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12年国内广播文艺学的研究概述

2012-08-15 00:54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文艺学文艺节目广播电台

张 灿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长沙 410006)

1986年12月,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宣告成立,吹响了我国广播体制改革的号角。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纷纷效仿“珠江模式”,成立经济台、文艺台、音乐台、交通台等,走分众化传播道路。到1993年,全国范围内广播电台的系列化改革基本完成。这也是本文对广播文艺理论进行梳理,选择以上世纪90年代为界限的缘由。

一、研究内容

广播体制改革的完成,标志着广播电台进入转型期发展阶段。相比改革前,广播文艺节目出现了新的节目形态和新的审美要求,广播与受众的交流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因此,这一时期的广播文艺研究也出现了不同的内容。

1.广播文艺节目如何走向市场以及赢得市场。

改革完成后,广播电台虽然仍是事业单位,肩负新闻宣传的属性,但是自负盈亏的经营体制迫使广播电台必须走向市场。《文艺广播的生存与发展——关于“全国文艺广播管理层研讨会”的综述与思考》一文中提出:必须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广播电台的产业化属性;改革人事体制,打破大锅饭,引进人才竞争;狠抓节目,充分掌握和发挥广播节目的商品属性,精办节目,办精品节目;重视经营,实现广播文艺节目的经济效益。

如果说走向市场需要解放思想、改革观念,那么赢得市场就需要在如何创作优秀广播文艺节目上下工夫了。《试论广播文艺的市场定位与目标开发》提出了“舍雅求俗”的观点。就是说广播文艺在市场中要求得生存,就必须放弃农业文明的群体本位观——“雅俗共赏”,树立现代文明的个体本位观,受众需要什么,便提供什么。这种观点虽然不是绝对可取,但是它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大众意识与市场意识的培育。

近几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及其强势发展,广播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何善昭在《突出特色,发挥合力——关于办好广播文艺的几点看法》中提出,突出特色是广播生命力之所在。文艺广播要突出移动性、单一感官通道的专注性、不必视觉注意的随意性、广播接收设备的简易性等特色。广播要在竞争中取胜,还是要立足自身的优势。

在《“三贴近”与广播文艺精品意识》一文中,作者提出了地方台文艺节目创优的办法,就是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其实,关于广播文艺作品如何走向市场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扎实的,以上只是列举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和观点。

2.广播文艺的业务研究。

业务研究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广播文艺节目制作人员的素养研究;二是广播文艺节目的剪辑录音等业务研究。

林溪漫在《文艺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塑造与个性魅力》一文中,对主持人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社会角色的塑造;二是审美情趣的培养;三是心中有情,以情动人;四是独具个性的形象设计;五是要不断“充电”,以保持主持人魅力。这五点要求涉及到主持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养。蔡玲的《文艺节目主持人应提高自身素质》,也提出了一个很细的要求,那就是增加语言的信息量,不能在节目中说废话、说空话。

此外,南通广播电台应美珍在她的业务报告中谈到自己在广播电台的从业经历。在《无悔的选择,执著的追求——南通人民广播电台应美珍的业务报告》一文中,应美珍讲到自己做电影录音剪辑的三个阶段,以及后来做通联工作的心得体会。

关于业务的研究也是非常详细。比如福建人民电台王宏所写的《广播文艺精品的策划与创作》一文,很全面地介绍了一个广播节目从策划选题到制作的过程,并且对如何策划选题以及精品制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柳莺所写的《策划选题、制作精品》,涉及到选题应该具备的四点:特点、新点、深点、情点。该文围绕这四点作了深入的探讨。

3.对优秀的广播文艺节目作案例分析。

研究者们在对报纸、电视、电影的研究中,都不乏案例分析,广播文艺研究也不例外。优秀的广播文艺节目来自于两个评价机制:一是获奖,二是受到听众的追捧。对这些优秀的广播文艺节目进行分析,介绍节目的创新之处,能为从业者们提供可参考的借鉴经验。

《〈二小之歌〉的立意与结构手法》这篇文章的两位作者同时也是该专题的创作者和制作者。文章介绍了《二小之歌》这个音乐专题之所以得到同行的认同与好评,就是因为切合时代氛围,触动了听众的心。节目展示了人类精神,呼吁爱惜人类的生命与和平,弥漫着人性气息,这是节目立意与构思的核心。《感人心者莫先呼情——评2002年度湖北广播文艺奖、广播剧奖》一文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优秀的广播文艺节目一定要打动听众的心,触动听众的情。

另外,在1997年第5期的《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发表了系列文章,对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大型直播综艺节目《星期天文艺大篷车》进行了分析。一篇为《乘坐“大篷车”的感受》,一篇为《初识“大篷车”》,另一篇为《“大篷车”在创新创优中前进》。“大篷车”这档节目之所以被研究者们注意,是因为它一经问世就非常火爆,应该算是广播文艺节目中的成功案例。三篇论文都介绍了该档节目的创新之处,即推出了一种全新的广播节目形式——直播小品。

