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特战记》与大冈升平的战争观

2012-08-15 00:52:05何建军
外国问题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菲律宾人莱特日军

何建军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欧亚语系,河南洛阳471003)

大冈升平的《莱特战记》(1969)描写了太平洋战争末期日美两国军队在菲律宾莱特岛的攻防战。该作品问世后,日本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川村湊称之为日本战后“‘战记小说’的金字塔”[1]。我国学者在提及该作品时也给予了积极评价,称其“将发动战争、把国民逼上绝路、把日本引至毁灭境地的军部和政治家们推上了历史的审判台。”[2]学者的赞誉之辞集中在该作品宏观的视野和全景式的战争叙事。但是,我们细读文本不难发现,大冈在详细记录战争进程的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这场战争的看法,其中不乏错误的观点。这个问题却长期没有引起学界的注意。因此,本文将通过《莱特战记》对大冈的战争观进行初步探讨。

一、混淆战争性质,推卸战争责任

(一)否认日本侵略战争的性质

战后,随着日本政治的右倾化,右翼势力抛出了一系列错误的战争史观,其主要观点是:否认战争罪责,鼓吹自存自卫;美化侵略历史,宣扬侵略有功;以受害者自居,采取双重标准等[3]。其中,他们炮制的“美英同罪史观”宣称:美英等国也应对日本侵华战争的长期化和“大东亚战争”的爆发负责;就侵略行为和殖民统治而言,日本与美英等西方列强没有什么区别;美苏等盟国的一些“暴行”也是战争犯罪行为等等。孙立祥指出,如果说日本右翼势力的“自卫战争史观”旨在推卸侵略战争责任,其“解放战争史观”旨在为侵略战争歌功颂德,那么其“美英同罪史观”则旨在否认侵略战争罪行[4]。虽然自大冈创作《莱特战记》直到他辞世,“美英同罪史观”尚未正式出炉,但从他的作品中已可看到这种错误的战争史观的端倪。作品结尾部分写道:

假如把太平洋战争看做是美国的远东政策同日本资本家为确保资源的需要而引发的冲突是恰当的话,可以说两国的军事技术,招致了可怜的菲律宾人的牺牲,它们在菲律宾群岛中一个农业岛的攻防战中的突出表现,便是日美陆海军围绕莱特岛的格斗。

为了国家和资本家的利益,国民的鲜血白白地洒在那里。日本国民在被迫参加的战斗中,依靠其民族性的国家观念和动物性的自卫本能,忍受困难,选择了残酷的死亡。军队面临失败的事态时,上至司令官下至普通士兵,尽管充满了把人卷进去的腐化堕落和矛盾,仍然勇敢地战斗。

美国士兵也吃饱肚子战斗着,被卷入由白种人进攻亚洲的事实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矛盾中。日本兵没有意识到依靠危机中的自卫这种动物性的反应,正在剥夺中国人和菲律宾人追求幸福的权利。美国兵也被国内存在的种族歧视遮蔽了眼睛,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亚洲民族的加害者。他们在内心里深信自己是在从虐待狂的日本人手里“解放”可爱的菲律宾人。

……菲律宾因成为日美的决战场,不仅很多人被杀害,土地荒芜,而且战后被美国再次占领,处于更加残酷的殖民地统治的桎梏下[5]546-547。

这几段话集中表现了大冈对太平洋战争的看法,即太平洋战争是日美两国围绕在菲律宾的经济利益争夺引起的;由于白种人进攻亚洲,日军是出于动物性的自卫本能而战;美军是亚洲民族的加害者,日军在自卫中也给中国和菲律宾带来了损失;美军战后在菲律宾的存在是再占领,比日本在菲律宾的殖民统治更加残酷。正是在上述错误的战争史观的支配下,大冈在《莱特战记》中竭力为日军的侵略罪行辩解,大肆攻击美国对菲律宾的殖民统治和战争责任,而缺少具有历史深度的自我反思。

