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社会化中的应用*

2012-08-15 00:43张晓琳
外语与翻译 2012年2期
关键词:社会化团体辅导

张晓琳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社会化中的应用*

张晓琳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心理社会化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团体辅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之一,将其运用于提升大学生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过程中,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心理社会化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心理社会化;团体辅导;大学生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化是个体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处于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其社会化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对他们的需要和接纳程度,也关系到他们对自己的认可程度。心理社会化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团体辅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之一,对大学生心理社会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应在大学生心理社会化过程中积极应用团体辅导,增强实效性。

一、大学生心理社会化及其现状

心理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社会心理内化为个体心理,为个体所接受,将个体心理整合、同化,改造为具有社会人的普遍心理;另一方面指个体心理外化为社会心理.为社会其他成员普遍接受,升华为社会普遍心理,从而使社会心理进一步得到发展[1]。大学生心理社会化过程是逐步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各种需求的“社会人”的过程,包括融入团体、适应社会;接纳自我、增强自信心;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等目标。

从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现状来看,主要存在社会化不足和社会化过度两种情况:

第一,心理社会化不足。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心理发展还未达到该阶段社会成员应有的水平。主要表现在自我定位模糊,一定程度上以自我为中心,无法正确定位自己在社会的位置和作用;情感控制不良,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方式上表现为孤僻、自负、易冲动等;人际交往困难,90后大学生具有自信、有创新意识、可塑性强等优点的同时,又表现出人际协调和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的缺点。

第二,心理社会化过度。指的是大学生心理发展超出了该年龄段社会成员所应有的水平,主要表现在“唯他人和社会是从”和“少年老成”等。心理社会化过度常常以牺牲大学生个性和自我为代价,“一是忽视独特性,压抑创造性,重视共性而泯灭个性,使人缺乏冒险、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缺乏责任感等;二是造成人格的分裂”[2]大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协调发展是高等教育目标之一,教育过程中,往往无视大学生作为教育主体身心发展规律,偏重于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忽视学生自我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他们心理过度社会化。

二、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3]团体辅导是大学生心理社会化过程中积极有效的方式之一,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增强大学生心理社会化教育引导的针对性

首先,从教育对象来说,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往往偏重于强调学生接受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忽视教育对象自身发展的需要;偏重于共性要求,忽视个性指导等不良倾向。团体辅导通过团体活动,在成员互动和分享的过程中,充分地尊重人、重视人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重视个体的潜意识结构和主观体验,针对性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从教育对象的认知、情感、意志全过程施加影响,为大学生心理社会化奠定良好心理条件。

其次,从教育内容来说,团体辅导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发展水平,分年级分阶段地开展教育,进而增强了心理社会化教育的针对性。如,刚入校为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的初期阶段,主要通过“团队意识”“自我接纳”团体辅导等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团队观念、自信心等,以便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二、三年级则注重通过团体辅导,引导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提升社交能力,帮助学生及时化解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所产生的苦恼,以便于其认同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即将毕业时,在前期团体辅导和心理社会化成果基础上,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社会评价趋于一致,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此时的关键则在于其正确择业心态的培养,引导他们在择业理想和现实差距的冲突之间,进一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二)增强大学生心理社会化教育引导的实效性

高校育人工作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生应该首先是社会化的主体,其次才是社会化的对象。但目前,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只是单向灌输而缺乏有效的双向沟通,教育活动的内容和主题不能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出更多的是服从、模仿等心理行为,缺乏主体应有的创新性,表面上接受社会化的同时,却又滋生了逆反情绪和心理,导致心理失衡,严重影响心理社会化实效性。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当人们处于安适的关系中时,他们的防御戒备心和僵化态度往往会消失,而以愈益开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经验。团体辅导是在老师带领下,所有学生在融洽氛围中围绕一个主题或者共同关心的话题,通过交流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启发,从而实现目标,进而改变个体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在团体辅导过程中,首先师生之间是平等关系,这样便于学生敞开心扉与老师交流,也便于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其次,非常重视团队成员的积极主动性,讲究“助人自助”原则,其实质是一个借助成员之间的互动获得每一个成员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社会化的实效性。

