向心意识。
在创新模式、渗透理念的同时,学生工作干部要充分以实践活动为检验平台,力求做效能到家。在政治方向上进行指引,发挥牵引效能。在敢于“放手”的同时,要注重把握学生思想的偏差,围绕“育人自育,服务大局”进行学生组织建设;在工作导向上进行示范,回避从根源上避免出现官僚习气、形式主义、活动泛滥、选举不公[4]等不正之风的出现,要引导发挥真正的“桥梁纽带”作用;在队伍培养上下足工夫,形成“公开选聘—优化组合—顾全大局—人本管理”的培养方式,培养一支“党政放心,青年满意”的学生干部队伍,[5]实现工作成效与学生进步相互统一的目标;在组织文化上潜心塑造,构筑“学习文化、风貌文化、运作文化、价值文化、制度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型多元性的学生组织文化体系。在学生组织管理的实践过程中,要着眼于诸上四点,更要落实于实践中的具体联系与帮助中,研究青年学生的特点,贴近青年学生的要求,在管理运作上,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在对大学生的指导过程中和效果呈现中彰显学生工作干部的效能。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王金恒,张藏云.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中的务“实”与务“虚”[J].科教文汇,2009(9):57.
[3]卢少平.项目管理在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中的运用[J].理工高教研究,2002(6):55.
[4]陈伟荣.加强对高校学生组织的指导[J].高教论坛,2011(11):94.
[5]陈伟荣.加强对高校学生组织的指导[J].高教论坛,2011(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