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启亮
(1.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6;2.长沙理工大学西非文化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76)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与各国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发展,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兴起了“汉语热”。可是汉语到底热到什么程度,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汉语学习上具体有哪些不同,人们了解得不是很全面。
半个世纪以来,非洲国家在一些重大国际事务中给予了中国真诚而无私的支持。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后,中国与非洲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政治经贸往来也越来越频繁。以利比里亚为例,2010年,中利贸易额44.2亿美元,同比增长134.4%[1]。现在利比里亚的大街小巷到处可见中国制造的商品,中国商品越来越深入利比里亚人民的生活。与此同时,依附于中利贸易热的汉语热在利比里亚也得到再次升温,想要学习汉语的利比里亚人越来越多。利比里亚唯一的汉语教学机构—利比里亚大学孔子学院,吸引了大量汉语学习者前来报名学习,学院目前的软硬件设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利比里亚的情况,以指导将来进一步的汉语推广工作,我们以问卷调查、电话访问以及个别访谈等方式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
利比里亚地处非洲西海岸,由于14年的内战,使得整个国家经济遭受毁灭性打击,公共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自2003年开始,依靠国际援助和本地公民的双手,利比里亚进入了它漫长的战后重建工作中,直至今日,利比里亚失业率与贫困率仍高达80%以上,年人均GDP仅为160美元。在这个人口不到350万的国家,近一半居民居住在首都蒙罗维亚,所以,此次调查主要在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进行。调查对象为利比里亚大学在校大学生和已经工作了的或待业的利比里亚人,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14岁,平均年龄31岁,共调查100人,其中利比里亚大学在校生50人,社会人士50人,收回有效问卷81份。调查的主要问题包括:对中国、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了解情况及态度;对汉语的了解情况及态度;汉语学习上的困难及需求。
有92%的被调查者表示对中国非常了解。这是因为自2003年中利恢复外交关系以来,中方为利方战后社会重建提供了大量无私的援助,特别是帮助其发展基础设施、农业、教育、卫生事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确定的八项援非举措在利比里亚得到圆满落实,利比里亚大学芬德尔分校区、塔佩塔医院和CARI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等三大援利项目在2011年利比里亚独立日期间隆重移交,因此在利比里亚掀起了一股“中国热”[2]。利比里亚人对中国初步的了解与认识主要是通过这些援利项目,只有极少数人去过中国或是和中国人真正接触过,但他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大国,是利比里亚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当问及如果选择去国外留学或工作,有57%的选择愿意去中国,仅次于美国。
目前,中国已成为利比里亚最大的贸易伙伴,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利比里亚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中国人与当地人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在调查中问及对中国人的印象时,83%的人印象非常好。当问及对中国人的具体印象时:47%的人认为中国人很勤劳,26%的人觉得中国人英语说得不好。不难看出,绝大多数的利比里亚人对在利的中国人非常认可,这种认可,对于中利两国人民今后持续的交流往来是一种很重要的基础。
中国文化异彩纷呈,本调查中选择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表现形式,包括中国书法、中国绘画、中国武术、中国传统舞蹈、中国民族乐器、中餐烹饪、剪纸、编中国结等,问被调查者最希望学习哪种技能,可以选择多项。调查结果显示,利比里亚人对这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活动普遍都很感兴趣,各个选项选择的人都比较多。但其中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就是选择“中国武术”的人数最多,有46人,而选择“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的人数最少,分别为3人和5人。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随着中利文化交流的逐步增多,利比里亚人民对“中国武术”、“中国菜”等还是有一定了解,但像中国书法、中国绘画等传统艺术,利比里亚人不是不喜欢,而是见的少,不太了解。今后我们需要对中国文化中的这些精髓进行更多地宣传,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扬光大。
绝大多数的利比里亚人没有接触过汉语,一些人只是通过中国功夫片对汉语有点感性的认识。在所有被调查的人中,有85%的人表示愿意学习汉语。当问起学汉语的动机时,23%的人选择去中国留学,34%的人选择找一份好工作,13%的人选择对汉语感兴趣,12%的人选择想更好地了解中国。由此可见,在这样一个失业率与贫困率如此之高的国家,人们学习汉语不是因为兴趣爱好,更不是要从事学术研究,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功利性,那就是以汉语为职业工具,找到一份与中国语言文化相关的诸如教师、企业员工、服务员等工作,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同时,这种功利性的动机也普遍说明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利比里亚人民的影响越来越大,汉语越来越成为非洲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学会汉语就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增加、收入的增加以及社会地位的提高。