(二)强调美国的加害责任

大冈认为,对菲律宾而言,美国从战前到战后都是殖民统治者。他说,美国于1898年取代西班牙成为菲律宾的主人后,“为了美国资本家的利益,一直坚持实施殖民地政策,让菲律宾停留在农业国,即砂糖、椰子、大麻等原料生产国的阶段”。这导致了菲律宾经济发展迟缓,80%的土地集中在与美国资本勾结在一起的地主手里,佃农生活贫困。因此,菲律宾经常有反美游击队活动。“这就是昭和17年(1942年)日军进驻时的状况。无敌陆军提出大东亚共荣圈的理想,声称要把鬼畜美英从远东赶出去。”[6]18-19这样,作品一开始就抨击了美国在菲律宾的殖民统治,声称日军是“进驻”菲律宾,为其侵略行为辩解。

大冈随后指出,战争结束后,菲律宾只是名义上独立了,实质上仍然是美国的殖民地。麦克阿瑟把美军派遣到菲律宾群岛的各个角落,“不是为了菲律宾人,而是为了美国的投资者和有钱的菲律宾人确保被日军占领的资源”。“美军在林加延湾登陆一个月后就解除抗日人民军的武装,进驻班乃岛、内格罗斯岛的游击队地区,占领棉兰老岛日本人的麻田,可以看做是为了确保他们的利益。那不是‘解放’,是‘再占领’。”[5]540-541美国“通过‘贝尔通商法’、‘菲律宾复兴法’、‘基地协定’进行菲律宾的战后处理,实质上是对菲律宾的再占领、再殖民地统治。”[5]542大冈由此“以彼之罪掩己之罪”,混淆了日本侵略战争和美英等国反法西斯战争的界限。

另一方面,大冈把美国写成好战的国家。他说:“数量庞大的兵器和军事物资源源不断地被运送到欧洲和太平洋,积存在夏威夷、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如果不继续战争,美国经济就会崩溃。假如日本突然投降的话,最苦恼的该是罗斯福吧。”[6]450-451即在大冈看来,美军凭借强大的武器装备优势对日军发起猛攻,不是为了尽快结束太平洋战争,而是为了借机发展美国的军需产业,刺激经济增长。此外,大冈认为莱特战役结束后,美军在没有战略价值的宿务岛、内格罗斯岛登陆,企图再次占领菲律宾全境,导致日美两军出现了无意义的损失。这是麦克阿瑟为了恢复名誉和美国国家利益而采取的行动。他在文艺随笔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说美军在比萨扬群岛、棉兰老岛展开清剿日军的行动时,“那些地区已有99%的地方被游击队解放,日军逃到山里,化为无害的存在。尽管如此,麦克阿瑟仍付出和莱特岛两个月的激战几乎相同数量的牺牲进行扫荡,战死3 500人。”[7]172然而这些持枪的日军不可能是“无害的存在”。事实上战争结束若干年后,媒体多次报道了残留菲律宾的日军士兵杀人放火、伤害当地居民的事件[7]193-194。

(三)淡化日本的侵略罪责

大冈升平在《莱特战记》里关注到了无辜受害的菲律宾人的命运,指出:“总体来看,可以说历史性的莱特之战的结果,最倒霉的是居住在莱特岛的菲律宾人。”[5]520但是,在这场战争灾难的制造者问题上,大冈竭力淡化并转嫁日本的侵略罪责。他首先把菲律宾形势恶化的责任推到当地游击队身上,说游击队以南部莱特为据点开始扰乱和从事谍报活动以后,形势才逐渐恶化。农民在菲律宾政府和游击队的双重统治下,被征收双重的税金。他进而把日军对居民的骚扰看做是游击队逼出来的,说游击队的发展壮大促使日军增强实力。作品也提到了一些日本给当地带来的灾难,如“粮食连同收获作物被征用,居民被抓壮丁。很多公共建筑遭到破坏,为了建造掩体被搬走。卡车被征用。”[5]521但他把日本侵略带来的灾难仅仅归结为日本的军事统治者缺乏智慧。

在轻描淡写地讲了一些日军的加害事实后,作品开始大肆渲染美军的罪行。“美军让菲律宾蒙受的损失比日军有过之而无不及。美军的轰炸和舰炮射击带来了比日军更多的灾难。……在整个菲律宾,美军破坏了菲律宾公共设施的80%,个人财产的60%。菲律宾人为了请白衣天使美国人赶走猴子似的日本人而忍受了这些损失。”[5]523

