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类财经院校口译教学的改革研究*
——以广西财经学院的东盟口译教学实践为例
随着全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地方类财经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英语专业作为财经类院校中的基础学科,其发展也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境地。怎么培养有竞争力的英语人才,如何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的道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口译教学改革,探索适合地方类财经院校的口译培养模式。
财经院校;东盟;口译教学
从全国的英语专业来看,英语口译教学陷入一个瓶颈境地,大家都在思索有竞争力的培养策略,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而非单纯的通识教育。各大知名院校各出奇招,培养高层次适应社会需求的口译人才: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与很多国际组织及政府合作,让学生在残酷的现实中纠错,得到自我提升;广州外国语大学紧抓大运会的契机,发挥学生的实践应用性;复旦大学发挥它古汉语的学科优势,把文学修养和口译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那地方财经类院校的口译教学如何找到他合适的位置呢?地方类财经院校的口译教学现状如何呢?结果分四个方面论述:
口译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基本功底,对听辨能力和对于B语言的掌握能力要求比较高。而这个恰恰是地方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软肋”。在口译课上,大多数学生“听不懂,记不下,译不出”。究其根本原因——语言基本功底比较薄弱和对于双语运用能力弱。虽然口译课是在高年级才开设的课程,从理论上讲,学生的基本功已经有了厚实的基础,但是因为口译活动需要学生综合展现听说译等技能,而非单项技能,也非以笔头量化的形式,给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在口译课上,80%以上的人认为B语听辨困难,40%以上的人认为英语表达困难。
学生学习口译,个人综合素质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说知识结构,记忆力,反应能力等。而专业的口译训练必须要培养翻译知识的“百科知识”。这里的知识包括常识性知识,文化知识,主题知识和语境知识。(任文,2012)。纪康丽(1996)指出:“在实际操作中,自下而上的理解方式强调的是译者的语言知识,而自上而下的方法则强调的是文化背景知识或称与主题相关的知识。”因此要想完成口译过程,知识特别是专题知识储备是不可或缺的。在我们的课堂实践以及课后问卷调查中显示,地方性财经院校,学生只关注本专业知识,跨专业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学语言的不懂经济,学经济的不懂会计。更不用说文化知识,主题知识了。普遍来讲,学生知识面比较窄,他们除了应对专业课的课本知识,对时事以及文化知识知之甚少。
口译作为帮助他人跨越两种语言文化鸿沟、达成理解沟通的中介的活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随着文化全球化和各国之间日益加深的对外交流,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泛北部湾的建立,双边的经济合作使得广西和很多东盟国家甚至一些欧美国家的经济文化合作加深,一方面给口译教学带来了春天,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因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口译课开设前已经学过跨文化交际,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也能主动的去了解和学习关于中西差异以及中国-东盟国家的差异的知识。
实践的锻炼对于口译学习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这一块是最薄弱的。学生希望通过实践来检验学习同时又对自己的不自信,阻碍了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发展。调查显示,只有约5%的学生在学习阶段有过实践的经理,也只有不超过8%的比例的人毕业后从事以此相关的职业。这就为这个学科的发展设了一个槛,如何让学生真正能寓学习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提高自身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合以上问题,为了探索一条适合区情和校情的口译教学之路,笔者所在的学校进行了口译教学改革,把东盟英语实务引入口译教学,并同时进行了东盟口译实训的大胆尝试,为口译教学带了一定的活力。
(1)教学定位
顺应东盟口译教学实践,教学定位应加以调整。口译教学应该作为辅助加强学生英语技能的培养,而非培养口译职业人才。无论从学科现状到硬件设施到师资,培养口译职业人才的目标有点脱离现实。继而会造成这样一种尴尬局面:学生对课程期望过高,急于求成。而老师急于培养职业人才,陷入“伪”精英教育泥沼。所以从事口译教学的老师必须首先思考口译教学是什么,地方性院校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口译教学可以是职业口译教育,也可以是口译职业教育。但具体到财经院校,我们应该视口译为口译职业教育,是为学生以后职业口译教育奠定基础,而非输送职业的口译人才。具体笔者所在的学院,口译教学应该是技能培养+口译职业教育。
(2)教学的课程设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部署,这不仅是由于受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以及苏联模式的影响,同时也是国民急于实现强国富民的主观诉求。
口译教学应该为知识+技能的培养。这里的知识需体现“大众教育”和“地方特色”,结合广西近年来经济发展的需求,利用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机遇,知识具体化指“基本的知识积累”+“东盟经济知识”,而技能指“基本的英语技能”+“口译职业技能”+“跨文化技能”。因此从09年开始,我们的口译课分为两个部分的重点训练,前半学期侧重基本口译技能的培养和常识性知识的介绍上,后半学期侧重技能的运用和东盟知识的导入上。
(3)口译教材的使用