三、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社会化中的应用

大学生心理社会化包括提升自信心水平、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等目标内容,团体辅导作为心理辅导的一种形式,在大学生心理社会化教育引导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拓展了大学生社会化的新载体。

(一)在提升自信心水平中的应用

健全的自我认知在个体社会化中起着控制和导向功能,是个体发展的必备条件。大学生处于自我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其社会化目标实现是以个体对自身在社会中承担的角色以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的正确认识为标志的。自我认知指个体对自身及其与外界关系的认知。个体通过自我认知,产生自我意识、自我观念、自我评价,同时伴随着对自身的情绪体验,如自尊、自卑、自爱、自贱等,表现出对待自身的行为倾向,从而构成自我态度和对与之发生关系的他人或团体的态度。大学生自我认知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过分追求完美;过分注意外界评价等。

以提升自信心水平为目标的系列主题团体辅导,通过活动的设计,创建温暖、和谐和信任的氛围,支持和信任的氛围,提供轻松但又发人深省的自我探索模式,通过“我是谁”游戏、“我是谁”问卷等,引导团队成员认识自己,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在团队成员互动交往过程中,感受自我体验,映照自我镜像,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继而达到悦纳真我目的,提高自尊水平和自我接纳程度,降低了自我概念的僵化程度,增加其灵活性,使自我认知程度明显提高,自信心水平明显提升。

(二)在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中的应用

美国卡内基工业大学曾对一万名受测试者做过追踪分析,发现一个人专业的成功,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竟占到成功因素的85%,而人们普遍认为至关重要的智能和技术因素只占到15%[4]。由此可见,在现代社会,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通向成功的重要基石。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一方面将社会所要求的价值、目标、理想、行为习惯、规范等转化为自身稳定的行为方式和人格;另一方面,也将个人的目的、动机、需要和价值等得以实现,在心理社会化过程中,交往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如今的大学生,活跃于一定的“社交圈”,有着极强的与他们交往的需求,可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往往在言行上注重追求理想中的社会自由性,注重自我实现,本能地以“自我”为中心,当面临人际交往困难和人际关系冲突时,缺乏协调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有数据表明,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需求得不到满足,严重影响其心理社会化。

团体辅导以团体动力学理论和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为指导,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活动系列主题中,将有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组织起来,在具有专业辅导经验老师的带领下,设计系列既有较充分理论依据、又有较强操作性的团体辅导方案,通过“心有千千结”“盲行”“同舟共济”“人椅”等活动形式进行具体实践,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为参加者提供了交往机会,帮助学生克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敏感心态,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人际交往氛围,使参加人际交往能力训练活动的学生获得了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新的交往经验,学会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并将学习到的新知识新经验应用到自己日常人际交往实践之中,在日常交往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三)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中的应用

“融入团体、适应社会”是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的指标之一,可由于生活环境、教育环境和人际环境方面的改变,很大学生面临环境适应难的问题。一方面,大学较之高中时期的开放性,要求大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应该积极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和接受社会的挑战;另一方面,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等,往往造成大学生出现难以适应社会环境的焦虑心理。

团体辅导针对大学生容易出现的社会适应难现象,设计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在组织者的鼓励下,参与成员通过逐步构建团结的团体氛围、合作的团体规范和团体凝聚力,是学生在心理上自然而然接受团体心理的影响,并在类似于社会生活的情景体验中了解社会规范要求,把握社会生活特点,改变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1]石凤妍.论个体心理——社会心理的互动与心理的社会化[J].南开学报,2000,(2):40.

[2]黎伟.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9):25.

[3]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咨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012-04-14

2011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成果(11B24)

张晓琳(1983-),女,湖南常德人,讲师。

猜你喜欢
社会化团体辅导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