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012-08-15 00:43刘福州浙江传媒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外语与翻译 2012年2期
关键词:阵地媒介建设

刘福州(浙江传媒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刘福州(浙江传媒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地位弱化、功能作用发挥不明显、实效性不强、阵地建设不够牢固等突出问题。有关方面应分析原因,寻求对策,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高校;意识形态;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形塑与固化,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影响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质量,也影响到高校未来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因此,对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十分必要。

一、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意识形态工作地位弱化。从理论上来说,社会主义国家的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最主要的工作加以落实,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与现代化合格建设者。但由于种种原因,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地位弱化。一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课堂内不能得到充分表达。课堂教学是高校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空间,特别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但因教材内容与现实的脱节,教学方法的落后,使得学生因现实存在的负面信息从教材内容得不到合理的解释而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怀疑。同时,部分老师避谈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担心不能解释一些社会现象。二是部分教职员工、大学生只关心个人利益不关心意识形态工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依赖于广大教职员工、在校大学生的合力,但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部分教职工和大学生只关心自己的福利、个人的前途,而较少关注学校的意识形态工作,造成意识形态工作地位的弱化。三是部分二级学院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形同虚设,不能很好发挥作用。一些二级学院虽然设立了由总支书记为领导的意识形态工作小组,但二级学院却注重专业建设,较少投入精力、资金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四是一些高校未能正确处理好科研教学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一些高校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抓全校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教学科研成就显著,但却没有精力或不投入意识形态工作,弱化了意识形态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地位。

2.意识形态功能作用发挥不明显。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强的作用,它不仅反作用于经济建设,也对社会中的各种思潮具有引领、整合作用。作为社会主义高校来说,其意识形态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传播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对非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进行研究、分析、斗争与扬弃;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发展创新。但从总体上来说,虽然三个任务被高校所认同并贯彻,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功能作用发挥却不明显。一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论证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合理性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诺斯指出,判断一个意识形态是否成功的标准,就在于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旨在使人们相信现存规则与正义是共存的。由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具体制度仍存缺陷,导致一些负面社会现象的存在,影响到教职员工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而高校也未能有效利用各种渠道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挥意识形态的制度功能。二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作用发挥不足。当前高校各种思潮汇集,先进的与落后的,社会主义的与资本主义的,不同意识形态影响了不同教职工与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共同信念与奋斗方向。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多元思潮中还未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未能有效地整合校园非主流的意识形态。三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调控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可以对教职员工与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思维习惯进行调控,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批判什么,调控教职员工和大学生的内在心理,使教职员工与大学生能对各种社会现象做出合理解释,也使广大教职工与大学生消除内在的紧张,但总体来说,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种调控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3.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不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质量如何体现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所谓实效性是指在一定价值标准下对实现预期目标的一种价值判断,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即意识形态工作对实现预期目标的满足程度。从整体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不强,难以发挥出意识形态功能,制约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预期目标实现。一是意识形态理论建设不够。部分高校对于为什么要抓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工作,抓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目的是什么还缺乏一种理性的认识,对意识形态功能、作用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经验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还很缺乏。二是意识形态工作组织建设不强。虽然高校形成了以党委领导下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但在部分二级学院意识形态工作组织还没有配置相应专门人员与专用资金,影响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三是意识形态教育活动开展不够。一些高校不能密切结合本校的实际,借助于各种政治、经济与社会资源,还不善于利用各种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活动,宣传、灌输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4.阵地建设不够牢固。“加强阵地建设,是我们党进行意识形态工作的一大优势,一个有益的经验”,它不仅有效地传播信息也能有效地保证先进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发展,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阵地建设仍不牢固。一是阵地空间狭窄,有待进一步拓展。一些高校只重视实体阵地建设,未能运用新科技的发展,以新媒介为平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缺乏将互联网作为阵地的思考与探索。二是阵地建设资金缺乏。一些高校在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没有专门的办公空间,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制约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三是阵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高校,由于资金充足,对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重视,投入较大,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高校,因资源的紧张,对阵地建设投入不足。阵地不牢固往往会给非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机会,影响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正如胡锦涛所言,“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

5.意识形态人才队伍建设不足。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需要,也是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在高校规模扩大的同时,我国高校人才队伍建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足。一是缺乏意识形态工作专业人,即以宣传、研究意识形态为主要职责的专门从业人员。现在的意识形态工作推动者只是一些兼职的人员所从事的,他们都具有自己的专业,如教书、育人或管理,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意识形态工作中。二是意识形态工作人员素养还不能满足需要。一些从事意识工作的人员还不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业务素质,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能力不足。

