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农村中小学还是城市中小学,体育活动场地狭小、体育器材远远达不到规定标准,致使全国的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如学生的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状况较之10年前有下降的趋势。据专家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得不够,包括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均达不到体锻达标要求,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一是场地不足;二是片面追求升学率,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三是体育器材管理不善,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球场跑道坑坑洼洼长年失修;四是体育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大多都是兼职教师。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针对自制体育器材对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谈几点体会。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导致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非常差。因此,在自制体育器材过程中,主要是要求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对器材的原理、结构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实践来自制出比较实用的运动器材,同时在教师正确的、科学的指导下,通过平时对周围的事物的观察和研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积极的进行器材的自制,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如制作沙包、跳绳、保龄球、呼啦圈、毽球等,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促使他们养成爱护器材的习惯。
自制体育器材的过程是应用科技知识与亲身体会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任何一种体育教学器材的设计发明者都是经过一番思考,然后出现创意、构思和设计。只要不是单纯模仿,必然会有所创新。学生在参与制作体育器材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多思、多问、多做,创造性的制作教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或者把不理想的体育器材改造成更加理想的体育教学用具。通过这样的改造后,使之更加适用,功能更齐全,更有推广价值,其实这也是一种发明创造。如学生动手制作的“手棋”“跳棋”等。
在自制体育器材过程中,同学们间相互探讨、相互研究、相互交流,对于学生提出较好的方案给予表扬,对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指导,不论运动能力强与弱的学生都给予鼓励,从而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广泛地征求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建议和意见,在学生之间相互探讨、相互研究、相互交流,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研究该器材和该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联系,在不知不觉地中加强了对该运动项目知识的更深层次的学习和认识,同时教师在分析、讲解、示范体育运动知识的过程中与学生拉近了距离,有利于师生间感情的培养。
在自制体育器材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研究的欲望,同时加强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特别是教师在分析讲解体育器材过程中,必须做到对器材创新时应该注意其的合理性、科学性、安全性、使用性,让学生相互间思考、交流并在不同的时候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对学生提出的想法与看法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既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主式学习探究,又有与教师、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在这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自主、合作与竞争意识。
环境的保护是全球都在重视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是体育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平时生活当中的废旧品来制作器材,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多鼓励学生自制开发创作新的体育器材及玩具。如利用废纸片、饮料瓶、包装带等垃圾可以制作“降落伞”。校园里的垃圾也有人主动拣走了,学生知道如何利用废旧的物品自然就舍不得随便仍掉了。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有目的有选择的对运动器材进行分析讲解其特点,并不时的提出问题,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学生靠自己对器材的认识和理解,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制,然后在课堂上对那些比较合理地、科学地自制器材来加以利用,并鼓励学生都来使用自己自制的器材,这样学生会很自然的投入到学练当中来,同时带动大多数的同学都参与进来。利用学生自制的器材,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得到很好的改善和提高,使学生能真正的感受到体育课上带来的乐趣,进一步改变了学生对体育课片面的认识和错误的理解。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根据自制器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和学校实际,自编开发一些科学实用的锻炼项目,形成校本课程供学生学习锻炼,进一步的激发和鼓励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从而能更好的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动手实践能力。
[1]张雨婷.有目的有选择的对运动器材进行分析讲解[J].希望月报,2004,(8):23.
[2]马玉顺.在自制体育器材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J].山西教育,2006,(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