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桥
(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基础教学部,安徽合肥230059)
我国家庭体育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武昌桥
(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基础教学部,安徽合肥230059)
从国外和国内两个侧面概括了我国学者对家庭体育领域的研究现状,强调了家庭体育研究应注重家庭体育内涵、国内外家庭体育的比较、家庭体育教育、家庭体育综合功效和家庭体育发展新思路等方面研究。
家庭体育;研究;现状;趋势
家庭体育是指一人或多人在家庭生活中安排的或自愿以家庭名义参与的,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获得运动知识技能、满足兴趣爱好、丰富家庭生活、达到休闲娱乐、实现强身健体和促进家庭稳定为主要目的教育过程和文化活动[1]。随着经济的转轨和社会的转型,我国家庭的规模、结构、关系、生活和功能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社会体育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家庭体育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通过对“中国知网”中1995年以来的期刊论文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中相关论文的检索、筛选和研读,概括和分析我国家庭体育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旨在为家庭体育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国外家庭体育研究,只发现了刘德佩的《家庭对日本高中生参与体育的影响》和闫丽慧的《浅议国外家庭体育健身的兴起与新理念》。前者是分析日本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职业,受教育程度,兄弟姐妹的数量和结构、排行顺序等家庭内部因素对子女参与体育的影响[2]。其分析视角新颖,因素挖掘全面,对分析家庭自身的制约因素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后篇是从人的价值和自我完善意识的提升、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家庭物质条件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方面阐述了国外家庭体育兴起的原因,并说明了新世纪国外家庭体育产生了如追求标准的高层次的生活、人们舍得花钱买健康、健身内容多样化、家庭体育健身更趋向科学和合理化、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统一等新的观念[3]。文章从人的价值和自我完善意识的提升的哲学高度去分析促进家庭体育兴起的原因,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有较好的启示。
1.家庭体育地位和作用研究
该选题的焦点主要是阐述家庭体育在学校教育、学校体育、终身体育、全民健身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性研究有吴恒晔的《家庭在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与局限》、万益民的《我国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若干关系探讨》、张志的《家庭体育在孩子体育意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周传志等的《家庭体育—全民健身体的突破口》、胡爱武的《家庭体育奠定儿童终身体育基础的研究》、陈济川的《家庭体育—实现全民健身运动可持续发展的落脚点》、曹士云等的《家庭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与效益的研究》、关青等的《论家庭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等。众多观点认为,家庭体育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从教育的视角看,家庭体育的开展对儿童体育兴趣、爱好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儿童体育意识和健身观念逐步形成的最佳时期。家长必须走出思想上误区,将体育锻炼视为家庭生活重要内容并带领孩子经常地参与,从而形成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为儿童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家庭体育的开展对提高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水平,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②从全民健身的立场看,家庭体育是全民健身的突破口,是全民健身的起点,是实现全民健身可持续性发展的落脚点;脱离了家庭体育,构建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将成为空中楼阁[5]。③从人的生存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人们对身心健康、家庭的平安和社会的稳定倍加珍视。家庭体育已成为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构建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新需求[6]。
2.家庭体育现状和对策研究
该研究主要是调查全国或局部地区家庭体育现状并提出对策的,也有多地区现状比较的。代表性成果有刘江南等的《穗、深、港家庭体育的比较研究》、刘永东等的《香港家庭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陈雁飞的《北京城区小学学生家庭体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周传志的《武汉市家庭体育现状与发展建议》、林新利的《家庭体育发展分析》、陈海燕的《安徽省家庭体育现状调查研究》等。从众成果中描述的共性看,我国居民已经具有一定的身体健康和体育活动意识,体育在家庭生活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但普遍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上还缺乏整体化观念,家庭体育意识差、组织化程度低,家庭体育人口不均衡,家庭体育消费水平低[7]。研究中从加强宣传教育,强化体育观念;引导家庭居民参加体学校、社区的育活动;家庭应优化生活方式,消除现代文明病的负面影响,在闲暇时间用健康积极的活体育动充实日常生活;加大社会体育的投入,缓解家庭体育设施的不足;开放现有体育场地,为家庭体育提供必要条件;举办家庭体育运动会和家庭体育节,扩大家庭体育的组织形式;加强对家庭体育的指导,传授体育锻炼方法;建立有关促进家庭体育发展的政策和法规等方面提出发展对策[8]。
3.家庭体育其他方面研究