由于利比里亚第一次开设汉语课程,加上历史、地理、文化差异带来的阻碍,所有的汉语学习者都是真正的“零起点”。加上14年的内战使整个国家学业一度荒废,现在入学的大学生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他们大部分都远远超过了语言学习的临界期,形成的习惯性错误或者浓重的口音,非常难纠正。此外,经济的落后导致学习上必需的硬件条件十分有限,并且绝大多数学生的家庭经济都处于赤贫状态,很多学生住在远离学校的地方,交通不便。种种客观因素,导致利比里亚的汉语学习者面临诸多困境。
在调查中,当问及在汉语学习中有什么需求时,32%的人选择需要更多汉语教师,21%的人选择需要语言环境,19%的人选择需要汉语教材及读物。由此可见,教师、语言环境和教材是影响利比里亚汉语学习者学习最重要的几个因素,相比较语言环境与教材,教师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然而,利比里亚全国只有孔子学院的6名汉语教师,其中两名还是志愿者教师,一年后就要回国,这些汉语教师远远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显而易见,汉语教师的人手短缺是制约利比里亚汉语推广的一个瓶颈。当问及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哪种更希望掌握时,有47%的人选择了“说”,36%的人选择了“听”,选择“读”、“写”的人寥寥无几。虽然这些被调查者对语言学习上的认识略有偏颇,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利比里亚人在汉语学习上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听得懂,说得出。
在这次调查中,被调查者们也就利比里亚的汉语教学与推广向我们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主要有:1.汉语教学应该走进利比里亚的中小学,走进更多的在利大学;2.提供更多的语言实习机会;3.提供更好的学习场地和教学设备,比如提供自习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4.希望将来能有利比里亚的老师来教汉语。
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表示:“我们在非洲是最有发展潜力的。目前,中资企业与非洲地区的联系与合作日益紧密,来非洲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迅猛增长。非洲国家旅游业、饭店服务业、机场等行业对汉语人才的需求也不断上升,要求学习汉语的学生越来越多。看到中资公司为非洲带来的巨变,非洲学生也愿意到中资公司去工作。因此,非洲的汉语市场是非常广阔的。”[3]在如此良好的机遇面前,如何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求,更好地把汉语与中华文化推广工作做好,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和付诸实施的问题。
非洲的发展与中国的发展环环相扣,非洲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非人民的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息息相关、休戚与共,加强沟通合作已经成为中国与非洲各国的共同选择[4]。中国和利比里亚距离遥远,再加上历史上联系很少,所以造成了一些利比里亚人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缺乏了解。当今的中国日新月异,想方设法让他们了解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中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我们需要呈现给利比里亚人民的不仅是中国功夫、中国美食,更应该包括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进程中所蕴藏的生命力,以及现代中国蒸蒸日上的活力。
在利比里亚,每年孔子学院都会邀请国内知名大学学生艺术团访利表演,这是一种很好的宣传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交流活动。2012年2月,学院邀请厦门大学艺术团来利演出,在蒙罗维亚市政厅为利比里亚民众献上了一台精彩纷呈的中国文艺大餐,前来观看演出的有利比里亚总统、副总统以及利国各个部门的高官,影响力非常大。孔子学院每年都会结合一些年度大事,以及中利双边交流重要活动来安排中国图片展、学唱中文歌以及中利乒乓球友谊赛等文化活动,效果也非常好。但利比里亚毕竟是个小国,来自中国民间自发的活动很少,光靠孔子学院的宣传是远远不够的。
另外,虽然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利比里亚随处可见,但来自中国的文化产品却不多,在这里买不到中文书,也没有关于中国的报刊杂志。从调查中我们得知,绝大部分利比里亚老百姓了解中国最直接的窗口就是一台小收音机。因为基于目前利比里亚的经济状况,普通老百姓家最常见的电器就是一台小收音机,电视、电脑是如凤毛麟角的奢侈品,于是收音机就成了大多数人接受外界信息最直接、最便利的渠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就是当地人们经常收听关于中国资讯的电台之一。此外,利比里亚大学孔子学院与利比里亚大学LUX电台合办的“人民汉语”广播讲座也非常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有机会去中国的利比里亚人只是极少数生意人和中国政府资助的留学生。所有去过中国的利比里亚人都对中国有非常好的影响,如中国丰富的商品、惊人的发展速度、先进的理念以及中国特有的效率,这些在利比里亚都是看不到的。利比里亚人自己的口碑比我们做的任何宣传都有效。但是光靠小部分生意人和留学生的往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中资企业和组织与利比里亚进行各方面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最终达到双赢的合作目的。
任何一门语言的推广、应用乃至被接受为国际间的交往媒介,其意义都远远超过了语言本身,它实际上已经成为“大国兴衰”的基本符号。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汉语国际推广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近年来,特别是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汉语热”在非洲大陆迅速升温,越来越多的利比里亚人认识到,为了更好地和中国人打交道,必须学好汉语。2008年至今,孔子学院吸引了大量汉语学习者来学习,但随着汉语推广工作的开展,学生们的胃口和需求也各不相同,很多学生有继续深造的愿望,他们不愿意读完“二年级”就毕业了,不愿意刚入门就对汉语的学习戛然而止了,更高更多的需求,呼唤着更多的师资力量的投入。然而,孔子学院现在只有6位中国老师,又怎能满足他们继续深造的需求呢?
