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与入世*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处世哲学

2012-08-15 00:43肖立雁
外语与翻译 2012年2期
关键词:瓦尔登湖入世梭罗

肖立雁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出世与入世*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处世哲学

肖立雁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出世”与“入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常出现的两种处世哲学。亨利·戴维.梭罗做为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独居瓦尔登湖湖畔的行为似乎与“出世”情节类似:寄情山水,不问世事。实则不尽然:梭罗以“出世”的方式来表达“入世”。即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不是一味地消极退让,而是通过个人的行为来唤醒与感召大众,这是只积极“入世”另一种方式而已。时至今日,其“入世”的醒世意义更为重大。

出世;入世;瓦尔登湖;处世哲学

出世、入世,是中国文化史上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在释儒道几种文化里面都有不同的解释。二者看似对立,却又有某种联系。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面对还是回避。不同的背景下,不同的人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无论出世还是入世,两种态度都不能完全摆脱对方的影响。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兴起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新英格兰地区,是美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超验主义的起源之一是东方神秘主义,因此,它们之间必然有某种联系。做为超验主义的集大成者,梭罗的处世哲学自然表现出一些中国文化中出世和入世的思想。在一个多世纪前的美国,他的处世哲学和汉语语言中的出世与入世思想不尽相同。

一、出世,入世与梭罗

“出世”常用来指舍世俗事,遁入空门以修净行,属佛家用语。后泛指消极地逃避现实。道家也常以“出世清修”为解脱尘事。中国古代有许多“出世”的例子,他们或归隐田园,或隐匿山林,少问或不问世事,乐在其中。其中以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最为知名。“出世”总体给人以清静、自然和超脱的感觉。

“入世”常指积极投身社会事务。也是佛家用语,与“出世”相对。儒家最为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最典型的入世哲学。无论仕农工商,要“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要“以天下为己任”。历代王侯将相,无一不是“入世”的典型。“入世”总体给人以喧嚣、忙碌和沉重的感觉。

梭罗是美国超验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现在已公认为美国经典作家。其代表作《瓦尔登湖》在文学、哲学和生态学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他关注到当时美国人心灵的空虚与精神的匮乏,在瓦尔登湖畔盖房,种田,自给自足,生活了两年。之后把生活的经历和感悟集结成《瓦尔登湖》一书。此书“体现的就是作者对以非人类为中心的伦理道德的持久探索。梭罗再三强调非人类的内在价值……”他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有其内在价值。而这正时超验主义的观点之一。超验主义,又称先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是受到了18世纪末的新教派——唯一神教派的启发并在反对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哲学基础来自于新柏拉图主义和德国的唯心主义以及东方的神秘主义。其代表人物除梭罗外,还有爱默生,爱默生在思想上对梭罗的影响很大,但棱罗却是公认的超验主义的集大成者。

二、梭罗的“出世”

“一八四五年三月尾,我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时,到达物预备造房子的地方……”“七月四日,我开始住进了我的屋子……”当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夕,美国正处在领土扩张时期,各种新思潮也不断产生。人们对物质的贪欲,美国对其周边国家领土的贪欲,到处是一番繁荣而又混乱的现象。而梭罗去独自一人,去森林里盖房,然后在那里住了两年多。期间他自给自足。他在瓦尔登湖的生活实现了他一周工作一天休息六天这一愿望。在那里他仅花28美元多一点儿就建成起了自己的的小木屋,每星期花27美分就足以维持生活。为维持这样简朴的生活,他一年只须工作六个星期就可以挣足一年的生活费用,剩下的46个星期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与禽兽为邻,以孤独为伴,以阅读四季及山林为乐。他认为:“与身体快感密切联系的器官,要能够有效地避免快乐的刺激,最好的办法草木过于持续不断地追求神圣的知识。”

他的这种退隐山林的行为与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方式极为相似:远离尘嚣,偏安一隅,以自然为友并从中取乐。原因也大致相同:与社会价值观与世人的追求相异而求归隐。两者都认识到:对于名利的追求是当时社会人们生活痛苦的原因,解决的方法就是以消除这种欲望,寄情山水。不同的是:两者时代相去甚远。各自的文化背景差异巨大。

19世纪中期,美国正处在由工业向农业的转型期。城市的喧嚣,财富的积累,造成人们对金钱追求和对自然的攫取近乎疯狂。梭罗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现象而保持相当理智的状态。“梭罗崇尚的自然则是一种几乎野性的自然,在自然中,他寻求的是一种孩童般、牧歌式的愉悦,一种外在简朴、内心丰富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我愿我行我素……我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细的十九世纪生活中,宁可或立或坐,深思着,听任这十九世纪过去。”他的这种“出世”尽管与当时社会流行的理念冲突,对于他个人而言,却是十分超脱的,