口译起初用的教材是梅德明编著的上海口译资格考试系列丛书的中级口译,欲鼓励学生参加口译资格考试来带动口译学习,但效果不佳。于是口译课从09年开始,教材选用杨棣花主编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英语口译实务,用于东盟口译实践中课堂训练的主要材料,因其练习材料是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文化活动的真实材料,具有时效性,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每一个主题下都有提供相应的背景材料和主题词汇,方便学生对双边的领域合作,无论从语言基础还是专题知识都有初步的了解。
(4)教学实践
口译课中,东盟知识这一块,我们选取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缘起和发展,中国-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中国-东盟文化合作,中国东盟博览会以及商务投资峰会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这几个版块。以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来说,课前分配学生去了解菲律宾的背景知识和相关词汇,课堂训练材料为第三届或第四届菲律宾总理的演讲,音频资料均为会场的真实录音。学生试听两遍以后,进行分段交替传译。课后分配学生操练同领域的其他音频,老师进行相应的管理和监控。
在中国-东盟博览会召开前,学院会选派一批陪同翻译作为志愿者参加。因此在此之前我们会在口译课上进行东盟口译实训。内容主要关于东盟背景知识,文化差异,接待口译的基本要领和知识,以及译员素质等进行一系列的集训。形式有分角色扮演,分组演练以及三角演练进行主题口译模拟活动。通过集训,学生能在反复操练的过程中强化双语的应用能力,增加东盟知识储备。从而,在接待活动中,能顺利并出色的完成各自的口译任务。
口译素质是教化的结果,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习得的。在本科的口译教学阶段,我们要做的是清扫障碍而非培养职业人才,为学生后来的口译深造打基础。
口译活动具有听解过程一次性的特点,在正式口译训练前需要进行大量的听辨练习。考虑到地方财经类院校所招收的英语专业学生大多数英语的基础比较薄弱,对于双语的运用能力比较薄弱。因此课堂练习的材料以对话口译为主,渐渐植入VOA慢速访谈,再到短篇演讲;中间穿插东盟英语的材料。让学生不仅适应标准英语语音环境的同时,也要熟悉东盟英语的特殊发音。在训练听辨的过程中把握好听和译的辩证关系,不能在听不懂的时候译,也不能在译的时候反复听。通过训练,能够强化学生的听辨能力,提升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为口译训练打下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突显的大问题就是知识量少和知识面窄。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周边时事知之甚少,更别提该领域的相关词汇了。鉴于此,我们鼓励学生去选修或借阅经济与金融的相关知识,设置分组活动,让学生主动找到该领域的语源。设定项目管理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监控,保证每周的训练量,积累必备的非语言知识。通过项目管理,能够最大化的发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主动了解时事和掌握主题知识的习惯。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的优势专业是财经贸易等方面的学科,如果学生树立增加知识储备的意识,有效的利用学院便利条件,补充一些经贸知识,能极大地推动东盟口译实践能力的提高。
过硬的心理素质是学好口译的敲门砖。一般而言,一部分学生学生对于口译课的期望过高,急于求成,在2个月训练中看不到成果,就放弃。另外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基础差,毫无自信可言。这样就导致两种结果:拒学和怕学。针对此,课程训练过程中,心理准备训练和自信心的训练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始终。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演讲大赛、辩论赛、口译大赛等,磨练心理素质。
跨文化能力极大地影响了口译课的效果,口译活动必须在协调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行语言传输。在东盟英语口译课上,学生必须熟悉东盟的背景文化,在理解和接受东盟文化现象的时候,能保证一个正确且客观的态度。中国-东盟的经济活动的交流中,口译活动需要东盟国家文化的多元性,特别是言语会话原则(如称谓、委婉语和禁忌语等)。包惠南(2001)指出语言的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化活动,更是沟通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移植的活动。因此,体现到口译教学活动中,学生必须熟悉东盟国家的特色文化和会话原则,消除口译过程的差异文化的干扰作用。在学生学习异国文化的同时,除了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能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全国有大约39所地方类财经院校,而他们普遍存在着英语专业发展比较薄弱的问题。如何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克服来之于省部级及专门的外语高校的压力,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取决于这类院校能否抓住地方经济发展的契机。着眼于地方经济,适应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广西的中国-东盟博览会,给广西高校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让地方类财经院校的英语专业看到了曙光,无论是作为强化学生英语技能的手段,还是为社会输送初中级东盟口译人才,东盟英语口译的改革实践给整个学科建设带来了春天。
[1]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任文.交替传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4]纪康丽.口译与信息处理[J].外语研究,1996,(4).
李媛媛
(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南宁530003)
2012-05-23
广西区级课题“地方性高校应用型商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构建与实践”
李媛媛(1982-),女,湖北钟祥人,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