面对这一形势,只有加强培训本土师资,才能从长远、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像国内的大学英语教学,每个学校只有几名外籍老师,绝大部分教师还是中国老师一样。只有本土的汉语教师具备了较高的汉语水平,形成一支素质较好的汉语教师队伍,当地的汉语教学才能很好地开展起来,走向长远的良性发展道路。虽然中国政府和孔子学院每年都为利比里亚提供了很多免费留学的名额,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多数学成归国的留学生不能成为我们所希望的汉语教师。如何开辟本土教师的路径,真正意义上培训出能进行汉语教学的本土老师,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利比里亚大学孔子学院是利比里亚唯一的汉语教育机构,但现在两个校区能上课的教室只有三间,中方在这方面做了多次努力,却迟迟没有申请到更多的教室。在距离市区16公里的芬德尔校区,自2010年开课至今,一直没有申请到教师办公室,很多学生希望课后有个自习室,或是到办公室多与老中国师交流,却苦于没有场地。硬件条件的匮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阻碍了汉语学习的发展步伐。
教材的缺失是另外一个问题。现在孔子学院每学期都会出现学生等教材用或是没教材用的局面。由于利比里亚距离中国太遥远,每学期汉办捐助的教材靠海运需三个多月才能到达利比里亚,并且教材数目也很有限,所以很多学生使用的教材都是自己复印的,能每人拥有一套原版的汉语教材成了很多利比里亚学生学习汉语的最大心愿。除了教材,其他汉语学习资料在利比里亚也很急需,如字典、汉语拼音读物、汉语磁带、汉语光盘等。
利比里亚大学孔子学院是利比里亚唯一的汉语教学与推广机构,为此,孔子学院应因地制宜、积极创新,集中各方面的力量为利比里亚的汉语推广工作服务,做好中利之间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深知,孔子学院是一个语言文化交流的平台,一个服务机构,同时又是增进中国与利比里亚人民友谊的桥梁,利比里亚的汉语推广与中利两国友好合作的大环境是分不开的。因此,孔子学院应积极寻找与创造机会,使汉语推广服务于中利友谊和互利合作的大局。在处理事务的过程中,对有利于中利友谊和互利合作的项目就做,对触及中利友谊底线的事及时刹车,始终保持孔子学院友谊使者的角色[5]。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孔子学院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出汉语推广的长远计划,尽早在蒙罗维亚的中小学以及其他大学设立教学点,扩大学院影响的覆盖面。同时,在本土教师培训方面积极探索,为国内派遣好将来志愿要成为汉语教师的利比里亚留学生,为利比里亚培养未来的汉语教学师资。今后,学院还应积极主动做好招生宣传、咨询工作,扩大生源,进一步建设好学院HSK考试中心,增加考试类别,做好考试宣传和管理工作,努力使孔子学院成为当地汉语教学与推广中心、本土师资培训中心、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以及考试认证中心。
汉语国际推广是一个新的事物,非洲的汉语推广更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而孔子学院作为汉语国际推广这一历史使命的承担者,应针对国别和地区深入调查当地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客观分析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以更好地为在非洲推广汉语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性对策,使汉语推广更有针对性、成效更显著。
[1]利比里亚国情系列之一:国家概况[EB/0L].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利比里亚大使馆网站资料,http://lr.china-embassy.org,2011-11-05.
[2]中国同利比里亚的关系[EB/0L].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资料,http://fmprc.gov.cn,2012-02-23.
[3]许琳.非洲国家孔子学院发展情况介绍[N].国务院参事室,2010-07-05.
[4]刘延东.在第六届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中国教育报,2011-12-21.
[5]扈启亮.利比里亚大学孔子学院建设中的几点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