6.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创新不足。机制创新是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不竭动力,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中,一些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广大教职工与大学生思想观念频频更新,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渗入到高校校园中,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挤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生存空间减少。在此情况下,必须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在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以马克思主义整合、引领其他社会思潮,这种成果的获取依赖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机制的创新。但一些高校仍然采取传统的灌输式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不能充分根据新媒介的发展,拓展意识形态工作领域和渠道,创造更多的意识形态工作方法。

二、主要原因分析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域存在的上述问题是各种因素造成的,换言之,各因素的合力使得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中产生一定问题,影响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制约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成效。

1.办学指导思想的功利化。功利主义以趋乐避苦的自然人性作为理论的逻辑起点,认为追求快乐,避免痛苦是恒常的、普遍的人性,也是人类存在和行为的目的,在市场化改革中,功利主义思潮也影响着广大教职工、大学生及高校组织。“大学要创造新的人类文明就要为了真理而追求真理,追求真理本身就是目的,因此,他天然地反对功利,与社会即时的、功利的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在功利化的思维路径下,一些高校根据自己的利益来选择自己的行为,追求实实在在的利益,忽略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如,一些高校办学指导思想功利化,偏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与价值目标;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以及课堂教学中,片面强调所谓“客观”、“超越”,直接或间接地疏远政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整体上有待提高;校园文化建设中,过于追求娱乐性而忽视思想教育性;人才评价方面过于注重学术要求,而忽视政治与道德要求;一些师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

2.新生代特定记忆的缺失。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得当代大学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在国泰民安、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下,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也表现出不同于前一代人,我们将之称为新生代。新生代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新生代的出场也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挑战。一方面,新生代没有经历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轰轰烈烈的场面,对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特定事件的记忆是模糊的,影响了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同时,这种模糊记忆在网络时代更趋模糊化。网络成为新生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生代在网络中因媒介素养较低而不能正确地评价、传播一些媒介信息,这些又冲击着那仅存的,通过祖辈们传下来的关于社会主义特定事件的记忆,使得新生代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关心,甚至是否定态度,这不仅影响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政治素养,也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一定冲击。

3.新媒介的负效应。新媒介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方法多样性等机遇时,也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一定挑战。拉扎斯菲尔德在《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一文中,分析了媒介的两重性,他认为,“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说来,如果不加适当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更大。在交互性、匿名性较强的新媒介环境下,部分党员干部的不良行为被新媒介所揭露,一些有失公允的媒介信息开始出现,还有一些信息内容被裁剪,观点有失偏颇的信息也显现,并通过交互性的新媒介影响教职员工、大学生与社会人员,加大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正面宣传的难度。

4.特定反对意识形态的渗透。基于制度的差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互竞中发展,资本主义破坏、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企图也从未停止。在中国经济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他们改变了对社会主义中国的颠覆方法,借助于开放程度加深的机会向社会主义中国渗透他们的意识形态,不加条件的向中国销售他们的民主、自由、人权,以达到以意识形态和平演变中国的目的。这种意识形态在高校空间领域中也十分突显。在国内,一些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向不明真相的人们宣传他们的极端的意识形态,影响到祖国的统一和稳定。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重点的高校,必须进行反击,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占据高校空间。因此,高校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敌对势力渗透的意识形态,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5.意识形态工作人员自身素养有待提高。意识形态工作人员自身素养决定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质量与成效,具有较高素养的工作人员能有序地、扎实地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能正确处理好大学基本职能与意识形态建设的关系。虽然我国高校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人员自身素养的提高,但在意识形态工作人员学历结构,学科背景,组织人员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从意识形态工作人员组成结构来看,专职工作人员基本集中在学校(党委)办公室、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团委、工会、院系职能办公室等职能部门,其中一些部门承担起了除意识形态以外的许多职能,所以一些意识形态工作职能部门中已经有少量人员不再从事专门的意识形态工作。二是在管理人员中,学科背景较为复杂,理工类学科和人文社科类学科都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开展。

[1]王文贵.互动与耦合: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本书编写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十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3]田广兰.功利主义伦理之批判[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4]樊流梧.中国教育理论参考[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

[5]袁军.新闻事业导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2012-04-14

刘福州(1964-),男,安徽涡阳人,教授。

猜你喜欢
阵地媒介建设
“无尾怪”和“独角怪”
暑假,到校外阵地去实践
暑假,到校外阵地去实践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