大冈认为战争期间菲律宾遭受的损失主要是麦克阿瑟指挥美军进攻带来的。他说麦克阿瑟为了全歼菲律宾境内的日军,“不怕战祸扩大到菲律宾全境。美军采取彻底炮击轰炸敌人据点的作战方式,结果造成菲律宾人房子被烧毁,很多非战斗人员死伤”[5]532-533。据史料记载,在美军进攻马尼拉的战斗中,日军大肆屠杀平民,连医院中的病人和婴儿也不放过。战斗持续一个月,马尼拉城区建筑四分之三以上被毁,约有12.5万菲律宾人死亡[8]。大冈在作品中却把加害责任推到美国人头上。他说:“当然10万人这个数字里面包括马尼拉陷落前因破罐破摔的日本兵的暴行而造成的牺牲者。但是假如没有麦克阿瑟的地毯式炮击,应该不会有这么大的数字。”[5]533-534依照大冈的逻辑,如果美军不重回菲律宾,不向日军发动进攻,任由日本对菲律宾实行殖民统治,就能减少菲律宾的损失。

基于相似的强盗逻辑,大冈还把日军的暴行说成是遭受美军进攻的无奈之举。他说1945年3月前后,“日本兵只是为了得到粮食而入户盗窃,整日提心吊胆。即使让他们在废墟或山里细水长流地坚持下去,对菲律宾人来说也构不成任何危害。因为遭美军追击,日本兵成群结队地从一个村子向另一个村子移动。他们饥饿,开始掠夺,变得残暴起来”[5]499。

二、揭示战败原因,缺乏全面反省

(一)强调军队士兵暴行

大冈升平从日本在菲律宾实施的政策和日军的所作所为中看到了他们给菲律宾带来的伤害,以及菲律宾人的不满和反抗。关于日军的暴行,作品主要提到了两个问题。一是实施暴政,滥杀无辜平民。大冈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日本侵略菲律宾的国策,只是把滥杀平民的责任归咎于日军基层部队没有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他说:“大本营和当地司令官也理解菲律宾人民的感情,禁止像对待中国人那样对待菲律宾人。但是进驻初期,在基层部队没能防止号称儆戒的斩刑”[6]19。

二是大肆掠夺粮食和财产。大冈在这里仍把责任推到下层士兵身上,说:“一般情况下派遣到大东亚的日军的补给采取当地采购的方针。长官的监督稍有疏忽,士兵就去民宅掠夺谷物和衣服,抢夺养鱼场的鱼”[6]20。这种情况愈演愈烈,1943年底,收获季节菲律宾人的庄稼连同田地都被日军“征用”,再也没人相信“大东亚共荣圈”了。此外,大冈认为“日本军政最早的失策是自入城马尼拉到科雷吉多尔失守的5个月时间,宣布在宿务发行的临时纸币无效”[6]22。这项政策事实上夺取了菲律宾中南部各岛人民的财产,致使他们对日军怨声载道。正是由于日军残酷的殖民政策,自1942年末开始,菲律宾各地成立了抗日游击队。

如上所述,大冈升平在为日军辩解的基础上,关注到了他们给菲律宾平民带去的灾难。他看到了日军在道义上的寡助,但只是把它当做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没有认识到它是由日本侵略战争的本质决定的。

(二)军事思想、体制、指挥等方面的缺陷

大冈升平首先从战略层面和战术层面分析了日军在莱特战役中失利的原因。他指出:日军“明知主要敌人是美英,却把大军作为对付苏联和重庆的殿后部队按兵不动——这是太平洋战争中最大的战略性矛盾,也是自1943年瓜达卡纳尔岛撤退以来,日军始终被迫防御,没能重新掌握主导权的理由之一。”[6]21他认为日军莱特岛初期作战失利的原因在于战略战术思想僵化,缺乏想象力。美军在莱特岛东海岸登陆时,日军第35军作战意图不坚决,同时实施岸边防卫和纵深抵抗的方针,导致了不必要的伤亡和悲惨的结局。总体而言,日军“由于战术的前近代性,没有取胜的机会。”“士气普遍低下到处变为战术上的漏洞显现出来”[5]519。