大体上,论文的研究者们多是出于实用性和功利性的考虑,热衷于如何解决问题的“精品战略”、“策划与创作”、“审美追求”等的研究,对解决问题有一定的功效。但是,真正对广播文艺有系统的理论分析是两本著作。一本是2004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广播文艺学》。本书由张凤铸、胡妙德、关玲主编。该书系统地介绍了广播文艺的艺术实践,理论研究概要,音乐、文艺符号、主持艺术、传播者的基本素质、受众的审美心理以及广播文艺的价值和功能。另一本是2005年单独由张凤铸所著的《中国广播文艺学》。作者从广播文艺学的诞生说起,谈到了旧中国的广播文艺、文艺节目的设置和分类,还以单章的篇幅说到了广播剧。此外对广播文艺节目的采录做了系统介绍,也对广播节目主持人的素养提出了要求。

二、研究特点

这一阶段关于广播文艺理论的研究大体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1.研究成果与研究主体中的不平衡现象。

研究成果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论文多于专著。在中国知网上,以“广播文艺”为关键词,可搜索到102条记录,其中属于学术性的文章89篇。当然,在这些论文中,层次低、重复的不在少数,有分量、有创见的也屈指可数。但是,在量的计算上,还是多于专著。关于广播文艺的专著,就只有上文提到的两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广播文艺学作系统研究的成果是比较少的。

研究主体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研究者中的业界人士多于学界人士。在中国知网的89篇学术文章中,研究者出自业界的占到62篇,出自学界的才27篇,两者之间达到3:1的比例。由此可见,广播文艺学并没有受到学界太多的重视。究其原因:一来广播文艺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在学界的研究领域比较边缘化。同时,它也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业界人士会比学界人士掌握更多的理论业务知识。

2.研究的内容不断细化,研究的层次不断深化。

上世纪90年代的广播文艺学术论文,基本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谈怎么选择主题,如何立意。比如吴俊声的《拨响时代的主旋律——从音乐专题〈来自“春天的故事”的故事〉说起》,谈到广播文艺节目要紧扣时代主题。梁光弟的《发挥广播特点,奏响时代音韵——漫谈“五个一工程”首批获奖广播剧》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到新世纪初,广播文艺的产业化特征越发凸显,对广播文艺节目的策划与制作进行探讨,成为研究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已经细化到了如何筛选主题、制作过程中怎么布局及背景音乐的搭配、制作完成后如何修改等等,既有纵向的深入,又达到了横向的全面。

3.交叉学科,交叉研究。

在所有关于广播文艺学研究的论文中,并没有论文是关于听众研究的。在著作中,也只有张凤铸等人主编的《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中,有一章的内容是研究广播电视文艺受众的审美心理。将广播文艺受众与电视文艺受众放在一起研究,也无可厚非。虽然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别,一个是听觉艺术,一个是视听艺术,但是两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那就是要求对艺术的审美。

当然,也有不少研究者在对广播听众的研究中,涉及到文艺广播节目听众的研究。广播文艺事实上并不是一个能够区别其他艺术样式的独立体系,而是一个庞杂而开放的系统。它本身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关于广播文艺的研究就会不自觉地包含在广播整体的理论研究之中。

4.开放式的研究比较少。

开放式研究这个概念借用的是课程教学与设计理论中的“开放式设计研究”一词,它的核心理念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发展其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笔者认为,当前媒介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研究者应该具有积极探索的前瞻性眼光。

然而,在广播文艺理论中,并没有开放式研究的内容。媒介融合已经势不可挡,广播接收的设备不再局限于一台小小的收音机,当广播与网络、手机融合,对广播文艺节目是否会有影响?数字化的广播电视节目中,已经出现了收费电视,那么将来会不会有收费的文艺广播节目呢?

探测性的研究只要是建立在可行性的基础之上,都是有研究价值的。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它的研究难度。总的说来,研究者们只跟时代的步伐选择课题是不够的,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

结语

对广播文艺学研究的认识,我们不仅要看到它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要意识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我们的研究者应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不断充实广播文艺学理论,使其成为一门有独立发展前景的学科。

[1]刘志宏,李力.文艺广播的生存与发展——关于“全国文艺广播管理层研讨会”的综述与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11).

[2]周漫,李炳寅,王虹光.“三贴近”与广播文艺精品意识[J].新闻前哨,2004,(10).

[3]林溪漫.文艺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塑造与个性魅力[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3).

[4]应美珍.无悔的选择,执著的追求——南通人民广播电台应美珍的业务报告[J].新闻通讯,1994,(1).

[5]王宏.广播文艺精品的策划与创作[J].声屏世界,2001,(2).

[6]柳莺.策划选题,制作精品[J].新闻前哨,2005,(1).

[7]高相臣,张燕伟.《二小之歌》的立意与结构手法[J].采·写·编,2001,(5).

[8]张凤铸,胡妙德,关玲.中国当代电视广播文艺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9]张凤铸.中国广播文艺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5.

[10]刘晓龙.乘坐“大篷车”的感受[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7,(9).

[11]陈开.初识“大篷车”[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7,(9).

[12]吴骏声.拨响时代的主旋律——从音乐专题《来自“春天的故事”的故事》说起[J].声屏世界,1997,(7).

[13]梁光弟.发挥广播特点,奏响时代音韵——漫谈“五个一工程”首批获奖广播剧[J].当代电视,1997,(1).

猜你喜欢
文艺学文艺节目广播电台
话筒前的声音——广播文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
探究微信平台在广播电台的应用
论文艺学批评的元理论思维
新媒体时代对广播文艺节目的思考
文艺学批评的寂寞践行者
——读郑惠生的《文艺学批评实践》
城市广播电台新闻宣传探讨
新形势下广播电台新闻的采编技巧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办好地方电视文艺节目的策略探讨
青海取缔23个非法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