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建飞(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90年代我国颁布的许多文件都曾提出对学校教育进行相关的教学改革,即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但要针对全体学生,而且要以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首要目标。体育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方面,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备受关注。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转变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大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逐渐成熟,思维更加活跃,认知能力达到了一定高度,对实现大学生人格的社会化提供有利条件。大学体育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是群众体育的基础,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关键点。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体育文化素养包括体育技能、体育品德、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个性六个方面,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习得的与体育相关的技能、知识,由此而形成的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认识等的综合体,是人的体育精神和品质的综合反映。体育文化素养分为三个层面:以体育行为为主的物质层面,以心理品质和体育个性为主的精神层面,以体育的社会倾向、体育文化水准、体育品德等社会属性为主的社会层面。
在各种体育比赛中,有些大学生的不文明语言、行为时有出现。极少数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花费精力进行体育锻炼,这一现象严重影响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塑造和学校体育的发展。一些学校在教学方面,形式单调枯燥,只注重追求学生的体质。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意识、兴趣等的培养,没有激发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动机,没有引起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最终导致学生缺乏身体锻炼能力。总的来说,普通高校学生体育意识淡薄,体育技能较差,体育知识贫乏。体育参与缺乏整体性,虽了解体育的健身功能,但大学生的体育能力普遍偏低,对许多运动项目的价值不甚了解;不重视体育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体育个性的养成。
3.1、改变高校体育教学理念。首先注重体育老师的教学理念。理解体育教育不仅仅是唯体育的,应该是将体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复合体。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导,学生体育习惯的形成首先受到体育教师的影响,体育教师是学生效仿的重要对象之一,体育教师在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的同时把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放在体育教学的首要位置,重视学生体育习惯和体育意识的养成,激发学生动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根据学生特点,把握体育教学要从“育体”向“育人”方向转变,追求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3.2、改变体育教学模式。改变体育教学模式的关键是要跳出以往体育教学的条条框框。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其次是改变体育教学内容,推行快乐体育、休闲体育。打造愉悦的体育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充分感受体育课程教学的乐趣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此外,学校体育教学要放眼未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优化体育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认知能力的发展状况,选择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受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保证体育教学的娱乐性、健身性、多样性。
3.3、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校园体育文化是以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为依托,以体育为纽带的体育活动及相关的文化活动。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开拓者,高校则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高校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文化、有道德的人才为目标,从而决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要服从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因此必须是科学、文明、健康的。
体育文化素养的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相辅相成的整体。高校体育连接社会体育,是社会体育发展的关键。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状况反映出高校体育教育的成效,关系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拥有强壮的身体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高校体育要以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为突破口,积极引导学生,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1]秦翠萍,赵勇.论体育文化素养[J].三峡大学学报,2010,(12):334-336.
[2]胡素霞.体育教育中加强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 2009,(6):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