大冈升平进一步从历史的角度剖析了日军在菲律宾战场失败的深层原因,指出了日军在军事思想、军事体制等方面的缺陷。一是以天皇为名义统帅的“不负责任体系”。“旧日本军队的统帅指挥体系从大元帅陛下直达普通一兵,正因为如此,各个单位保守化、形式化。”[6]619-620从内阁、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参谋本部(大本营)到南方总军、方面军、军、师团等,相互推卸责任。二是日本陆军“落伍的素质”。其缺点表现为陈旧落后的战术、僵化的组织机构、劣势装备、保障不力等。三是海军指导思想僵化,兵员素质低下。四是陆军和海军之间缺乏协调。日本海军声称在1944年10月的台湾海面空战中重创美军舰队,让对战争前途感到不安的国民狂喜。然而,事实上美军航母机动部队损失甚小,大本营海军省没有把真相通报给陆军省。这使得日本轻视了美国海军的力量。

除上述几方面的因素外,大冈还提到了日军士气低落和日本综合国力的不足。大冈特别强调日美军队物资装备的差异,指出:“作战事实上很单纯,根据双方战斗力的客观状态,自然而然地结果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差异仅归结在是否能保证有遂行战争的兵力补给。因为战争由这些整体构成,结果只进行观念性的纸上谈兵的日本必将走向失败。”[6]34-35大冈最后指出:日军战败“未必只是旧日本陆军素质的问题,而是明治以来逞强加入近代争夺殖民地的行列后,整个日本政治经济条件的结果。同在莱特海战中一样,在这里也是日本的全部历史在起作用。在利蒙岭作战的第一师团的步兵和栗田舰队的水兵一样,也在同日本历史本身战斗。”[6]620-621

综上,他认为日本在莱特岛战役中的失败,不单单是司令官的指挥不当等个人的因素引起的,而是由于日本近代军队建设史上的种种弊端共同导致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日军不是败给了美军,而是败给了自身的历史。值得注意的是,大冈升平虽然把莱特岛战役中浮现出来的问题作为明治以来日本的问题进行剖析,但是重点在于日本军队应如何汲取教训改善体制上,而没有对日本近代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反省和批判。

三、批判军队冷酷,否定战争意义

(一)批判日本军队的冷酷

大冈首先批判了日本军队内部存在的隐瞒事实真相、不顾下层士兵死活等问题。他指出35军军部曾在利蒙岭战斗中日军已遭重创的情况下,命令战斗力下降的步兵部队发动总攻,导致日军大量人员伤亡。但是战后出于对遗族的顾虑等原因,该军原参谋长友近少将的回忆录和1970年公开出版的战史都隐瞒了这个攻击命令。大冈指出:“军队就是这样实施愚蠢、无情的行动,并隐瞒这些行动的组织”[6]605。此外,大冈批评了日本军官享有的特权地位及其对下属的冷漠,指出这些军官“在本土表现为政治上的下克上,在前线变为作战上的独断专行,让士兵白白丧命。”[6]608比如,第1师团开始撤退之前,部队给第四野战医院的重症患者发放了氰化钾或手榴弹,要求他们自杀。撤退途中,军官视伤员为累赘,把他们抛弃在路上。

其次,大冈揭示了日军对无辜平民实施的残暴行为。在参加莱特战役的第68旅团战死的日军身上发现了大量掠夺来的财物。大冈说:“感觉掠夺的情况与68旅团的精兵不相称,但是有时在原部队受到严肃的军纪约束的士兵,一旦参加野战就会突然变得残暴。”[5]249这样,他把士兵的掠夺行为简单地归结为战场上的偶发事件。由于没有认识到日本侵略战争的本质,大冈在作品中有不少对日军的掠夺行径轻描淡写的地方。如莱特岛西岸的收获季节在12月,大冈认为,“日本的败兵逃到这个地区时适逢收获季节,可以说这是日军在莱特岛上碰到的唯一的幸运”[5]330。事实上他们的行为对当地居民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这也从侧面说明日军乃至大冈本人对这种掠夺早已习以为常。

