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 550001)
我国的高校很早便开设了公共体育课,但是缺乏对公共体育课的深入研究。我国一直都强调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视体育教学工作,虽然高校虽然都开设了体育公共课,但是公共体育课的指导思想却是错位的。
公共体育课是非体育专业的学生的一种基本体育课程,并非是以培养体育专业人才为目的“公共”二字更是强调了公共体育课的开设是为了让学生得到身心的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我国高校的公共体育课只一味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没有考虑每个学生的特殊性,例如学生的身高、体重等身体因素,只是用统一的标准去考核学生的体育成绩,而不去考虑这种千人一面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身心的发展是有益还是有害。在公共体育课上,因为学生在身体素质上的差异,老师教课很困难,而学生面对同一的体育考核标准同样为难,结果老师和学生都无法热爱上公共体育课。
公共体育课对很多人来说只是一门课程,于是就敷衍了事。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公共体育课的功能的欠缺有关。高校虽然开设了公共体育课,但是却不将体育作为一种学校教育中特有的文化活动,使得公共体育课欠缺了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和功能。具体而言,公共体育课具有社会、文化、教育、娱乐等四种功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种功能并不能完全的发挥出来。
高校体育公共课严重缺乏课程资源,如场地设施不全、师资力量缺乏等。究其原因如下:首先各级部门对公共体育课不够重视,在经费的投入、排课、确定考试科目等方面总是优先考虑其他课程。
其次,在场地设施上不能根据国家规定保障其建设和发展。教育部有规定:体育场地设施标准若达不到国家标准的学校不具备办学资格。但是相关教育部门还是各个院校领导都未真正将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看作办校的必要条件,导致体育场地设施不完善。同时,又因为师资力量的不足,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质量得不到良好的保障。
高校的公共体育课过于重视学生的知识以及行为标准,而忽视了教学内容和方式是否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益。
教师要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的个性予以认可,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因此以人为本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重视人、人格、人性的发展,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
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构建,而是强调因材施教,课程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要与学生的生活状态和社会情况紧密相关。高校的公共体育课课程内容繁复、缺乏活力和娱乐性,导致学生失去上课的兴趣。所以,高校公共体育课排课时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
当然,以人为本过分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导致尴尬的局面。但是,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与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素质教育强调的使学生的潜能,而以人为本还强调了教师的主导性,可以说以人为本是对素质教育的升华。
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宗旨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愉悦学生的身心。所以,高校公共课要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根本目标,运动强身是基本目标。
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以实践为主。大致分成三个部分:(1)普修课:基本的体育技能教学,为学生的体育活动打下基础(2)选修课:选项教学,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3)保健与康复体育课: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保健及康复体育教学。
高校公共体育课以场地教学为主,但不能只进行场地教学。首先,高校公共体育课不能全体学生一致教学,而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实施选课制,因材施教。其次,高校公共体育课要以选项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应该根据《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制定多元化的考核标准。第三,需要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的量化评价标准
高校公共体育课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标,改革体育公共课考核标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公共体育课中不仅能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得到身心上的愉悦,更能够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1]陈敏.人本主义教育观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渗透[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5.
[2]闫升.人本主义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湖北体育科技.2011.5.