这主要指不属于上述范围的研究家庭体育的其他文献。代表作有叶展红的《关于开展家庭体育的构想》、盛治进的《我国城市家庭体育发展相对滞后的社会学分析》、白莉等的《小康社会背景下家庭体育和全民健身体育的发展趋势》、李彬彬等的《家庭影响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研究进展》、王健的《十年来我国家庭体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尤双从等的《我国家庭体育发展现状的研究综述》等。上述文献中有从家庭体育的内涵及其特点、开展家庭体育健身的社会功能、家庭体育内容与方法的框架、家庭体育实施方法4个方面提出家庭体育的观点和实施建议[9],有从经济条件差、家庭结构的变迁、社会压力大和社区体育落后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家庭体育发展的客观因素,从思想观念、教育观念和政策机制等方面阐述影响家庭体育发展的主观因素的[10]。还有一部分文献属于综述性研究,主要从文献计量学的视角对在家庭体育某一领域研究的学术论文的数量、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进行描述,并分析研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欠缺等。
众多专家学者对家庭体育内涵进行界定时存在“定义不一”现象。有认为“可个别或全家”参与,有认为应“两人或两人以上”参与;有“不介意活动地点是否在家庭内”,有指出在“家庭居室及其周围环境”或“在家里”及“在家庭生活环境中”;有强调是“家庭生活中”的体育活动,有将家庭体育教育纳入其中,有将“临近的属概念”表述为“体育活动”,但也有对这些问题未能提及或明确的。这不仅不利于学术思想的统一和对家庭体育内涵的准确理解,也不利于学术界对家庭体育的深入研究,甚至会影响政府的决策及职能部门的组织和管理,进而制约了家庭体育发展和全民健身推进。可见,有必要对家庭体育内涵给予准确的界定。
文献显示,我国学者对国外家庭体育研究偏少。国外的家庭体育开展较早,加强对国外家庭体育研究可以吸收先进的研究成果或者汲取教训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相互交流、探讨必定会让我们的家庭体育少走弯路,发展的又快又好。另外,在相互比较中可以发现差距,探询原因,预测未来方向,寻求发展对策。因此,应加强国外家庭体育研究以及国内外家庭之间和国内不同类型家庭之间的体育比较研究。
文献中,很多人没有将家庭体育教育纳入家庭体育内涵和家庭体育内容上,可见,家庭体育教育没有受到众多专家学者充分重视。家庭体育教育是家庭体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社会和家庭对独生子女健康的特别关心以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家庭体育教育倍受重视。一个家庭能否对孩子实施家庭体育教育,反映出家庭的教育观念、健康意识和体育认知,家庭体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是学校体育的基础和延续,是终身体育的起点,是培养和发现竞技体育人才的摇篮。因此,应加强家庭体育教育的相关研究。
文献中家庭体育的功效主要集中在开展全民健身、促进家庭和谐、实施家庭教育、丰富家庭生活、调节缓解工作压力、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等上。但这些功效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较为直接的,发展家庭体育还有其更为深远的辐射功能,如提倡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净化社会不良文化风气、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引导健康的体育消费、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推动体育事业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等。分析认为,在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家庭体育的地位日显突出,应加强家庭体育的综合功效研究。
在“全民健身”和“阳光体育”的新形势下,一些学校、机关单位和社区在组织体育活动时常设立一些要求以“家庭名义”自愿报名参与的比赛项目,如很多小学运动会中设立了“一家三口”参与的“亲子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庭体育已渗入学校体育和其他形式的社会体育中,并逐步与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互动发展。这是时下家庭体育的一种新形式,也是发展家庭体育的一种新途径,更是推进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协同发展的一种新思路。如何从政府、社会、社区、家庭和学校多方面考虑,构建一个有利于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的全民健身体系,是体育社会学研究应该关注的重要课题。
家庭体育是家庭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基础、补充和延续,是全民健身的突破口、新生点和主阵营,是发现、培养和输送竞技体育人才的摇篮,是我国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落脚点。发展家庭体育对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全民健身、促进家庭和谐和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家庭体育研究对家庭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张永保,田雨普.“家庭体育”新释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6).
[2]刘德佩(译).家庭对日本高中生参与体育的影响[J].福建体育科技,1994,(2).
[3]闫丽慧.浅议国外家庭体育健身的兴起与新理念[J].山东体育科技,2003,(3).
[4]胡爱武.家庭体育奠定儿童终身体育基础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4).
[5]周传志,唐宏贵.家庭体育——全民健身体的突破口[J].体育文史,2001,(3).
[6]曹士云,白莉.家庭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与效益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6).
[7]陈海燕.安徽省家庭体育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7).
[8]林新利.家庭体育发展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8).
[9]叶展红.关于开展家庭体育的构想[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2).
[10]盛治进.我国城市家庭体育发展相对滞后的社会学分析[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5,(4).
2012-02-28
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ASS09106)
武昌桥(1972-),男,安徽肥东人,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