(二)抹杀战争界限

战争必然伴随人员的伤亡,大冈指出:“所有国家战争的指导者都是相似的。他们不可能站在要去赴死的士兵的立场制定作战计划。”“‘杀死小日本’是日军袭击珍珠港以来,美国联合司令部为了鼓舞士气而提出的口号。美国士兵中也有人下定决心要尽可能多地杀死偷袭珍珠港的卑劣的日本鬼子。他们下定决心和日本兵在热带丛林中单兵较量,为此有很多人无意义地死去了。”[6]58-59在大冈看来,任何地方都不存在为了民众和下层士兵利益的战争,无论何时何地,在战争中死得最凄惨的总是民众和下层士兵。应该说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把大量士兵驱赶到前线,让他们充当侵略战争的马前卒和炮灰,他们的死亡确实毫无意义。问题是大冈把美英等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与日本的侵略战争同等看待,一并抹杀了盟军士兵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意义和价值。他没有认识到日本法西斯势力不会自行消亡,盟军士兵以自己的牺牲为代价,为消灭法西斯、推进历史的前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大冈在描写了“武蔵”号战舰遭遇空袭后的惨状后指出:“我们不要忘记海战充满了与舰队司令官和甲板军官的回忆录不同层面的残酷事实”[6]175。他在评价某场战斗时经常使用“无益”和“没有意义”之类的词语。关于利蒙岭战斗,大冈评价说:“虽然这些寸土的争夺从战争的全局看微不足道,他们还是把自己的利益抛诸脑后,重复着无益的杀戮”[6]614-615。他认为,就日本而言,“莱特决战既已失败,大本营就应该给菲律宾全境的司令官投降的自由。那样就可以避免日美两军在吕宋岛、棉兰老岛、比萨扬群岛无益的厮杀、大批的人员在山中悲惨地饿死甚或吃人肉”[5]516。从中可以看出,大冈所谓“无益”和“没有意义”是指这些战斗不能改变战争的结局,尤其是无助于扭转日军不利的战局。换言之,同一场战斗假如是日军获胜,那么日军的死亡就可能是“有益”的了。

四、揭示个体命运,宽容贪生行为

(一)个体在战争中命运的必然性

大冈升平在短篇小说《俘虏记》(1948)和《野火》(1951)中把主人公没有向美国兵开枪、没有吃人肉以及杀死无辜的菲律宾妇女等事件都归结为战场上的偶然因素。在《莱特战记》中,大冈则从一系列看似偶然的事件中发现了某种必然性。他首先指出了他本人在菲律宾命运的必然性:“战争是在超越个人利害的地方进行的。我被派遣到了莱特岛偏北方向的民都洛岛。在那里如何布置兵力,要运送多少弹药,敌人登陆的话如何进行反击等等,都有相应的计划。这些事情由待在马尼拉的参谋们决定。范围再扩大到整个太平洋地区的话,就要由大本营决定了。其结果,才有了我的体验。”[9]之后,他把目光由自己转至他人身上,指出:“战场上的事实好像是偶然对士兵产生作用,但是其中一部分是受敌我双方参谋制定的作战计划和司令官的决断支配的。描写莱特岛上的决断、作战、战斗经过及其结果等,成为著者下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5]608

为了揭示士兵的命运,大冈时常把焦点集中到参谋身上,讲述他们在战争进程中的作用。他说:“师团参谋制定的作战计划、前线指挥官发出的攻击命令都直接关系到士兵的生死。我之所以要逐一报告利蒙岭各个部队的行动,就是因为它关系着蹲在战壕里的士兵的生死。”[6]451这样,《莱特战记》把莱特战役的全貌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揭示出士兵们的生死并不完全是孤立的、偶然的事件,其命运受太平洋战争的发展变化、战争决策者制定的作战计划、战地指挥官的具体指挥、局部战斗中的各种偶发事件等的左右,进而受日本近代以来军队组织机构的缺陷和军事文化传统的影响。这表明大冈开始从更高的视点观察战争,对战争的认识深化了一步。

(二)人在战争中的求生本能

《莱特战记》的重点在于彰显日军的“战功”,但是也描写了日军人性中的弱点乃至丑恶的一面。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贪生怕死的本能。作品第六章描写了美军地毯式轰炸过后,日军的各种失常表现。“有的军士不像平时那样夸海口,眼睛上翻,浑身发抖;有的见习军官无精打采地垂着两手往战壕外边走。”[6]64关于神风特攻队,大冈也提到了他们执行任务时的恐惧心理,指出“他们只是在军人养成的习惯、战场上亢奋的心理或信念的鼓舞下超越了恐惧。”[6]226他说:“真正的勇士在任何国家的军人中也不过是百分之一的比例。自拿破仑时代人们就观察到,平时军人比平民还胆小。”[6]284