最为不同的是:陶渊明“出世”的是被动的,无奈的。仕途受挫后,他“对这些思想(老庄思想)的心领神受,恰好与现实的恶浊形成鲜明对立,故而他认为官场是‘樊笼’,扭曲了人性,只有返真还朴的自然田园,才是符合人性的自由天地”。他的退隐“没能摆脱中国封建知识分子典型的退隐模式,即社会环境的黑暗压抑所致”其行为是以逃避现实为目的的被动“归隐”,以此来实现其“独善其身”的文人情怀。“隐居”对于梭罗而言,是以自己特别的行为表达对社会的看法。充裕的物质生活并不一定带来丰富的思想,而最简单的生活也是可以成为思想上最富有的。“只管欣赏大地,可不要想去占有。”“卑贱的刻苦生活在许多方页都显得更美,虽然我并不曾做到,至少也做到了使我的想象能满意的地步。”

三、梭罗的“入世”

超验主义者对风行于当时社会的物质文明持着尖锐的批评态度,提倡人们远离物质社会,远离现代化的诱惑,接触自然,回归自然,以获得人的最佳的精神体验。梭罗的精神导师爱默生强调思考与观望,而他自己则更进一步,梭罗曾说:“直观的自然经历可以产生实实在在的智慧。”因此,“梭罗从一开始便强调参与自然、实践自然的亲身经历并产生一种强烈的投身荒野的激情。”梭罗要给世人展现“更高的法则”:“我在我内心发现,而且还继续发现,我有一种追求更高的生活,或者说探索精神生活的本能……”由此我们发现,梭罗的“出世”的终极目标是“入世”。他要用自身的体会向社会证明:丰富的精神生活的获得,不仅需要对自然进行认真的思考,还要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和物质的丰富与否没什么关系。尽管他能预知他的这种行为不能为大众所接受,但他还是努力去实践,因为在他看来,这才是真正的生活。“我不预备写一首沮丧的颂歌,可是我要像黎明时站在栖木上的金鸡一样,放声啼叫,即使我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唤醒我的邻人罢了。”

在努力实践自己的理想的同时,梭罗的“入世”更表现在其呼吁人们保护自然和善待自然,因此他也成为美国环保主义的先驱。他反对当时人们砍伐森林修铁路,“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鸣禽歌唱?”在《瓦尔登湖》中,贯穿全篇的名词是湖、森林、鸟兽、大地等,字里行间充分表现出梭罗对自然深沉的爱。他把松针称为“挚友”,把松树称为“老相识”他看野鼠在他手中吃干酪,看红黑蚂蚁打仗,看母鸟哺育幼鸟。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就能产生最大的愉悦,相对于从自然无休止地索取那种愉悦,前者更能产生伟大的思想。在这里瓦尔登湖不仅仅是一个湖,而且还是梭罗的精神家园,在这里他已经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进入21世纪,商品化信息化的时代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物质和资讯的需要,随之带来的是全球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人类的精神世界显得更加荒芜。梭罗简单生活的主张给了我们一些启示:精神世界的幸福需要内心的宁静,与自然和谐共处。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不再是人类的荣耀,关键是要按自然规律做事。唯其如此,人类的精神家园才不会更加荒芜,人类的未来才有希望。今天,梭罗的思想在全球范围内为更多的人所接受,他已经不再是“唤醒邻人的金鸡”,而是唤醒了人类的哲人。

[1]王光林.重新认识梭罗《瓦尔登湖》[M].长江文艺出版社.

[2]李存安.爱默生与梭罗自然观异同初探[J].安徽文学,2006,(10):166.

[3]徐迟译.瓦尔登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刘玉宇.以《瓦尔登湖》的儒学语录看梭罗的儒家渊源[J].外国文学评论,2009,(3):200.

[5]欧亚玲.寻归荒野——论《瓦尔登湖》与超验主义[J].安徽文学,2008,(12):45.

[6]李洁.从对“朴”的诉求看梭罗与陶渊明的“隐逸”[J].兰州学刊,2007,(12):136.

2012-03-15

肖立雁(1973-),男,河北故城人,讲师。

猜你喜欢
瓦尔登湖入世梭罗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持守——《诗词五首》整合教学设计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卷土重来
200
中国入世“日落条款”法律效果的“善意”解释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澄明之境,澄澈之书
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差额分布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