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祯,杨亮亮,林树生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福建泉州362332)
自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互联网兴起的“微博”热已成为近年来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和新生力量。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31万增至1.95亿,这股力量不容小觑,特别是在大学校园,微博为大学生提供了“随时信息分享的空间,恰到好处的交流平台,自由表达自我的乐园。这一新事物在改变着大学生的信息获取、人际交往和体闲娱乐等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状态”[1],如何运用网络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微博在所有新型沟通渠道中,已成为近年来崛起最快,发展最迅速的一种信息沟通方式。我们必须重视这股微博力量给当代“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个“微”世界中,如何迎接“微博”热带来的挑战,转挑战为优势和动力,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这些都是需要探讨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新内容。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被戏称为“围脖”。它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具有便捷、原创和时效性,微博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使用的主体人群之一,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接受能力强、喜欢新事物等特点,自然为微博的发展提供了一片得天独厚的沃土。
首先,由于微博的140字的篇幅限制,“发表微博不需要较高的文字水平,人们只需将自己的思想简要表述出来,甚至是用手机拍一张照片,就可以发表成一篇微博进行展示,这使得信息传播的门槛大为降低,方便了更多人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这些想法通过微博进行传递时可以以时间轴的形式,24小时不问断地呈现在受众面前”[2]。而手机微博更是把微博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让网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轻松上微博,关注、转发、评论。
其次,微博的便捷性和草根性使其大受当代大学生青睐。微博的信息发布途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网页的形式。大学生的思想具有灵活性的特点,无意中冒出的想法和创意很有可能成为具有价值的信息。他们可以通过手机短信、通讯软件以及其他更重方式登录微博,发布和获取信息。微博这一媒介兼具了新闻发布、信息传播的最强大功能,能在第一时间把画面、声音、文字等等展现在用户面前。一些突发事件或引起全球关注的大事,如果有微博客在场,利用各种手段在微博上发表出来,其及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甚至超过所有媒体。
再次,原创性和丰富性也是微博的吸引大学生得一个重要特征。微博客在第一时间编辑好内容传到自己的微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第一时间和微博朋友分享,一些偶然的、突发的创意点子就非常及时地被记录下来。而这种原创性在现当代社会中是相当难能可贵的,抓拍的场景、偶然的“名言”,世界上无奇不有的事情越来越多地被微博在最短的时间里记录下来,原创的内容在最短的时间里爆发出来,并通过“转发”、“关注”被更多的人所知。类型和数量的不同,导致每个人所接收的信息也产生不同。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丰富性也成为吸引广大“90”后大学生的重要原因。
作为站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充满了朝气和活力,渴望交流,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对新事物总是有着极大的热情”[3],他们不愿意被传统的思想观念束缚,追求各种所谓的“自由”。求新、求变、求异是他们心理特点的写照。伴随着“90”后大学生的成长,其追求和展示个性的愿望日趋强烈。微博的原创性给大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他们可以尽量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个人的诉求,对一些事件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发展和展示个性。而这个平台除了表达思想和宣泄情绪以外,更是一个思想碰撞,激烈交流的平台。通过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人,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再经过个人的加工和筛选,一部分内化为个人的情感,一部分被排斥在外。而内化为情感的这部分就是情感的共鸣。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的交往需求排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后。因而,这点在当代“90后”大学生身上,人际交往需求更是迫切。他们热衷于结交朋友、热衷于各种社交活动,思想开放,行为开放。而微博成为了他们拓展交际圈,认识新朋友的另一个途径。通过加关注,从一个朋友的关注又找到了自己想要关注的朋友。从点到面的渐进扩散,关注的人越多,让自己的“粉丝”也会相应增加。据心理学研究,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被崇拜”的心理。在微博中,“粉丝”越多,代表关注自己的人越多,被关注得越多,就代表结识的人越多。因此,通过微博拓展关系网、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加强。而又因为大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变化比较强烈,需要宣泄和倾诉。通过微博,认识各行各业和自己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伙伴,于是,微博的这一特点更是为广大“90后”大学生所深深喜爱。
伴随日新月异的社会多元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受到冲击。大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变化比较强烈,经常有一些复杂的情绪需要找到合理的途径排解。而微博提供的这个平台,相对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来说,由于用户身份的相对真实性,便可以通过微博交流真实的情感,宣泄一时的情绪,得到朋友的安慰。即便是在现实生活中互不认识的两个人,以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由于共同的朋友,依然能够给予对方安慰。由于志趣相投,经历相似、年龄相仿。大学生们的一些难以捉摸、难以言表的情绪更容易被这些“粉丝”所理解并产生共鸣。大学生心理和情感的正确发展需要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引导,但来自朋友、同龄人的疏导便是心理和情感发展的最直接的方式。一些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的产生更容易在这种疏导过程中得到缓和甚至排解、解决。这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疑是有利的。
任何新事物的兴起总是会带来一些非议,微博在其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广泛性的基础上,为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微博所带来的“利”在上文中已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此处不再赘述。而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带来的“弊”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微博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即时间、空间和资讯的无屏障性状态使得大学生对信息的发布和接受比以往更加自由,更具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大学生价值观念不成熟,大多数缺乏对事物的理性判断能力,容易被动接受外界信息,纷繁复杂的、不经筛选的信息一旦进入人的视野,那非常容易影响个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另一方面,微博信息的复杂性和海量性极易引起大学生认知偏差。信息传播的迅速和内容的广泛复杂性导致涌入大学生视野的各类信息纷繁复杂。所有正面的、片面的、反面的信息都一拥而进。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微博这些特性也成为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难题,必须正确地引导和运用微博,才能让微博成为我们工作的有力助手。
1.主动出击,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平台。作为“人生的导师,心灵的朋友”的辅导员来说,从维护网络安全、促进师生关系的角度都必须高度重视微博的政治传播和思想塑造的力量。思想教育工作者要熟练掌握微博的操作方式,建立自己的微博,主动与学生“分享“,“关注”学生微博的动态,“转发”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资料,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和学生分享微博上的新观点。
2.放低姿态,转变角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微博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传统的教育者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变成了在同一个平台上互相讨论,互相关注的角色。时尚性和趣味性兼具的微博打破了长篇大论的灌输模式,让微博碎片化的信息零散地环绕在学生的周围,能进一步降低甚至消除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抵触情绪。放低姿态,摆正心态,和学生的沟通才能更加畅通无阻。
3.为我所用,努力成为舆论传播导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将微博上的信息转化为学生教育的“典型教材”。微博世界信息的纷繁复杂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扮演好引导微博舆论传播的新角色。学慧运用“微博语言”和学生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微博上的动态,利用晚点名、班会等集中的时间对一些重大事件、时事热点及时引导学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学生管理方面始终要把安全问题放在首位。网络诈骗、网络犯罪事件的层出不穷,通过微博进行的诈骗也在兴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微博上要“适时消隐其身份,把话语权给学生,但又要适时引导、监督、约束、规范学生的微博行为,避免垃圾信息弥漫,微博内容偏离主题等不良现象的出现”。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渐渐成为高校学生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保证网络的通畅,而尽量减少由于通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加强监督,及早发现,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当前,微博已经成为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型传媒不仅仅是传播工具,也在发挥着塑造思想和建构观念的政治功能。微博的兴起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视角、新理念和新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抓住这一机遇,积极探索微博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进一步发掘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断提高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全面开启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探索。
[1]金永淼.微博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3):52-53.
[2]方宏建,杜亮.以微博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2):53.
[3]密甜甜.论微博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科技信息,2010,10(28):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