二是动物性本能的释放。莱特战役末期开始出现吃人肉的传闻。“因为几乎见不到美军和菲律宾人,日本人只有互相残杀。在布拉温战役阶段出现了结帮图谋辎重兵物资的强盗,但是随着战斗结束那样的猎物也没有了。人们相信那时他们杀死孤零零的士兵,吃人类自己。”[5]439大冈阐释道:“人身上带有动物本能的领域很广。日常的社会通过控制它得以运转,但是战争反倒鼓励它并把它释放出来。……强奸和残暴成为战争的附属品。在这种状态的延长线上,士兵如果陷入绝对的饥饿状态,自然会重返原始时代的同胞相食。”[5]513他在这里把战争中的强奸、残暴乃至吃人肉等都视为士兵身上释放出来的动物性本能。

三是临阵脱逃或投降。大冈升平提到了在投降者中占较大比例的军医和卫生兵,指出其原因在于“本来他们的任务就是非战斗性的,军人良心的制约不像步兵那样强”[5]444。此外,作品记述了第16师团现役士兵山森上士的经历。他因战争而失去了工作,一直憎恨造成这种世道的军人们。“他痛恨自己出生在这样的国家,天皇陛下等高高在上,人们被迫毫无意义地献出生命。”[5]443他最后在撤退途中设法投降了美军。大冈分析了日军当逃兵的各种情况,对他们的行为选择表示理解和宽容。他说:“作为统治者让一般国民参加战争是残酷的、不仁的。国民除了国家利益之外,还拥有追求各自家庭幸福的权利。因此,军队不能让招募士兵维持继续作战的条件时,应当命令他们投降。……为了本土决战这种虚妄之谈强迫国民牺牲是一种罪恶,下令国民去赴死,却考虑打一场胜仗后进行和谈的救济手段是丑恶的。”[5]515-516从这里可以看到大冈对战争的否定性态度。

综上所述,大冈升平在《莱特战记》中就这场战争的起因、性质、战争责任、日军失败的原因、日本军队机构的冷酷无情以及战争中的人性等问题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大冈一方面描写了战争的残酷,触及了日军的加害事实,批判了军队机构的冷酷,表明了反对战争的态度。另一方面,他又混淆战争性质,片面强调美国的战争责任,为日军的侵略罪行开脱辩解,从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出发赞颂日军在战争中的抵抗。他虽然剖析了日军失败的原因,指出了日本军部在战争进程中的失误,但是并没有追究他们发动侵略战争的责任,更谈不上把他们送上了历史的审判台。

[1][日]川村湊.戦争はどのように語られてきたか[M].東京:朝日新聞社,1999:10.

[2]陈端端.从大冈升平的战争小说看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折射[J].外国文学研究,2001(3):81.

[3]刘丽君.评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战争史观[J].福州师专学报,2001(1):67-72.

[4]孙立祥.日本右翼势力的“美英同罪史观”辨正[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6-61.

[5][日]大岡昇平.大岡昇平集10[M].東京:岩波書店,1983.

[6][日]大岡昇平.大岡昇平集9[M].東京:岩波書店,1983.

[7][日]大岡昇平.大岡昇平集16[M].東京:岩波書店,1983.

[8]金应熙.菲律宾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605.

[9][日]大岡昇平.大岡昇平集15[M].東京:岩波書店,1982:482.

猜你喜欢
菲律宾人莱特日军
侵华战争中的日军“三羽乌”
莱特兄弟的飞行王国
真正的飞行者:莱特兄弟
43岁田畴辞世
董事会(2015年12期)2015-12-30 20:32:19
上万在利菲律宾人拒绝撤离
环球时报(2014-08-05)2014-08-05 09:00:03
福莱特兰蒂斯湾
谁最矮
环球时报(2012-02-23)2012-02-23 12:24:04
本 期 导 读
环球时报(2009-03-20)2009-03-20 14:10:39
日军“特攻战之父”大西泷治郎
军事历史(1999年2期)1999-08-21 02:58:08
对日军编制和军衔称谓的商榷
军事历史(1988年6期)1988-08-21 01:5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